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云氏忆音 > 第57章 修建河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诸葛轩晚上赶着回来吃的晚饭,吃饭的时候大概说了北山的情况。常升也带回了谷城传送回来的消息,众人躲在长孙裔的房间里,将消息一归拢,大概的也了解了当前的实况。

因东边县城地势低洼,且已多年水利不修,连番大雨导致积水成渊,形成洪水之势,继而淹没了周边的村庄。又加之东边县城乃地处山谷盆地,山脉连番遭受大雨倾盆,导致有几处山体滑坡,造成了一些百姓伤亡。

云忆音看了看几张连在一起的舆图,皱了皱眉,说道:“此番赈灾,如果不有效解决根本性问题,日后再遇此番大雨,怕还是会反复形成洪涝灾害。”

“你有什么想法?”长孙裔问道。

“我记得你们出使大月回来后曾说过,西边县城常年干旱,颗粒无收,已然有不少流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云忆音说着又道:“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你说说看。”诸葛轩也鼓励道。云忆音思维跳脱,经常会有些大胆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取得惊人的效果。

“既然如今东边洪涝,西边干旱,我们可否修建河堤,将东水西引,这样的话既可以解决东边县城洪涝问题,又可以解决西边县城百姓用水问题。”云忆音道。

此话一出,众人均沉默不语。云忆音见众人如此反应,面露疑问。

长孙裔解释道:“你说的法子不是没人想过,只是东水西引,人力物力上对朝廷来说都是个挑战。”

云忆音沉默,长孙裔说的确实是实话,且不说安国地大物博,光是国库空虚这一项就会让很多事项都望而止步。云忆音想了想,突地灵光一闪,问道:“如果仅出少量的银子,让百姓自发地去参与河堤修建呢?”

宇文勇听他如此说,有些挑剔的神色看向云忆音,暗想云忆音可真敢说。若是这种事情真可以此番行事,还轮的着他们来领这个功劳?

诸葛轩却不这么想,他继续鼓励道:“你且先说来看看。”

云忆音看了看长孙裔,见他也一脸鼓励之色,于是继续说道:“如今正值冬月,不管东西两边,百姓日子均不好过,比之我们,他们更害怕居无定所。既如此,我们便想办法以工代赈,让他们合力修建河堤,一来避免他们对朝廷赈灾形成依赖的心理,二来也能给他们一份短期以及长久的生存期望。”

“假如真如你所说,那你觉得具体应该如何组织开展起来?”长孙裔也饶有兴趣地问道。

云忆音眼咕噜一转,回道:“我觉得当下来说,我们首先要开展的是家门口计划。”

“家门口计划?”长孙裔重复道。

“对,家门口计划。”云忆音一脸笃定地说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自然成了路。同样的道理,世上本无河,需要的人多了,便自然能成流。”

“你的意思是将河道规划到百姓的田脉,让百姓自发地去修建河道,用于田地排水种植或者截流饮用等等?”长孙裔问道。

“对,”云忆音欣慰,长孙裔从来都是知她心思的人,又补充道:“而且此事宜早不宜迟,如今正值灾期,极易调动百姓积极性。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如果等洪灾过后再去号召百姓,怕是他们肯定会拒绝。”

诸葛轩大概明白了云忆音的意思,拍掌叫道:“此方法甚好。”

“另外,”云忆音说道:“如今百姓缺衣少粮,我们可以一一日三餐为报酬征集百姓,不愿参与的人除老弱外,从开展开始便不再发放赈灾的口粮,让他们自行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其次,参与修建河道的,但是不食集体提供的餐饭的给他们折成工分,累计工分到一定量的可以置换成银两作为工钱;第三,那些愿意参与的老弱妇孺,比如烧火做饭的人正常的折算工分,只是相对河工来说,工分低点,毕竟河工是重度体力活。你们觉得如何?”

