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请大家打开讲义255面, 子二、明不还五天。

这地方讲到的是四禅诸天的相貌,四禅的共同点他内心的状态,就是「舍念清净地」。他一念的禅定中是苦乐二心俱时顿舍,他既不要快乐也不要痛苦,超越苦乐的感受,他就是一念的舍心陪伴他的禅定,所以产生广大的福德而得大自在。

看经典上佛陀的意思,佛陀是赞叹四禅,在有为的心态当中,四禅是最为殊胜。第一点他不动,他不为苦乐所扰动。第二、照了。四空定也是不动啊?但四空定他的明了性薄弱。古德说:四空定为三昧酒所醉,入了四空定就像喝醉酒一样,那没办法修观,定太强。四禅他的禅定入了刚刚好,没有四空定那么深,又没有苦乐喜悦的干扰。所以他四禅的舍心,是正念分明不动照了,是最为殊胜。

我们前面讲到,凡夫的舍念跟外道的舍念,这以下我们讲到圣人的舍念,他的相貌是什么样。有五天发明三果圣人,他那一念的舍念是什么相貌?

别示五天

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苦乐二灭,正是说明舍念的相貌,他因为舍心的坚定,对于苦受跟乐受在心中完全消失,他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他也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斗心不交,“不交”就是不再生起。斗心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追求快乐跟痛苦的心,他不再生起,而且他也不再追求。也就是说,他离开了苦乐,他完全没有后悔的心。这“斗心”古德说,因为我们凡夫厌恶苦恼,追求安乐的心中有所争斗,我们看到苦恼产生排斥,看到安乐想要追求,这就是斗心。他那一念舍心,在整个无烦天当中已经生起。

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凡夫的舍心是靠禅定来摄持的,而圣人的舍心除了禅定以外,多了一个我空的智慧。他能够知道在舍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依主宰的我;凡夫的舍心当中有一个自我意识,就是“我”不舍心,还有那个我在,圣人的舍心是有我空相应的。无烦天内心没有烦恼的扰动,特别的清凉。

无热天

机栝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栝」,心中的发散。把念头放出去叫“机”,“栝”是把念头收回来,他的念头收发自如。唯一无二,也就是他的内心当中不管是去攀缘什么境界,或者他把心收回来,他的念头就是唯一舍心,没有其他的念头。所以「研交无地」,他的心跟境之间交接之处已经完全空亡,心境双亡,连一念舍心的执取也没有了,叫无热天。无烦跟无热,他们说:比较粗重烦恼叫「烦」,比较微细的烦恼叫做「热」。前面是调伏粗的烦恼,这个地方把微细的烦恼给调伏。他那个舍心被我空智慧的加持,更加的坚定,他连舍心也不执取,连舍心也舍掉。

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这地方是赞叹他那一念舍心,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说是这十方世界,妙见圆澄,十方世界指的是整个大千世界,因为三果圣人由于他舍心跟禅定的转深,而产生一个广大的天眼通,所以他能够照了十方世界。这地方的天眼通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前面的天眼通是报通,这地方是修来,是依止禅定智慧所修来,所以他的天眼通特别殊胜,不是前面的报通。

这以下形容他天眼通是什么相貌:更无尘象一切沉垢。三果的圣人在善见天当中,他在照了整个大千世界的时候,更无尘相;他对外能够圆满照见外在的境缘而无有障碍,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看得清清楚楚,没有种种的尘相来障碍他,连一个灰尘都不能障碍他。“一切沉垢”是讲对内,他已经完全调伏内心的这种粗重的烦恼的障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他对外能够照了一切外在的环境,对内调伏内在的烦恼,所以所见皆善;他不管对外看到外在的环境,对内看到他的内心,完全是清净的、完全是善良的叫善见天。

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精见现前,是牒前面的善见天,他不管对外、对内他都能够所见皆善,叫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正是说明这个天的殊胜,这地方指的他神通的殊胜。到了善现天由于他的舍心跟禅定智慧跟我空智慧的加持,他的神通到达什么境界呢?好像陶师在制作陶器,又好像“铸”,铸匠铸造种种的金像一样,能够随心自在,做种种的变现而没有任何的障碍,叫陶铸自在。

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到了阿罗汉多少都有禅定、都有神通。但神通你看《阿含经》,其实神通的相貌不完全一样。你看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为什么?他就是陶铸无碍。

