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弄清楚了之前的修行路线的错误方向之后,夏先衍便陷入了沉思:“既然梦境之中是识神修行体系,那么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以元神为核心的修行体系。”

“可是……”

夏先衍皱起眉头,“创造功法不是自己想创造就能够完成的,梦境中引气诀这样简单的功法也是经历了十年汇总了无数人的心血开创出来的修行功法,虽然这一体系有着很大缺陷,但也算是提高了人类自身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拿什么来承载修行的法则之力,识神修行体系利用的是地星诞生的妖兽的妖丹、灵兽的灵丹。那么想要建立新的修行体系,必须要能够承载法则之力的东西才行。”

“到底利用何物才行呢”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识海中的云雷印章。

夏先衍就感觉它可以承载规则之力,但问题是,仅仅只有云雷印章,还远远无法构成完整的修行体系,对于未来的修行,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没办法想要从无到有创造功法与修行体系,是需要时间的,虽然现在因为华夏守护者的提示,可以提前布局,但时间远远不够。

“到底该怎么办呢?”

正当夏先衍苦思冥想之际,眼前突然灵光一闪。

“等等,灵源?”

这些灵源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与华夏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灵台周文王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观星台景区,观星台为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周公测景台最早是西周所建筑后唐朝重建;不远处的阳城遗址与王城岗遗址跟夏朝商朝有关系。”

想到这里,夏先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动之情。

“这些灵源的出现,就是为了告诉我,它们与华夏历史的传承息息相关!”

“那就从华夏文化之中寻找答案吧!”

夏先衍兴奋地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些地方都是华夏文明历史的见证,既然灵源自此而生,那么修行之道也就与华夏文明相辅相成。

“灵”是什么?

夏先衍也想将希望寄托于华夏守护者,曾经问过华夏守护者,可是他仿佛是有什么原因,不能直接沟通。除了寥寥无几的传音之外,任凭怎么呼唤,守护者始终没有回应。仿佛是有什么在限制守护者。

现在夏先衍仿佛明白了,华夏守护者是在引导他去寻找答案。

经过这些天的修行,夏先衍逐渐明白了,与自然法则一样“灵”是这个世界的“天道”诞生的新的大道法则。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夏先衍仍然一无所知。但他意识到,正如阴阳相互对立一样,\"灵\"的诞生既给地星生命带来了杀机,又赋予了他们新的生机。在这场变革中,只有适应并掌握\"灵\"的力量,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天道赐予了生命可以晋阶的渠道,但人类身体太过脆弱,没有基础的功法提升体魄是无法直接承受大道法则的力量,需要一个媒介来承载大道法则。

地星之灵,因文明而诞生,那么那么修“灵”就可以借助华夏文明承载大道法则。

想到这里,他立刻把自己的想法发在了群里。没过多久,就有教授回复了他。这些教授已经一起研究了一个月的灵源与文化的关系,虽然对\"灵\"并不了解,但对华夏文化却了如指掌。

为何可以?

文以载道!

华夏,最开始讲的就是“道”的事情!

何为道?

“道”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其中分为“天道”与“人道”。

天道,?即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会和人的价值标准。

华夏在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理解“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孔子关于“人道”中的“仁”

《易传》——天地人三才之道

... ...

天人合一,是华夏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在“灵”诞生之前华夏就在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道。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整个宇宙在内的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里,“天”蕴含着双重意义:一是“自然之天”,即人类所身处的广袤宇宙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二是“义理之天”,即宇宙自然的最高原理和根本规律。

同样地,“天人合一”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阐释。一是人类始终是宇宙自然的一个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天地和人由同样的元素构成,并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这一有机整体而独存;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和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一法则便是“生生之仁”,天地以生生之道化育万物、运转不息,人类应当本于生生仁德创造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性经典,将天、地、人并列称为“三才”,认为最具有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希望人类能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洞察并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利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造福天地。

《周易》也常常要求人类通过向天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类应当学习天地健动不息、含弘光大的精神来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

《周易·贲》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将“天文”与“人文”并提,也揭示出自然法则和人类文明的相通性。

《周易》中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

华夏文明属于天道文明,也正是灵源最先在华夏文明之中诞生,这让国家对于那位神秘的存在有了推测。他是华夏文化借助“灵”而诞生了意识。

所以这位神秘存在有了一个正式的官方称呼——华夏守护者。

文化也是有生命的。

华夏民族是个有命的民族,这命是指文化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要存活、自保、趋利避害,而且是能运用思想的生命。一个民族的生命是能运用思想的生命的,它就是文化生命。

那么思想起端于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先秦的时候,出现了最初一批论道的哲人——称之为\"先秦诸子\"。

