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请大家打开讲义229面,壬二、别明加行

这一大科是讲到,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也就是讲到整个《首楞严王三昧》修行的位次。事实上圆教的菩萨,他的菩提道的过程主要的是依止两种根本,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

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是真为生死而发了菩提心,我们首先思惟我们自己,在生死轮回的痛苦而发起出离的道心,进一步我们观察一切的有情也在轮回当中,而生起救拔的大悲心,由大悲心如理的作意而生起四弘誓愿,就形成所谓的菩提心。但是这个菩提心基本上要「空正见」的加以保护,才能够增长广大。「空正见」我们从本经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菩萨在运用空观的时候他是两个方向的:

(一)、内空,他向内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假中;空观照了我们心性不变之体,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假观是照了我们心性随缘的作用,它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所以它菩提心云何应住?你一定依止不生灭心而住。你看六祖大师去参访五祖的时候,五祖说:你为什么来出家修学呢?他说:我不为别的,只为作佛。所以从圆教的思想,你出家的目地,你修行的目地,乃至于要弘护正法续佛慧命,这个都是心外求法,这个只能说是权教菩萨的发心。因为菩提心不能建立在一个外在的因缘,因为外在的事相因缘是变化。

比方说,阿难尊者看到佛陀的相好而出家。佛陀的相好是变化的,它会消失掉。所以我们的菩提心生起,为什么要修学佛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我要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我要成就佛道。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是假借这样的因缘,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法法销归自性,是这样的思想。菩萨不见外在有一法可得,离心没有其它的法门,所以他整个称性起修就是菩提心依止一念心性而住。这是第一个思想--「内空」。

(二)、其次,菩提心向外去接触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他也是要修「外空」,观一切所缘境也是空假中三观。为什么呢?因为要破障。我们内心当中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以空观破烦恼障,以假观破业障,以中观破报障。所以当我们讲空观的时候,我们讲「菩提心跟空正见」,其实这「空正见」是包括假观跟中观在里面,菩萨观一切法空,他是不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菩提心第一个、依止内在的心性而住,第二、他开始依体起用的时候,用空假观三观破除障碍,而成就三德密藏。前面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他的整个菩萨道的操作都这个道理,「称性起修」。所有的修行,回过来还在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菩萨不见有一法可得,都是一种历事练心,如此而已!你要掌握这个思想,你去看前面修学位次就很清楚。这地方讲到四加行的修行位次。

壬二、别明加行

【图一】

总 标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佛陀招呼阿难说:“是善男子”,这地方指的是已经成就十回向圆满的菩萨,他已经穷尽了清净无漏的四十一个阶位,这四十一心包括了干慧地、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其次,他必须要再成就四种妙圆的加行。

「妙圆加行」,为什么讲“加行”呢?蕅益大师说:因为你要进入初地之前,你要面临一个障地的无明,障碍初地的无明,这个无明特别的坚固,所以你必须要加功用行才可以加以破坏。为什么叫“妙圆”呢?蕅益大师说:虽然藏通别三教都有四加行,但是因为前面的三教都是依止生灭心、都是有所得。前面三教的发心不管发出离心也好,发菩提心也好,他的心都是建立在外在的世缘,或者缘众生法界而发心,或者缘佛法界而发心,总而言之,都是以外境为住,所以不能叫作妙圆。这地方的圆教是法法销归自心,念念顺从中道的实相,所以叫作「妙圆」。这当中有四个阶位。

别 明

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暖地」刚开始用佛觉,来当作自己因地的发心。「佛觉」指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初地,他这时候已经十回向圆满了,而即将要进入初地,所以他把初地的本觉理性来当作自己的所观境。我们讲「称性起修」,当然依止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但是每一个人心性的内涵是不同的,你看初地也是称性起修,二地也是称性起修,那他们两个的性德会一样吗?蕅益大师说:也可以说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六而常即,两个都一样,道理是一样。但是浅深,即而常六,初地的心性当然跟你二地的心性不同。十回向他当然也是称性起修,但是他所开显的性德跟初地的性德当然不一样,但他要进步啊!那怎么办呢?他以初地的本觉理性,来当作自己因地的所观境,不断的去思惟观察,用空假中三观来开显初地的佛觉。