在经典上说,有一天,有好几个阿罗汉在讲堂听法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龙王也在旁边,大鹏金翅鸟它看到龙王就要吃龙王,它那个翅膀一震动就往下冲,冲过来。在座的阿罗汉看到了,大家惊惶失措,因为它速度太快了,第一个时间来不及,阿罗汉要入定,很多阿罗汉他一定要入定才能够起发神通,最快要七分钟才能够入定,七分钟这只龙王就被吃了。

但这时候,目犍连尊者不得了!他一念之间就能够变现一个像锅盖一样就把龙王保护住了,使令龙王不受大鹏金翅鸟伤害。所以神通它有空间的障碍跟时间的障碍,空间他能够所求如愿,他要小中变大、要大中变小、要头部出火、下部出水,他怎么想那个东西就会出现,空间自在。第二、时间自在,他随时要显神通,随时要把神通结束都可以。

陶铸无碍是赞叹善现天他禅定的转深,他内心当中的无所求、没有罣碍,这个时候使令他的禅定已经到了无障碍的地步,就像陶师他要做出一个佛像,就做出一个佛像,他要变成一个人相,就变一个人相,能做种种的变现而没有障碍,叫善现天。

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就是说这三果的圣人已经即将成就阿罗汉果,已经快要证得无生了。「究竟群机」指的是他内心的世界,“究竟”指他在禅定当中产生很深入的思惟观察。他观察什么呢?观察他的“群机”,去看他的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念头当中它的“机”,这个念头到底是从什么来?而将往哪里而去?我的念头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那这念头走掉又往哪里而去呢?他就在那个禅定的心中回光返照,不断的念头的生起跟消灭,做这种回光返照的智慧,这第一个。

第二个、「穷色性性」,这地方是观他的色身,观察他的色身是由四大假合的,而这个色身再不断的分析,最后入毕竟空,色即是空。他这时就能够观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本来是我空的真理,这时候能够入无边际,能够悟入身心世界一个无所的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究竟”的意思是边际,也就是说他已经达到了身心世界的边际,再往前一走,他的身心世界就要消灭,达到若身若心的边际,叫色究竟天。这个人已经即将证入无生了,就差那无生那么一点点,就是色究竟天。

我们看「舍心」,前面四禅的诸天,凡夫外道他也修舍心,但他那个舍心是向外,我不要快乐也不要痛苦,就安住在舍心。但是你看三果的圣人,他是回光返照这个舍心,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所以他在安住舍心当中,他又不执取舍心的自性,所以他不断的提升自己,就是他有我空的智慧的观照。

人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佛陀对五不还天的说明:说: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四禅”指的是第四禅,第四禅当中,他的凡夫有四天,有四位天王。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其实二禅以上就没有分成天王跟天女,只有初禅才有天王跟天女,二禅以上没有王民的差别。那么为什么叫天王呢?古德注解说:其实是约着四禅当中,他禅定最殊胜的上首来说的。

也就是说,四天当中,即便是禅定最高深的天人,对于五不还天顶多只有但闻其名而不见其人;因为虽然凡圣同居土,但是凡夫跟圣人所造的业不同。你看,同样是舍心生长在四禅,但是凡夫是有所得的心,圣人是无所得的心;圣人可以看到凡夫,但凡夫是不能看到圣人的,所以凡夫的四天是感觉不到五不还天的存在的,不能知、不能见。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好像人世间在旷野深山当中,有很多圣人修行的处所。你看,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山洞,就有很多阿罗汉、大菩萨在那边住持;虽然我们跟圣人同住在一起,但是我们的六根有障碍,我们有烦恼跟有所得的心,所以我们根本见不到圣人,这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四禅,我们作一个总结,整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然四禅的特点就是禅定,但是初禅他除了禅定增上他还有戒波罗蜜增上,他多少靠对业果的思惟产生觉观、产生诃责烦恼,所以初禅是戒波罗蜜禅定增上。二禅禅定转深以后,他是喜心增上跟光明增上,喜悦之心绵延不断,身上放出光明,二禅是喜心增上、光明增上。三禅是清净增上跟妙乐增上,三禅寂静妙乐同时现前,一方面快乐,一方面又不扰动他的寂静,寂静当中又充满了快乐。到了四禅就完全是舍心,舍心分成二类:前面的三天是舍心跟福德,广大的福德现前,能够所求如愿,前面三个;第四个无想天,是舍心跟无想增上。同样是禅定,你就可以看出它差别的相貌,同样是禅定,但是心态不同,所出现的果报自然不同。

