清军的进攻计划盖棺定论。
前途也跟着盖棺定论。
四月中旬,清军在经过短暂准备后,六十万人在几百公里战线上,发起了全线进攻。
重点进攻方向有两个。
第一目标是黄河北岸的滨州,这里集结了大汉军两个师三万余人,而进攻方有十五万人。
并且在外围战场上还有十万清军参与辅助进攻。
整场战役投入兵力二十五万人。
滨州的战略位置并没有重要到这个的程度,但大汉军两个师在那儿,你清军敢无视他们吗?
你就不怕渡河的时候,人家冲过来一顿横冲直撞?
第二目标是武胜关,鄂省和中原交接的关隘,北屏中原、南锁鄂州,乃北上南下的交通要道。
清军在这里投入了七万人。
整场战役一开始,清军就投入了三十二万兵力参与进攻,手笔不可谓不大。
“司令,敌军出沧州后二十五万人兵分三路,西侧这股约七万人,东侧约三万,中路为主力,十五万人。”
“西部敌军先头部队约万人于今日进入惠民县,部分骑兵正在向辛店、淄角镇侦查。”
“敌中路军前锋目前还停留在无棣县,我们发现了敌人炮兵部队,约有百余门火炮。”
“东侧敌军数量最少,但都是骑兵,所以行进速度最快,昨日过了沾化,今日先头部队已经抵进利津。”
参谋长将清军的情况在巨大的沙盘上一一标注了出来。
王福生看着沙盘点了点头,掏出两根香烟点燃,递给参谋长一根,吐出一团烟雾后:
“清军这是想三面包围我们。”
看了看东西两路清军,特别是东路,全是骑兵。
伸手在东侧黄河上比划了一下。
“甚至是四面包围,骑兵渡河后,一天就能绕到滨州后面。”
“第三军的情况怎么样?正面的东瀛人有什么动作没有?”
王福生看见了这点儿,却也不在意,话音一转,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地图。
参谋长走到地图旁边,拿起教鞭:
“东瀛第二、第三军主力维持在原地没有动作,但以小队为活动单位的零散活动快速增加。”
“在二十公里缓冲区内,冲突次数从三四天一次,迅速增长到一天三四次,已经是战役前奏的频率了。”
“我们认为,东瀛是在试探我们的虚实,目前我们还能顶住,但保险起见,我提议加强一下辽东。”
“但总参谋部也担心随着战役展开,东瀛人会趁火打劫。”
王福生两口抽完了一支烟,然后又立刻点燃一根。
等这根再抽完后,他才走到地图旁边:
“光堆兵力,作用不大,抽调两个炮兵团和第四旅前往辽东。”
“向海军发报,请求海军将超勇扬威调往渤海北岸,防备东瀛人的进攻。”
“其他的,按二号预案展开。”
…………
经过多轮扩充,大汉军的兵力已经不比清军少了。
特别是清军给了大汉军几个月的缓冲期,新兵完成了基本训练。
用作主力还差点意思,但就算放在一战用于填线,那也绰绰有余。
但是,大汉军需要用到兵力的地方也比清国多。
南方诸省,还有许多清国的孝子贤孙,特别是那些无良地主还在反抗,大汉军需要兵力控制地方。
除此之外,还需要维持在辽东的军事存在,也牵扯了大量精力。
所以战斗一开始,为了保险起见,大汉军处于守势。
例如在鲁省,大汉军只有七个师十来万人。
在鄂省甚至只有四个师,六万人。
不过在苏北、皖北,大汉军还有十个师做准备,作为第一批预备队。
四月下旬,清军东路军攻占了渡口,都没有理会一旁利津县,一个劲儿的找船,想要渡河。
“大人,奴才给荣禄大人请安,船只已经寻到,奴才正在安排渡河。”
荣禄还没有下马,手下的参将就跑来报喜。
“那么快?有多少船?”
荣禄正在下马的动作愣了一下。
大汉军已经占据了这一线大半年了,这场战役双方也酝酿了好几个月了。
这些时间,足够大汉军把渡船清理干净了。
他都做好了过来重新造船或者其他泅渡工具的准备了,结果竟然有船?
“有上百艘,放心吧大人,奴才已经审过他们了。”
“贼军之前也曾在利津县设防,得知我天兵到来后仓皇逃窜,就是从这儿渡河的。”
“也是咱们来的巧,这上下百里的渡船都被贼军强征了,除了这儿,周围都无船可渡。”
“而且奴才已经派人过河查探过了,渡口周围二十里,一个贼军的影子都看不到。”
参将也不是傻子,起初也觉得有诈,分批先渡了一百多个骑兵过去。
这一百多个骑兵对周围进行了地毯式侦查,都没有发现大汉军的踪影。
只发现了一片被踩踏的麦田。
“麦田?哼!果然是草莽,无能之辈。”
荣禄松了口气,没有埋伏就好,
“连曹操都知道下令禁止踩踏麦田,以争取民心,这群反贼,连三国都没看过吗?”