经过一段的时间用功以后,「若出未出」,初地的本觉理性,将出而未出。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钻木要去取火,经过一段时间的旋转,木头将燃未燃,火即将出来,但是还没有出来,但是已经有温度,有一个温暖的相状出现。也就是说,虽然初地的智慧之火,还没有开显出来,但是温度已经形成了,这叫作「暖地」。表示这菩萨相续的用功,某种程度已经有少分的相应。六而常即者。谓众生即佛。而渐次分之,则有六种阶级。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凡夫到成佛,须有六个阶段,而佛性是一样的,所以就是「六而常即」。

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圆瑛老法师的注解当中,他讲这个譬喻讲得很好,他说:「暖地就是佛即是心,顶地是心即是佛。」暖地是以佛德,把初地的佛德向内心中求,向内观照自己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断的深入,所以他把初地的功德慢慢的开显出来,就像钻木取火,不断往心中真如的木头去钻。所以「佛即是心」,佛德从心中去钻求;而顶地「心即是佛」,他的心已经慢慢慢慢的出现少分佛的功德,「心即是佛」。

「又以已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己心”指的是十回向的菩萨,他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慢慢慢慢成就初地的本觉理性之所履;“履”,践踏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慢慢慢慢已经是安住在初地的本觉理性,有少分的安住,但是安住又不完全安住,「若依非依」,有一部分安住,但是又有一部分没有完全安住。

讲一个譬喻,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一个人登高山,他很想要进入最高最高的山顶,乃至进入虚空,他的身体大部分已经进入虚空,但是双脚的脚跟还没办法离开大地。也就是说,他即将进入虚空,但双脚没有离开大地,也就是说,他即将成就初地的智慧,但是他又没有完全离开十回向的部分,叫作「顶地」。若依非依,对整个初地的功德有一部分依止,但是又有一点障碍,「心即是佛」。

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圆瑛法师解释就很好,他说:「即心即佛」,心佛不二。第一个“心”,当然是他第一个四加行的观照力,“佛”指的他的所观境,整个初地的本觉理性。他用它的空假中的智慧,不断的去观照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慢慢的深入,慢慢慢慢心佛二同,善得中道。他能够慢慢的体验到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二的道理。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

「如忍事人,非怀非出」,他心中知道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他对这件事情已经了了分明,但是这件事情太重要了,不能向别人宣说,他很想要去宣说,但是又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非怀非出」,他知道,但是没办法表达出来,名为「忍地」,即心即佛。

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世第一地」,圆瑛老法师说:「非心非佛」。心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这个思想看前面第一句话就清楚,说「数量销灭」,什么叫“数量”?简单讲就是他有所得心叫数量。蕅益大师他说:在暖地的时候,「即以佛觉,用为己心」,他心中还存有己心的数量,还存有一个能观智可得,他依止能观智。到顶地的时候,「以己心,成佛所履」,他还存有一个“佛履”,还有一个所观境,还有一个所观的初地觉性的执着。到第三忍地的时候,「心佛二同」,他还存着一个二同的执着。到了世第一的时候,心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能所双亡,这时候「二无所目」,迷觉中道,迷也不可得,觉也不可得,这时入了世第一,「非心非佛」。世第一下一个刹那,就“啪”!进入了欢喜地,把初地的无明给破坏了,这时候他的心性又更深一层。

我们讲「称性起修」,比方说你刚开始学《楞严经》的时候,你也是讲这一句话「称性起修」,但是你现在讲「称性起修」,跟你初学的时候那肯定不一样,你对心性的深层更深一层。它的整个修行就是「无不从此法界流」。你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去拜佛、去修忏、去念佛,最后这所有的修德,还是让你整个心性更加的智慧、更加的慈悲、更加的开阔。所以他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最后数量消灭,迷觉中道,名世第一。

辛四、明十地

【图二】

“地”就是他的称性起修,整个心性就像大地,更加的普遍、更加的圆满。

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这个善男子是经过四加行圆满的菩萨,他对佛果的大菩提已经能够善巧的而成就少分的通达,得到少分通达,而且他的始觉智慧,已经能够潜通如来的智慧,「尽佛境界」,他也能够穷尽佛陀大般涅盘的境界。这个「觉通如来」是约着智德,「尽佛境界」是约断德,名欢喜地。「欢喜地」,蕅益大师说:欢喜地的安立是在形容初地菩萨,他破了障地无明所显现的初地真如的时候,他内心的相貌。为什么欢喜呢?有两层意思:

一、对自己的欢喜,诸佛所得我已得之。原来诸佛所得到的这种真如,我现在得到了,我现在跟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觉通如来」,二个生命体相通了,不像之前二个生命体不一样,就好像母子连心,小孩子跟母亲同一鼻孔出气,「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他第一个欢喜:对自己内心的欢喜。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减少饮食、减少睡眠,现在终于,诸佛所得,我已得之,对自己的欢喜。二、众生本具,我已证之。为一切众生欢喜,原来每一个众生只要他努力,他也可以做到,所以「庆己庆人」,生大欢喜。

初地所得的真如是什么真如,让他那么欢喜呢?在《成唯识论》说:要证得遍行真如,他完全破除异生性的障碍,而入了平等无差别的真如理性。我们前面讲到,前面的菩萨到了十住,他就破无明,圆教十住破无明,但是初地菩萨的真如跟十住菩萨的真如有所不同。初地的真如叫作遍行真如,普遍的在一切境里面活动。在初地之前的真如,他不一定能够普遍一切的境缘,比方他有时候可能在静中,他能够称性起修,他心中不会动,永远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但是他遇到逆缘刺激的时候,他可能就仁者心动,还是执着有外境可得。但到了初地就完全不同,他的真如是遍行真如,一切顺逆的因缘,他都能够称性起修,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所以他生大欢喜,他已经是「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佛陀也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把真如的功德显现出来,他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减,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承前面的初地的功德来说,初地菩萨的特色,就是把三贤位的异生性把它转成初地的同生性,叫「遍行真如」。「同性亦灭」,这一段正式形容二地的功德,因为初地他刚开始进入了遍行真如,所以他对同生性还是有所执着。到二地的时候,同生性的执着也消除了,他已经任运自在了,叫离垢地。「离垢地」它的真如在《成唯识论》上说,所证的叫「最胜真如」。什么叫「最胜真如」?这个菩萨在整个菩萨戒当中已经是持戒圆满,对于整个身口意的三业,乃至于微细的过失,乃至于无意的过失,不是故意的过失都消除了。他身口意的造作,任运的不恼害一切众生,他的身业、口业、意业一发动出来,绝对不会让众生产生不欢喜,离垢地有这种功德。他那个真如的力量称性起修,他依止一念心性的菩提心发射出来的身口意,他不一定会让众生得到更大的利益,但起码他不会让众生恼害,不管是故意的、不管是无意的,都不恼害众生,叫离垢地。他的真如特别厉害,最胜真如。

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前面的离垢地是在形容菩萨他的戒波罗蜜的殊胜圆满,这个发光地以下到焰慧地,这二地都是在形容他的禅定的殊胜。内心当中因为禅定的转深,所以清净到了极限,而生起了广大的智慧,就像镜子的污垢已经消除了,生起种种的光明。发光地他所成就的真如叫「胜流真如」,他因为禅定的力量,他成就殊胜的陀罗尼,来破除心中微细的暗钝相。在三地之前的菩萨的真如,虽然他也称性起修,但是他所依止的一念心性,在三地之前都还有暗钝相,有时候忘失法义。到了三地的菩萨,他那个法义流入他的心中永远不会忘失,铭记不忘的念力特别的强大,叫发光地。

这地方我要解释前面一个观念,刚刚忘记解释在「异性入同」的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了疑问,诸位也可以看看蕅祖的注解,他有解释,这个观念很重要。十住菩萨就破无明证法身,在圆教里面这样讲。为什么在经典当中,还把三贤位的菩萨把他判它“异性”呢?他应该我等同入法性啊!十住菩萨他有资格跟佛陀说:我跟你共坐解脱船,安住在共同的法性,为什么三贤位还叫异性呢?蕅益大师说:在圆教当中虽然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但是我们要知道两层差别。从「六而常即」的角度可以说大家同入佛性,但是就着「即而常六」,那当然说有异同。我们也不妨安立前面是异,后面是同,毕竟蕅益大师说:有浅深差别故也!有浅深的差别,你前面的三贤位也是称性起修,问题是你依止那个真如不普遍,不像初地以上那个是遍行真如,他可以在普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里面,产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理,把它不变随缘的真理表现出来,但是在初地之前做不到。所以从即而常六,说有异同;从六而常即,同入佛性。