“妙极。”诸葛轩赞道,一脸惊奇地问道:“你是怎么想出的这种法子?照此执行的话不仅大大减轻了此次赈灾的压力,还做了一件大事。”

云忆音环顾一圈,见众人均一脸新奇地看着自己,只得解说道:“长孙公子的书房里有不少的孤本,我只是偶尔从某种孤本上看到,觉得新奇便记下来了,没想到如今居然也能用到。”

长孙裔挑了挑眉,暗想自己藏着的孤本,没有一本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他对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也是相当自信,不可能有如此新奇的法子他没有看到过。但是想到云忆音自小与自己涉猎的范围不一样,也许当真是她在哪本孤本上看到的,只是她不方便暴露身份,故而拉他出来当挡箭牌。因此他也不拆穿她,当下沉默不语。

当然众人也不会去细问到底是哪本孤本,长孙裔以玄学第一人名列四大公子之首,始终有他们无法企及的优势在那里,他们不会自讨无趣。

诸葛轩嘴上道:“此等法子当真是绝世少有,长孙兄你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个法子?看来我们云小弟融会贯通的本领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喽。”心中却想,难怪长孙裔宁愿与他签订协议也不愿让他离开,如今看来这云忆音确实有优于常人之处,否则以长孙裔的性子,是万不可能一再委曲求全自己的。

长孙裔淡笑不语,算是默认了诸葛轩的话,也是认可了云忆音的能力。

“既然如此,我稍后便回去将此事写下成折子请奏朝廷。”诸葛轩道。

“不用您操心,”云忆音道:“如今你们都忙于救灾,身心已然疲惫,就早点回去休息吧。正好我在这里照顾公子,便先写个草案出来等大家都审计无误后重新抄录一边上奏如何?”

“如此更好。”诸葛轩道:“这个法子是云小弟你的主意,具体怎么落实方面云小弟你比我们更清楚。所以云小弟你来写自然是再好不过。待他日呈上折子上报时,我也会写上此主意是云小弟你提出来的。”

云忆音微皱眉头,随即道:“其他的事还是先将折子写好再说吧。”

长孙裔有些惊疑地看向云忆音,似是感觉到她对皇家避而远之的态度。

诸葛轩却体会不出来,以为云忆音是怕自己写不好,故而谦虚,却也没当回事,当即应声道:“也是。如此便辛苦云小弟了。”

云忆音微微点头。

当晚,众人又是寒暄了几句便各回各的住处了。常升在长孙裔的房间打了地铺,夜里有需要的时候伺候着长孙裔。

第二日,其他人一大早便各自出门办事,云忆音取了笔墨纸砚到长孙裔的房间里,同长孙裔商量着折子上的内容。

云忆音先写了一份草稿出来之后读给长孙裔听。长孙裔听完后点点头道:“大意是没问题的。只是陛下如今多疑且极好面子,折子里面有些措辞还需要好好斟酌一下。”

“确实如此,”云忆音点点头:\"这个法子要真正落实起来,前提是要把这些大人们给哄好,让他们觉得此事既是对他们有利,又是让他们与有荣焉的事情。\"

“嗯,”长孙裔点点头,又有意问道:“你昨日说修建河道这个法子是你从我收藏的那些孤本里看到的,不知道是哪一本?名字是什么?”

云忆音愣了愣,他昨日没有提出来,还以为他没有重视这一点,不过以长孙裔这个记忆力,怕是也不好哄骗他,便直截了当地说道:“不是从你的那些孤本上看来的。但确实是从书上学来的,但是具体哪本书,叫什么名字,我也是确实不知道了。”

长孙裔见她回的倒也真心,便不再纠结地问下去。于是说道:“我们再来合计一下奏折的内容吧,此事宜早不宜迟,要尽快落实。”