壬三、总结其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整个色界的十八天当中,它的特点是独行无交,未尽形累。「独行无交」在蕅益大师的注解说:“独行”是讲他的色身,“无交”是指他的内心;就是他的若身若心都无淫欲之事,拣别前面的欲界天是「心迹尚交」,多多少少若身若心,都还有爱欲的烦恼。到了色界以后是若身若心都没有这件事情。但是「未尽形累」,都还有色身的障碍存在,还不能够穷尽色身的累赘,自此以还,名为色界。这地方是说明色界的相貌,做一个总结。

辛三、无色界(分五:壬一、简去回心不入。壬二、别明四空天相。壬三、更判凡圣二类。壬四:总辨王民不同。壬五、结成无色名目)无色界的天人是没有业果之色,他没有固定的色法。譬如说,你出生是什么相貌,你就是什么相貌。他的色法是什么呢?定果色,他想要变一只小鸟,他可以变成一只蚂蚁,他的色法能够随他的禅定而变现自在,所以他还是有色法的。你看,佛灭度以后在经典上说:无色界天流下眼泪就像大雨水一样。当然无色界的色法,不是凡夫天人所能够照见的,是圣人才能够看得到,叫定果色。分五段:一、简去回心不入。二、别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圣二类。四:总辨王民不同。五、结成无色名目。

壬一、简去回心不入

拣别去掉那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他就不入四空定。其实进入四空天不是好事情,四空天它会使令一个人内心暗钝,因为定太强,定强慧弱。所以有一类利根的阿罗汉,他在四禅五不还天当中就直接成就阿罗汉,或者直接回小向大,他不入四空天。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这个地方指的是有色界的色究竟天,是三果所住的色究竟天,在色法的最边际当中有两种歧路的不同。假设有一类利根的声闻人,他在一念的舍心当中,他发明智慧,而且是慧光圆通;他有很强烈的我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在五蕴的身心变化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时候他这种智慧的光明,特别的圆满通达,他就能够直接出离三界,成就阿罗汉果,甚至于能够回小向大入菩萨乘,这一类就是回心的大阿罗汉。

这地方佛陀讲到两个差别:第一个是讲发心的差别,第二个是讲智慧的差别。“善根”的意思是讲利根的声闻。蕅益大师说:声闻种性有两种:一种叫直趋小果的,叫钝根声闻。这个人他从学佛以后一路走来,从来不看大乘经典,他也不相信大乘佛法,完全接受小乘的思想,然后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一路这样走上来,这种人他肯定要经过四空。因为这种人法执很重,他断烦恼他是要一步一步来,不能够说是师子奋迅三昧。你看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他一下子就跳过去了,因为他空性的智慧特别的高。直趋小果就是说,他必须按部就班,这是指钝根声闻。

第二种人叫退大取小的声闻。这种人是怎么回事呢?他以前曾经学过大乘佛法,后来被邪师所误导,退大取小,觉得大乘佛法没什么效果,就修小乘法。但是大乘佛法他曾经闻过以后,一入耳根是永为道种。这善根怎么样呢?随逐有情,眠伏藏识,这善根在睡觉。所以我们这个善根,你听闻佛法以后,你说好像也没什么效果!不是没什么效果,在里面睡觉,能量都在的。能量在等到有一些因缘把它启发以后把它叫醒,这时善根就出现了。你看舍利弗尊者就是这样,法华会上三周说法的一个是舍利弗尊者,佛陀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第一个醒过来的回小向大的是舍利弗,因为他以前修过六十小劫的大乘佛法。也就是说,他在修大乘佛法当中,第一个他发过菩提心,第二个他智慧的观照也特别强。

同样修空观,我们不要讲假观,小乘的假观当然比不上菩萨的假观,在观察因缘法的时候,那当然是千差万别。我们就着总相「空观」来说,小乘的空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是从“不异”的角度。什么叫“不异”?变化。为什么是“空”呢?我们人会变化,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我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样,所以这身心世界会变化,变化当中慢慢慢慢会死掉,最后终归于空。

但是你要是利根的人在观空,他不必从无常变化,他从「色即是空」,因缘生它是无自性,直接从无生观空,当下就是空,所以他就不用经过很多的过程。我们同样是受了见思烦恼的干扰,但是离开见思烦恼的过程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快就过去,有些人要走很久。当然这跟你的智慧是有关系的,你栽培的教理,就是你在思惟空性的过程,你是怎么去思惟空性的,产生的效果就不同。这地方是说,有一些钝根的声闻人,他是肯定要经过四空的,否则他成不了阿罗汉,他是讲这一部份的人。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