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这一段也是在形容菩萨的禅定功德圆满。「明极觉满」,菩萨到这个地方,他的禅定,可以说他对整个四禅的功德,他的“入、住、出”,完全的自在,所以他心中的污垢完全的消除,他那种散乱的暗钝相完全消除,心中的智慧也逐渐的圆满,叫作焰慧地。焰慧地所证得的真如叫「无摄受真如」,也就是说,他想称性起修,他那个“性”所依止的性德,那个真如,他已经不再摄受微细烦恼的现行,乃至于那种具生烦恼的活动,都被智慧的火焰给烧干了,他不再摄受一切微细的烦恼,叫作焰慧地。因为他到焰慧地的时候,他的禅定的功德已经圆满了。

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到难胜地的时候,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要有一个观念,我们在判定一个菩萨,你看他从初地到十地,他不是判定这个菩萨做了什么事,不是!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称性起修,就是你依止的性德功力的浅深。不是说,初地菩萨做很多事叫初地,二地菩萨做得更多,不是这个意思。是他所依止的真如理,他的层次提升了,那他就入了更高的境界了。到难胜地的时候,他所依的真如是什么真如呢?[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同”指的是初地到四地的智慧;“异”指的是三贤位的智慧。

也就是说,五地菩萨他所证的真如叫作「类无别真如」。什么叫「类无别」呢?在《成唯识论》上说:真谛是离一切相,俗谛是即一切法,这两者的形相是互相违背的。但五地菩萨却能够把真俗二谛圆融无碍,真俗双照极难胜故。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两个的性质是完全背道而驰,一个是离一切相,一个是即一切法。但是这个五地的菩萨,他却能够同时在一念心中,同时把这两个功德显现出来,叫难胜地。

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现前地是他内全安住在无所为的真如,他的体性可以说是清净光明,完全显露无遗,叫现前地。现前地他所证的真如叫「无染净真如」。说:杀盗淫妄是杂染法,戒定慧是清净法。这个菩萨对染净诸法的执着已经完全的断除。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为了度化一种特殊的众生,他甚至于可以示现种种的病行来度化他;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显现淫怒痴的时候,他从淫怒痴当中就可以增长他戒定慧的功德,他没有染净对立的差别,他的真如达到这种境界,「无染净真如」,叫作现前地。《成唯识论》给它一句话,说什么叫「现前」呢?「染净平等,妙慧现前。」他那空假中的智慧一现前的时候,杂染法、清净法都是平等的,他有那种功德力,叫现前地。

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远行地的智慧能够穷尽真如的边际,也就是说,他所证的真如可以说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深广无涯,叫远行地。远行地他的真如叫作「法无别真如」。“法”当然有杂染法,杂染法指的是生死的流转门,清净法是还灭的涅盘门。远行地的菩萨对生死涅盘两种法,都能够平等的观察,叫远行地。远行地也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功用行住最边沿」。到这个地方,他的有功用行已经圆满了,他如理作意的修学到这个地方已经达到了真如最后的边际,下一个地就入无功用行。

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到了不动地的时候,内心只有一真法界的真如之心,名不动地。不动地他所证的真如叫「不增减真如」,这菩萨他已经没有增减的相状。比方说,我们偶尔去做一个闭关加行,我们感到我们内心的正念增加了;从闭关出来,到外面去走动以后,感到戒定慧又减少了。所以我们在八地之前的功德会有增减的差别相状,到了八地以后,他入无功用行,他的整个功德是任运的现前。他不管是动、不管是静,他的功德完全一样,他没有所谓的闭关修行、历事练心,他没有这种差别,对他来说都一样,动静一如,完全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在《成唯识论》解释说,像这个船开到了大海,有功用行好像什么呢?就像船跟陆地还有距离,还有地心引力,所以你要不往外移,你不用力划,它会被吸回来。到了八地菩萨,他入了大海的中心,你不用去划它,任运的,风的力量会把它往前带走。无功用行他根本就没有如理作意这件事情,他证得了不增减真如。

