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古城一巡 > 第7章 县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早上,刘振东让一阵“呲溜”吵醒。一看时间,已经八点多了,应德正端着一桶泡面在吃。这家伙,又饿了。见刘振东醒来,应德指了指烧水壶,意思是他按刘振东的要求泡的面。

刘振东坐起身,醒了醒神,发现地上被打扫过,地面上洒了水。应德好像也洗脸了,看上去比之前清爽一些了。应德指着烧水壶,说:”水热,吃。”刘振东摆了摆手说:“不饿,不吃了,这些留着你以后饿了吃。”其实刘振东是不想吃泡面了。

打水父母顾不上他时,他就以泡面打发自己。现在非到不得已,泡面是一点都不想吃。加上昨晚吃了一桶,现在对泡面还有点胃里膈应。

刘振东起床后,在院子里水龙头简单的洗了一下。站在院子里考虑着今天干什么,到现在路线没有,目的没有。光在这儿做准备,如果短时间不能行动,刘振东会对自己这次的决定后悔,说不定直接放弃。刘振东上班这么多年,工资不高,买房买车,剩下的钱都花在了儿子身上。上次取的五千元现金,是最后的存款。

这么点钱估计用不了一个月,就会见底。刘振东现在没有思路,只是在院子里无目的的转着,抽着烟。这时,应德走过来“烟”。这家伙,知道饭后一支烟的舒服,刘振东打开烟盒要给时,发现烟也没有了。

没办法,又从兜里掏出一百元现金,让应德去买一条。看来这烟要和应德一起抽,这家伙烟瘾也大,只能将档次降一降了。交待应德买一条烟,剩下的钱看他自己缺什么买成什么。应德去的很快。刘振东不知道这会该干什么,想抽烟没有了。

觉得累了,蹲在院子里,拾起一根小棍,在地上胡乱的画着。画着画着,感觉冥冥之中在指引,整个地上的线条成了山、路,还有平川,刘振东觉得有山就有水,就在山形的线条下划了几处波浪纹。

刘振东盯着自己画的山形出神,一道声音传来:“狗爷山。”刘振东抬头:“应德,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应德点头道:“去过,有砖窑,有庙。”

刘振东惊奇了,不会吧,自己随手画的,应德怎么能认出来是哪儿?再说了,刘振东家乡周围都是山,黄土高原,山连着山,看起来都差不多,区别是有大有小而已。刘振东为了再次确认,问:“你能确定这像狗爷山,你什么时间去的?”

“抱砖,挣钱。”应德做了一个徒手抱砖的动作。刘振东想到,在前多少年,有些山体上有红浆土,是烧制红砖的上好土质。有钱有胆的老板,在有红土的地方建了很多砖厂,当然,那时管理松,环境治理还没有那个理念。

应德可能就是在那时出去到砖窑打工挣钱。“应德,这座山你能找见不?”“忘了,不认识路,是王老板引的。”这是应德说的最长的一句话。刘振东想,看来应德在他的引导下,语言能力也在提高。原本就不想着应德能知道这个地方,看来还得自己想办法。唯一的线索就是有红土的山,而且开过砖厂。

“应德,你好好想一想,大概在哪个方向,这事不急,咱们大概后天出发。”刘振东给应德说道。应德说:“昂,有石头河,石头多的很,还发大水。”哈哈,这就好找一些了。应德打工的地方应该离这儿不远,最多在百公里范围内,因为自小到大,刘振东还没听过应德有整年整年的不在家。

刘振东又安排了一下应德的卫生,分给了应德五包烟。应德拿着十几元现金给刘振东,刘振东说:“这两天用这些钱买面条馍馍吃,记得面条下熟。”应德高兴的答应着,把钱装在了外套里。

刘振东今天准备去县图书馆看一看县志,找一找记载的大事件,从中推出没有记载的地域,结合应德说的狗爷山地形,确定一条线路。

十点左右,刘振东在吸了一大碗牛肉面后,进入了县图书馆。随着发展,小地方的图书馆面向普通人也开放了,只要用身份证登记注册,就可以借阅。

刘振东在当地史志区找到了地方志。翻看了几本,都是记载近七八十年的载记。与刘振东找的更早一些的没有看见。刘振东问了一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架子上没有就没有。刘振东苦笑了一下,也想到了其中的原因。

地方志一般是二十年修一次。解放前,地方志只有官吏和有学识的地方望族大族头脸人物意见一致时才能修起来。如果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谁还会记得有个地方志。再一个,修撰地方志,耗费人力,财力,物力,时间都极其巨大,像刘振东世代居住的这种西部县城根本难以实现。

当然,解放后,一切好多了。所以现存的地方志很多详细记录了当地发生的大事件和部分流传较广的人文事件。刘振东没办法,还是从现有的县志中寻找一些神话传说和民谣俚曲。

刘振东没法,只能从早期县志中记载的传说和小曲还有民俗活动中去查找一些符合自己想象的记录。不知不觉到中午了,图书馆中已没了人,但好像中午不下班。刘振东刚看出来些端倪,正有兴致,就跑过去问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午下班不,得到确认后,刘振东继续翻看书架上所有的县志及地方性诗歌。

刘振东翻看了一下午,在下午四点多时,终于看不动了。但也有收获。刘振东通过比较糅合,得出了一个论断。在明朝应该是中后期,朝廷派出了一位大人,主要治理县城周边的匪患和巩固加强府兵。

而县城东南方一百里为防御重点。此地山石丛生,树林茂密,泉水丰足,是屯兵储粮的上好之地。从记载中判断,朝廷派来的官员也大部时间在此办公,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刘振东仔细寻找关于朝廷派出大人的更多记载,发现其上任信息一句话,之后就是死亡后葬于该地,民声还不错。后面记载的一句说清楚了该官员的姓氏和民众的爱戴。“杨爷墓,有山鹿,见声速惊,寻未知。”

刘振东理解,该大人姓杨,民间爱称为“杨爷”,因其为民办事,死后坟墓周围有鹿守护。鹿比较胆小,见了人或听见声音就快速的跑进树林里找不到了。

刘振东好像找到了一条线索,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自己也在这县城工作了将近二十年,不能说村村都去过,但大多数农村乡镇都因为工作或玩着比较熟悉。可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地方,有山有水,还是泉水。关键是这位“杨爷”的典故在自己以前听的故事里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是个什么地方呢?刘振东仔细的从本地的地理,水土,和书中记载的距离上判断,应该在县城东南方向三四十公里的地方。该地是秦岭余脉山系,河石较多,能打出水井,说不定以前就有泉水。刘振东没去过这个地方,听说那里道路条件差,居住的人也少。

刘振东决定选这个地方。离的距离不算太远,最多在两县的交界处。风土人情也熟悉,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能及时返回县城,万一遇到危险求救也快。

刘振东决定后,心里又重重的下了下决心。晚上刘振东回到县城自己的家,找了些衣服和几双能爬山的运动鞋,自己随便吃了点后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