【图一】

四空的意思是「灭色归空」,他讨厌色身;前面的舍心是厌恶苦乐的感受,他现在连色身也讨厌,他觉得这个色身是个累赘,他觉得这个身行住坐卧很麻烦,就像一块肉,你走来走去就觉得是个负担、是个累赘。所以他就在禅定当中,诃责色身的障碍,赞叹无边的虚空,虚空是无障碍的,就把色身归于无边的虚空,最后色身就消失掉了,叫四空天。

空无边处天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若在舍心,是指他前面的四禅的禅定当中,他生起厌离苦乐的这种舍心。在舍心当中他进一步舍厌成就,他厌恶色身,他观想这个色身对他的障碍,如鸟在笼,就像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面一样,鸟就飞不出去,就是他的心被色身所障碍。所以他就诃责这个色身如病、如痈、如疮,然后就觉身为碍,觉得色身是一种障碍,然后销碍入空,就把色身的障碍给消灭了,而入于无边的虚空,这就叫空无边处。他就赞叹虚空的可贵,诃责色身的障碍,最后跟虚空相应,成就空无边处天,业果色消失掉。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销,这是牒前面的空无边处,他已经把整个正报的色身,还有外在的依报环境消灭了。这以下说明识无边处的天人,无碍无灭。“无碍无灭”就是说他连无障碍的虚空他也不欢喜,他觉得虚空还是属于心外之物。他这个时候,他反而回光返照:虚空是无边的,其实我的心识也是无边、也是无障碍的,我应该依止我的心识,那更加的好啊!所以他把虚空也经过他的诃责就消失掉了。

这时候他留下什么东西呢?留下三个东西: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不能断灭的,是凡夫整个生死的根本。二、全于末那,蕅益大师说:“全于末那”这一句话是说,末那识是完全存在,俱生的我法二执完全没有破坏,叫全于末那,完全而无缺,第八识、第七识都在。三、半分微细,这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攀缘外面这一部份粗的思想已经消灭了,但是攀缘内在的这一部份这微细的思想还是在,就是半分微细,第六意识还有半分的微细的思想,这叫识无边处天。他觉得虚空虽然无障碍,但毕竟是心外之物,所以他远离所缘的虚空,而返观能分别的心识,而在那地方安住,叫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指的是无边的虚空,“色”指的他的色身;色身虚空都销亡,乃至于识心都灭。他高深的禅定把第六意识,那个向内攀缘思惟,那微细的那一部份也暂时的把它调伏了,用禅定把它调伏了。这时候他自己感觉到,十方世界已经寂然不动,他感到内心当中已经完全无所住。当然他还是住在末那识的自我意识,还是住在阿赖耶识那无量无边的有漏的种子当中,他自己不知道,还是有所住。但是他至少觉得自己整个前六识不活动,色身也不在了,虚空也不在了,他自己认为他无所住了,名无所有处。无所有包括什么呢?色身无所有,虚空无所有,前六识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非想”就是说好像是没有想;“非非想”就是说事实上还是有微细的想。他介于想跟无想之间,他很像要无想,但是做不到,所以存在于非想非非想。识性不动,“识性”古德说这指的第八识。第八识是寂静不可断灭的,第八识怎么可以断灭,第八识断灭生命就断灭。但是这个人对第八识是什么心态呢?以灭穷研,他很想用高深的灭尽定要穷究第八识的边际。

但是于无尽中,发宣尽性,但是第八识的体性就是真如,真如一念妄动以后,真如就变成第八识了,所以第八识当然没办法穷尽。他怎么办呢?发宣尽性,他在不可穷尽的第八识当中,他用高深的禅定,他要勉强去穷尽他的体性。所以得到两个结果: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在体性上来说,第八识的功能好像是有又好像是没有,从第八识的作用功能来说,第八识的功能好像穷尽又好像没有穷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我们知道第八识的体性就是真如,所以你没办法断灭。第二、他的功能,他那无量无边的种子,藏似海,如大海水,你除非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够把有漏的种子断灭掉,你靠禅定你怎么可能断除它的种子呢?你顶多是如石压草,把有漏的种子暂时的伏住。它这地方就是说明「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这地方就说明他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空无边处,他是厌色依空,厌离色身,安住在虚空;识无边处,是厌空依识,把虚空也舍掉了,安住在心识;无所有处,是色法、虚空、第六意识完全舍掉;非想非非想处,就是依止第八识,暂时调伏粗重的烦恼,但是不能真实的断灭。