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发真如用」,前面的不动地是成就真如之体,善慧地是依止前面八地的真如之体,而发起真如随缘的妙用,叫善慧地。善慧地所证的真如叫「智自在所依真如」。善慧地他已经成就四无碍的辩才,度化众生的那种智慧辩才无所障碍。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这个菩萨从初住一路走来到善慧地,他整个自利修学的功德,不管是有功用行、无功行的修习完全圆满,他的称性的功德完全圆满。也就是说,从初住到九地,它的自利功德圆满。古德说:十地菩萨以后的菩萨他完全在利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为别人在做。因为到善慧地以后,他的自利功德完全圆满。他不必说什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没有所谓上求佛道这件事情,他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就是下化众生。

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从他自受用的功德,叫作「覆涅盘海」。这个菩萨的真如,我们讲称性起修,依止一心真如而生起种种波罗蜜的修行,他所依的真如就像天上的云。天上的云有二层意思:一、从他自受用来说,他这个云特别的广大,能够覆盖整个大般涅盘的性海,他具足大般涅盘常乐我净的四种功德。二、从他受用利他的角度,他能够慈阴,慈悲的庇阴一切的众生。他这个「妙云」一方面覆盖涅盘海,一方面庇阴一切有情众生,名法云地。法云地他所成就的真如叫「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菩萨他整个身口意三业得大自在,他能够随时的普门示现,广度众生,为众生拔一切苦,给予一切乐,名法云地。

在十地当中,蕅益大师做一个总结说:十地当中他所依止的真如,称性起修的性德,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横竖二义:从横的角度来说是,差即无差,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十地所依止的真如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都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即一切相、离一切法,都是这个道理。从竖的角度,地地差别,地地深入。初地的真如、初地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跟二地的不变随缘,那当然是浅深,地地差别,地地深入。

我们看菩萨的阶位,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我们看前面十信位的时候,十信位的菩萨在下手的时候,他是先修智慧,然后再修禅定,最后再修戒波罗蜜,十信是这样子。但是在讲到功德圆满的时候,他是戒波罗蜜先圆满、然后禅波罗蜜圆满、智慧波罗蜜圆满;下手的时候是慧定戒,圆满的时候是戒定慧。他十地圆满的时候是戒波罗蜜在二地圆满,禅定波罗蜜在四地圆满,后面的几地就成就智慧,包括空观的智慧,假观的智慧。

辛五、明等觉

「等觉」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他所证的觉性与佛相等,他的真如跟佛的真如是完全一样的,没有差别的。不像前面的十地,地地深入,地地的圆满。到了等觉菩萨,他称性起修那个“性德”,跟佛的性德是完全一样,叫等觉。第二个意思、他望于妙觉,犹差一等。虽然二个人依的性德是完全一样,但是还是有差别,差佛陀一等。到底差哪里呢?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等觉菩萨的称性起修,佛陀也称性起修,两个性是一性无二性,但是两个方向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本质一样。佛陀称性起修的性德的方向:如来的性德是逆流,佛陀称性起修,他那个性德发射出来的波罗蜜是“逆流”;是逆涅盘之流,而入于生死之流,佛陀是倒驾慈航,「月印千江,百界作佛」。等觉菩萨的他的称性起修,它的性德是顺行而至,他刚好跟佛陀的方向完全相反,他是逆生死流而顺涅盘之流。两个人的方向不同,但是两个人却在同一个地方产生了交集,「觉际入交」。佛陀的觉性跟等觉菩萨的觉性,两个人刚好一入一出,产生了交集。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比方说一个家,爸爸要出去,一脚在外面,一脚在里面,这个大儿子要进门,也是一脚在外面,一个脚在里面,二个人在门槛的地方产生了交集,这个就是等觉菩萨。说体相相同,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依体起用,这两个产生了差别,方向不同。佛陀他的真如的方向是要依体起用,等觉菩萨的真如是摄用归体,方向不同,但是两个人的真如是完全一样。等觉是所证觉体与佛相等。

庚四、究竟转依号 (妙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这地方讲到成佛究竟圆满的相貌。从最初的干慧地,干慧地所修行的是三渐次…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