“话虽如此,但还是谨慎为重,让下面的人分批渡河,渡河后尽快散开,占据周围道路。”
渡河是一件很慢的事情,特别是骑兵渡河,马可没有人这么好伺候。
一整天也就渡过去了两三千人马,第二天多些,近四千。
连续两天风平浪静,让荣禄悄悄把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第二天黑夜……
那片麦田,那片被踩踏的麦田里,迎来了一阵脚步和马车声。
把视角抬高,一支进行着灯火管制的大汉军军队正沿着被踩踏的麦田前进。
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被踩踏过的麦田已经被踩紧实了,跑车能在上面轻易通行。
走到一块宽敞处,这里的麦田踩塌尤为严重,周围三四十平民的麦子全部倒伏。
“停!”
为首的大汉军少校停了下来,晃了晃手中的煤油灯,整个队伍逐渐停下。
少校走到倒伏麦田的中间,摸索了一会儿,扯出一根手指粗细布满铁锈的钉子:
“到地方了,各连按计划构筑阵地,让炮兵进入预定炮位。”
“向旅部发电,六营已经按计划进入预定位置。”
通讯兵点了点头,走到一辆四轮马车后面,从马车上掏出一根电线。
另外两辆二轮马车被拖了上来,电线被连接到提前预留的连接口上。
七八个大汉打开了二轮马车的车厢,从中搬下了四个自行车式人力发电机。
也就是手摇发电机的改进版。
目前的电池技术不成熟,不仅储存电量少,电压低,而且体型庞大且沉重。
陆军行军,还容易因为磕磕碰碰而失效!
所以可靠的移动电源,就变成了这样的发电马车,每辆马车携带了两个发电机,一个变压器,一个固定在车上的小容量电池。
只需要四个大汉就能全功率发电,而消耗不过是十二个馒头,一人三个。
嗡嗡嗡~~
自行车链条带动发电机开始旋转,四个发电机提供了400瓦的发电量。
通讯距离只有二十公里的电台并不需要这么大的功率,四个发电机也只是为了备份。
就算只有一个能用,给电池充电后,也能进行通讯。
无形的电波携带着信息,一层一层传递,最终在滨州南部的博兴县汇总。
没错,这是王福生的指挥部所在。
王福生要兼顾辽东,所以一开始就没打算和清军在某个地方死磕,滨州不过是他吸引清军的地方之一。
指挥部早就南移了。
“司令,敌人的骑兵已经上钩了,保守估计这两天渡过了五六千人马,剩下的也往渡口集中。”
“我部三个炮兵团已经运动到指定位置,四师和军属骑兵也已经准备好了,明日拂晓开始作战。”
大晚上的,参谋长顶着黑眼圈向王福生汇报。
王福生也没好到哪儿去,战役准备阶段最折磨人。
“滨州方面怎么样了?”
王福生原本是打算在西侧突破的,西侧的渡口更大,来的人肯定更多。
而且西侧突破后,大汉军只需要简单北上,然后往海边冲就行了。
东面就是大海,是大汉军的地盘,清军跑都跑不掉。
王福生想一口气吃掉清军主力。
至少,要狠狠的撕下一块肉来。
凭借,就是清军尚不清楚大汉军的动向,正如大汉军没猜到清军真的会如他们说的那般全面进攻一样。
滨州,就是王福生准备的诱饵。
两个师三万人,不多不少,作为诱饵正正好!
但清军在东路放了骑兵,让王福生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放任骑兵渡河,谁知道会出现什么乱子。
“敌中路军与我军警戒阵地发生了些许交火,简单接触后我军退回了城内。”
“交火中预计给敌人造成近千伤亡……”
说到后面,参谋长有些犹豫。
警戒阵地顾名思义,就是发挥警戒作用的。
几个散兵随便挖个坑,找到退路,甚至连机枪都没装备,就是一个警戒阵地了。
毕竟他们的作用都不是迟滞敌人,而是搞清楚敌人到哪儿了,有没有乱跑。
虽然这样的阵地很多,但都是散兵,而且没有重武器,甚至负责警戒的士兵都是一击即退。
这也能打出千人战果?
(伤亡不是阵亡)。
“清军……还是老样子?”
王福生有些不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