智者大师说:四空天是三昧酒所醉。蕅益大师对于四空天他讲出一个偈颂,他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其实四空天他的所缘处都是第八识,而第八识正是生死的根本,愚痴的众生(指的四空定)把它当作本来人。四空定在无覆无际当中,他觉得就是涅盘,其实在一念寂静的心中,下面有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一个都没有消失掉,都在睡觉,只要你稍微敲它一下,它随时会醒过来,这就是四空定的相貌。表面上风平浪静,它私底下是无量无边颠倒戏论的种子一颗都没有少,「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壬三、更判凡圣二类。

【图二】

在四空天当中来分判凡夫圣人的差别

圣道出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这是说明四空天的天人,他虽然穷尽色身跟虚空之相,但是不能穷尽我空法空的理性,但空其相,不空其性。但假设是从五不还天,依止出世的圣道。出世的圣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我空的智慧,来穷究我空的真理,这个就属于不回心的,这个人他不可能在初果、二果、三果这个过程回小向大,他一定要成就阿罗汉果,然后经过八万大劫,乃至于经过二十小劫的时间,才能够成就阿罗汉,钝根阿罗汉。

我们把利根跟钝根说明一下,古德说:执事昧理,名之为钝根。这个人他做什么事都完全看事相,理观薄弱,所以他必须从五不还天当中,经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处。空无边处就二万大劫的时间,识无边处要花四万大劫,无所有处要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要八万大劫,他要多一般人二十大劫的时间,才能够成就阿罗汉果;因为他的理观薄弱,他必须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前进。

凡外还坠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观想空相而不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迷漏无闻,迷于有漏的诸天,便入轮转,无想天死了以后还要流转生死。这地方是说明,凡夫外道因为执事昧理,一者进步很慢,二者便入轮转。

壬四、总辨王民不同

【图三】

业果为民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阿难!这个诸天指的是什么?是包括了欲界天,也包括了色界跟四空天,这地方不包括五不还天。这些天人都是凡夫在业果酬答,你因为有什么样的持戒、有什么样禅定的功德,所以就招感种种诸天的果报,因果酬答报尽以后,还是要进入三界的生死轮回。也就是说,这种果报都是暂时的,因果的酬报而已,这是指诸天的人民来说。

天王示现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诸天的天王就不同,包括欲界天、四禅、四空的天王,有很多都是法身菩萨游行三昧,在真如三昧当中,他为了要增进他的福德智慧两种广大的资粮,以诸天的果报来修学,而依止这个修学来回向圣伦,回向他的无上菩提所修行的道路。我们都知道,菩萨不能入偏空涅盘,他一定要有个生命体,阿罗汉是一成就我空以后,他马上把生命消失掉。

大乘佛法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生命没有错,你把生命消失掉干什么呢?身心世界没有错啊!错在你心中的执取,菩萨是借假修真。那借假修真就有问题了,你一定要来生得一个果报。当然有些人智增上菩萨,选择到诸佛菩萨的国土去;但是有一类的悲增上的菩萨,他又不想离开众生。在没有佛出世的情况之下,他又不想到五浊恶世的人间来,那怎么办呢?他只好到天上去。

这种菩萨到天上去,那是做天王,游行三昧,渐次增进;他在那个地方教化天人,因为他不想要跟人在一起,就去教化天上的人。等到弥勒菩萨的下降,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他们再下来帮助佛陀。讲到这一类的人,他不想到净土去,他也不想到人间来,那怎么办呢?就是到诸天做天王。

壬五、结成无色名目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以上的四空天,他外在的色身跟内心的心识(前六识)都已经灭尽了,四空定的禅定坚固的现前,已经没有业果之色,但有定果之色,所以他的色法能够自在的变现,自在的受用。从此逮终,在整个三界的身心世界当中,他是一个最为极端、最高的境界,在往上就没有了,三界中的最高,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庚二、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包括前面所有的整个七趣的众生,依止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依止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乃至依止禅定招感寂静的果报。这一类的众生有一个特点,都不能去通达本妙、本觉、本明之心。他们虽然修学持戒跟禅定,他们都不知道回光返照,他本具的妙觉明性,而依止一念的妄想,造作很多的妄业。包括持戒、包括禅定,只要不跟现前一念心相应都是妄念,虚妄有三界的果报,所以就在三界当中,就虚妄的随顺于整个业力而沉沦在七趣当中,这叫补特伽罗(数取趣),各从其类;众生数数的造业,数数的的果报,各随其妄因,而各担起妄果,直到有一天他能够遇到大乘的经典,回光返照为止,否则这三界是没办法停止的,叫补特伽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