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庆殿中,宋煦面色严肃的坐在龙椅之上。

一身黄色龙袍的衬托下,自带一股威严。

在宋煦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

一位老妇人坐在宋煦左侧,身穿凤袍,头顶霞冠,面容虽然苍老疲惫,带着一丝病气,但却难掩其身上的贵气与威严。

王行之不用想也知道,老妇人铁定是被称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

在两人下,左侧站着三位官员,右侧站着四位官员,但无一例外,这些官员的朝服都是紫色,看绣纹,品阶在三品之上。

左边以一位须发全白的老者为首,右边也是一位老者为首,只不过相较于左手边,稍显年轻一些。

两侧官员,泾渭分明的坐在两位老者下首。

大庆殿左右两边空旷的地方,早就摆放好了桌案,桌案上是备好的笔墨纸砚。

只不过,王行之等人进来后,宋煦看向王行之的眼中,多了一丝玩味和笑意。

“这家伙,搞得我不知道他是谁是的。”

王行之暗自撇撇嘴,宋煦这眼神,无非就是想看到他震惊的样子。

只不过,他虽然早就知道宋煦是谁,但该装还得装,至少满足宋煦的想法,毕竟以后还得在宋煦下面讨生活。

于是,王行之故作懵逼,瞪大了眼珠子,做出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这小家伙相貌倒是端正。”

宋煦的小动作自然瞒不过高太后,目光也落在王行之身上。

坐在左侧首位的老者,目光同样在王行之身上一闪而过,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王行之自从修炼之后,就变得极为敏锐,他可不想成为焦点,立马垂头装死。

苏辙带着众人,施礼参拜后,在太监带领下,王行之等人各自找到一个桌案坐下。

苏辙则是回到自己的位置,在左侧第二位置坐下。

殿试,正式开始。

宋煦提笔挥墨,龙飞凤舞的写下几个字。

年老太监目光一凝,肉眼可见的脸皮有些颤抖,只不过宋煦却目光凌厉直溜溜的看着他。

老太监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拿起宋煦写下的这几个字,先给高太后看了看。

“他真的长大了。”

高太后迟疑了一阵,看了宋煦一眼,宋煦一脸威严,端坐在龙椅之上,让高太后略微感到恍惚。

“罢了,罢了。”

高太后暗自叹了口气,微微颔首。

随后,老太监又拿着这幅字走到下面,给苏辙以及两位老者观看。

三人骤然色变,齐齐看向高太后。

高太后对着三人轻轻颔首,三人只能无奈的点点头。

高太后的动作,宋煦看得一清二楚,眼底闪过一抹复杂。

紧随着,老太监拿着这幅字,传递下去,让考生知道题目。

论熙宁变法。

知道题目,大殿中所有人齐齐色变,脸上带着不可思议,和难以相信,齐齐看了一眼端坐龙椅之上的宋煦。

甚至于,苏辙等人下方的几位官员想要起身,只不过被高太后以及宋煦还有苏辙三人用眼神制止。

“熙宁变法,还真是有魄力啊!”

王行之内心同样震撼,熙宁变法是王安石主导的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在古代史上,是继王莽新政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却“夺穷民之铢累”,推进了军队建设却依旧“痛抑猛士”,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造成“民苦于役”,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两次辞去相位。

其后,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元丰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除置将法外,全部被废。

司马光虽死,但现在整个朝堂之上,依旧都是熙宁变法的反对者。

在这个时间点,熙宁变法完全就是一个禁忌话题,朝堂之上,根本没几个人敢提及。

王行之也想不到,宋煦居然用熙宁变法来做殿试考题,最惊奇的是,高太后居然同意。

“看来我的到来,引起了小范围蝴蝶效应。”

王行之暗自沉思,若是按照历史,宋煦即使是雄才大略,有心改革,也不会在高太后活着的时候提及熙宁变法,但现在宋煦明显在改变,似乎想要提前夺权。

“算了,先答题,反正我是宋煦的人,高太后的日子也不长了。”

王行之驱散脑海中的杂念,开始研墨,开始回忆历史对熙宁变法的看法。

熙宁变法中包含青苗法、将兵法、市易法、三舍法等,本意是强国、富民,健军。

变法中的内容有好有坏,其中三冗危机就不错。

在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

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渐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

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据《宋史·食货志》载,宋真宗天禧五年,全国收入一亿五千万余两,支出一亿二千万余。

宋仁宗皇佑元年,全国收入一万二千万余,“而所出无余”。

到宋英宗治平二年,财政已出现赤字。当年,全国收入一亿一千万余,支出一亿二千万余,非常支出一千一百万余,竟然短缺近一千五百万(单位均为贯、石、匹、两等)。

国家财政年年亏空,不断“发诸宿藏”,以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王安石制定想要消除三冗危机,本是好事,只不过太急,触动了大部分将领的利益,而他制定的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又触动了文官的利益,再加上青苗法的一系列错漏,导致他成为众矢之的,因此神宗一死,他就迅速被打压。

但在王行之看来,王安石的失败是必然,改革本就是大事,需要一步步来,但王安石却想着军政同时入手,几乎得罪了所有人,想要成功根本不可能。

王安石相比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高太后垂帘听政后,恢复旧法,也算是好事。

只不过,高太后不应该全部听从司马光的建议,全面恢复旧制。

王安石变法虽失败,但里面也有一些好政策。

司马光是完全的守旧派,全面恢复之下,熙宁变法所取得的一些效果全面被推翻,让人惋惜。

“得慎重些,推崇将兵法,批判青苗法一些措施,两边不得罪,稳妥一些。”

想了一会,王行之提笔纵书,开始写草稿,熙宁变法太过敏感,他可不敢长篇大论,只能选择其中一些来写,其中最稳妥无疑是将兵法。

将兵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与后世的军队,有一些雷同。

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神宗时期增强了军队。

这也是熙宁变法中,王行之比较认可的变法之一。

王行之根据自己记忆中后世军队与明朝军制的一些设置,结合将兵法,写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