这个\"子\"就是思想家学问家的意思。有先秦诸子就有了华夏思想起步,有思想的生命才是文化生命。

华夏民族,这个承载着文化生命的民族,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运。之所以称为有命的民族,正是因为这份文化生命的传承与发扬。它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更是思想的活跃与传承。从先秦诸子的智慧火花,到历代思想家的深邃探索,华夏文化得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这种运用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回望历史,探寻华夏民族的生存状况与命运,实际上是在追溯其思想的发展与变迁。这种思想的变迁,如同文化命运的脉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特点。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天道的深刻领会与不断追求。

在华夏,哲学一开始就讲天命的事情。

比如说《中庸》

《中庸》开头三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句话,天命谓之性,这是天命观。华夏哲学向来有天命观,那么如何理解天命呢?两个方面了,一个是承认天道的存在,确认天道的存在。

二是,确认人民生活是在天道中展开的。天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不同阶段、不同表现之间有内在关联。

究天人之际。

“灵”就是天道的赐予。

夏先衍抬头看了看天空,灵气伴随着星光洒落,心里嘀咕着:难道是天道,将灵气从遥远的宇宙之中,将灵气送到了地星。

华夏文明的诞生是从“天文”到“人文”。

华夏文化从原始农业开始,经过近一万年的努力,起起伏伏,颠颠簸簸,也不是没有经过灾难,居然能够存留下来,而且还在继长增高。在世界文化圈里,华夏文化还保持着人数最多、历史不间断时间最长的地位,而且内容不断增加、改变、丰富。华夏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文明之中独一无二,天下无双的存在。

西方国家对于华夏的存在模式深感困惑,难以理解华夏为何能长期存在。

华夏历史上曾是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但强大并非华夏独有,西方也曾有过不逊于华夏的中央帝国。

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帝国,但这些帝国都如同昙花一现,短暂而辉煌。

即便是后来的日不落代嘤帝国,也终究走向了衰落。

世事无常,兴衰更替,这是世界的常态。

然而,欧洲的帝国在衰败后,便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无复兴之迹。它们不仅分崩离析,而且其民众对再度统一、恢复帝国荣光并无太大兴趣。

罗马帝国的后人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也没有恢复罗马帝国的意愿。大部分欧洲人都可视为罗马帝国的后裔,但你若问及他们是否有恢复罗马帝国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认为你疯了。

日耳曼民族的人只为自己的民族而战,对罗马帝国的荣光并无兴趣。

欧洲各国的文化,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或以宗教划分。每个民族都希望独立建国,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更是水火不容,这便是欧洲的现状。

自古以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欧洲却是长期分裂,短暂统一,欧洲的大一统时间寥寥无几,且不被各民族所承认。他们都声称自己曾遭受过强大帝国的征服与侵略。

欧洲的分裂离心力极强。

以日不落大英帝国为例,半个地球曾是其领土。然而分崩离析后,无人怀念代嘤帝国的荣光。就连邻近的爱尔兰也要求独立。更有趣的是,爱尔兰人认为代嘤剥削并残酷镇压他们,只要独立便能过上幸福生活;而人则认为,摆脱贫穷懒惰的爱尔兰人,英格兰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就这样,代嘤连家门口的爱尔兰都未能保住,硬是分裂了出去。分裂后,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对统一毫无兴趣。

这种情况,确实是华夏人难以理解的。

华夏的大一统文化与欧洲长期分裂、短暂统一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华夏历史上也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但总体而言,长期统一,短暂分裂是其特色。

多个朝代在华夏历史中崛起与衰落,但每当一个朝代灭亡,新的割据势力,不论位于巴蜀还是三湘,均将统一全国视为己任。刘备东征孙权失败后,蜀国虽失去统一全国的可能,但诸葛亮仍坚持六出祁山,即便逆大势而行,也要尝试统一。诸葛亮逝世后,姜维继承其遗志,继续与魏国作战。

数千年来,华夏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的王朝,凝聚力强大。这令欧洲人难以理解,因为欧洲不仅自身分裂,其殖民全球后所见也多是支离破碎的小国。即便是庞大的印度,在YG殖民前也是分裂状态,土邦间混战不断。

全球曾有多民族文明古国,但长期统一且未消失的,唯华夏一直存在。西方思想体系难以解释这一历史事实,故有学者提出:华夏非单一国家,而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虽然这种说法没安什么好心。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华夏的神奇之处,在于历朝历代,都认可自己是华夏。前朝衰落后,新朝宣布继承大统,而非新建国家。如唐朝李世民虽具胡人血统,但宣称自己是老子后裔以巩固政权;元朝虽由蒙古人建立,但朱元璋推翻后,仍承认其正统地位。

华夏的规矩是,新朝代需在法理上认可前朝,先确认其正统,再证明自己的合法继承权。无论先前是何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视为华夏人。这样的传统使得华夏得以长久统一,无法轻易被灭亡。因此,历朝历代均坚持自己为华夏的正统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