“嗯”云忆音点点头。

晚上诸葛轩等人回来,看了二人写的折子赞不绝口,连一向不喜识文断字的宇文勇都从头看到尾,觉得内容甚是有趣有理。云忆音当即誊抄了一份到折子上。

第二日一早,诸葛轩便让人将折子加急送往京都。

乾清宫内,皇帝逐个审视内侍送上来的折子,这些折子都是经过内阁审阅后提交上来的,故而会按紧急程度分类排放。

皇帝拿起最紧急那一列的第一个折子,打开来便见到长孙裔同诸葛轩及宇文勇联名上的折子。乍眼看去长孙裔的字迹跃然眼前,待再细看下去,皇帝倒也发现这字中的不同来。皇帝自幼同长孙裔一同成长,对长孙裔的字迹了如指掌,此番折子的字迹笔锋虽然与长孙裔的一致,但是还是多了分柔弱在里面,少了些刚劲有力。皇帝挑挑眉,他不会相信长孙裔经此番经历连笔风都会变,而此种折子一般除了自己人不会假入人手,唯一能解释的就是长孙裔身边有了能替他代笔的极其信任之人,而这个人与长孙裔又极其亲近,亲近到不分你我。皇帝想到这里,不知为何心中顿时生出一番不悦来,想当年,他

也是同长孙裔一般亲近,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曾让他写着与他一般地字迹,美其名曰各有特色,其实不过是身份地位所桎梏,避免横生枝节,使得他们必须要有所差异罢了。皇帝从头至尾看完了一遍折子,对折子内容深感新奇,故又看了第二遍。第二遍看了以后,当即喊道:“来人。”

内侍应声而入,只听得皇帝道:“宣内阁大臣当即入殿,就说朕有要事相商。”

“是。”内侍应声而去。

半个时辰后,内阁大臣全部到殿。众人坐定后皇帝当即说道:“长孙裔等人提上来的折子诸位想来是都看过了,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工部尚书当即上前赞道:“陛下,此乃利国利民的好事啊,老臣认为应当试试。”

户部尚书却持反对意见,当即道:“老臣反对。此番修建河道要将东水西引,我安国地域辽阔且地势复杂,想法是好的,实施起来怕是举步维艰,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不可估量,以如今的国库,定然是支撑不了啊。老臣的意思,与其半途而废,不若直接就不做。”

皇帝斜睨了他一眼,眼神中讥笑一闪而过。工部尚书捕捉到皇帝的情绪,当即怼道:“当初陛下要赈灾,你也是这番哭穷,让那群年轻后生为难,得亏他们自己想的主意从民间筹集,最后也没用你多少银子。如今后生们想做点利国利民的好事,你却又这番阻拦,我看你眼里除了银子,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你”户部尚书老脸涨红,随即禀报道:“陛下,老臣之心天地可鉴。只是如今安国东边接连水涝,西边接连干旱,百姓们逃亡的逃亡,没逃亡的也差不多连自身都顾不上了,已然没有钱交税赋了,如今国库空虚,确实是不能大动干戈啊。”

工部尚书抓到了把柄,当即怼道:“你既知晓赋税收不上来的原因,还不愿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你安的什么心就要问你自己看看了?”

“你?”户部尚书被怼得无话可说,当即跪地喊道:“陛下,老臣之心,天地可鉴,不是老臣不想,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陛下,老臣有话要讲。”宇文玄策作揖道。

“爱卿请讲。”皇帝立马回道。

宇文玄策上前道:“陛下,老臣觉得以工代赈的主意确实不错,且修建河道也是长久利国利民的好事,老臣觉得或可一试。只是此举是几个年轻后生提出来的,具体落实起来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臣觉得是不是我等也得尽力在后面推波助澜一番?”

“爱卿的意思是…”皇帝有些犹疑地问道。

“老臣愿安排各州县防备军协助百姓修建河道。”宇文玄策道:“我安国军队受百姓供养,关键时刻定然要乌鸦反哺,携报以还。”

“陛下,”诸葛明这时也走上前来道:“臣也认为修建河道此举利国利民,此对陛下来说,也是丰功伟绩一件。故臣赞成此举。臣附议,若有什么需要臣出面的,臣定当义不容辞。”

“嗯”皇帝点点头。

当日,皇帝便下了圣旨,举国修建河道,召集流民以工代赈,并派工部尚书刘有铭全权监督落实,下令各方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