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屈尊归来 > 第248章 西天王母,是周王朝公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8章 西天王母,是周王朝公主

晋武帝太康二年那会儿,在汲县,就是现在的河南卫辉,挖到了一座老坟。坟里头有好多用蝌蚪文写的竹简,数量多得惊人,听说拉了好几十车才装完。

经过当时专家们的仔细研究,发现汲冢其实是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位君王魏襄王的陵墓。他们花了好多年时间,对这批出土的古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校对,最终从里面分出了十多类书籍。这里面,有个叫荀勖的光禄大夫,他负责整理出了《穆天子传》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好多周穆王的故事,这些故事司马迁在写《史记》那会儿压根儿没见过。因为秦始皇和项羽两把火一烧,到了汉朝,六国的官方藏书基本上就没了,剩下的少得可怜。

因此,《穆天子传》里头写的大多事儿,司马迁压根儿没见过。再加上书里还讲了周穆王跟“河伯、西王母”聊天的事儿,所以历朝历代的学者们都觉得这书里记的东西不太靠谱。

在乾隆皇帝那时候,有个大工程叫《四库全书》,里面也收了这本书,还把它放到了“小说”堆里。不过说实话,纪昀自己也觉得,跟《山海经》、《淮南子》比起来,这本书讲的事儿可真是靠谱多了,更接近真实历史。

《淮南子》这本书是在西汉时候写成的,里面讲到的西王母已经成了神话故事里的人物。虽说《山海经》成书时间更早,但它后来经过汉朝人改过,里面有不少地方弄错了。那上面写的西王母啊,神仙和怪物分不清,简直就像个怪物一样。

因此,要深入了解西王母的真实情况,我们能找到的最古老的书籍,就只有《穆天子传》这一本了。

《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出去打仗和打猎的故事,里面说了好多不同的国家和地方,西王母的国家只是其中的一个,没有特别说它有多重要。

“西王母”这个名字,不少专家觉得它是从别的语言翻译过来的,但要是从词语的起源和构成上来看,它其实挺像是个汉语里的词,感觉上更像是“西边儿的王他老妈”或者“西方主宰的老妈”。

根据古老的书《穆天子传》所说,西王母的国家其实就在西边,再往细了说,那就是最西边的地方。周穆王一路往西打,走过了剞闾氏、鄄韩氏的地盘,经过了玄池、苦山这些地方,它们应该都属于周朝时候说的西方,最后他才到了那个“西王母的国家”。

往西边再走走,昆仑山这个名字就很容易蹦到咱们脑海里。还有本从汲冢挖出来的《竹书纪年》里头写着:“穆王十七年那会儿,他往西打仗,打到了昆仑丘,还见到了西王母。”看起来啊,西王母就是住在昆仑山那儿。

不过,《穆天子传》里头讲得很清楚,昆仑山虽说也在西边,但它跟那个“西王母的国家”不是一码事。昆仑山啊,它是“周朝的老大”,山顶上还建有黄帝的宫殿呢。周穆王特意跑到那儿,办了一场很盛大的祭祀活动,感觉这山就像是周朝的祖宗山、神灵山啥的。

但说起来,“西王母之国”不过是西边的一个国度。西王母哼唱着:“去往那西方大地,安身在荒野之中。与虎豹为伴,和喜鹊共处。”这话也透露出,在周人眼里,“西王母之国”就是个跟野兽鸟儿混在一起的荒凉地方。

为啥同样在汲冢挖出来的《竹书纪年》里头,却说西王母住在昆仑丘呢?

这可能是因为传播和抄写时出了差错,《竹书纪年》也是从汲冢挖出的几十车古简里整理出来的。但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没怎么它,所以到了宋朝,原书就找不到了。

现在咱们看到的《今本竹书纪年》其实早被确认是本假书。到了清朝,有学者像朱右曾、王国维他们,翻查了宋朝之前的书,找出里面提到《竹书纪年》的内容,然后把这些七零八落的片段给整理到一块儿,重新起了个名儿,叫《古本竹书纪年》。

但这些七零八落的记录,由于抄写、断句出错等原因,让同一段内容有了多种说法。就像之前咱们提到的那句,讲周穆王“跑到昆仑丘,见到了西王母”,这话是出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类书里。

晋朝时候的郭璞提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周穆王十七年那会儿,他往西边打到了昆仑丘,见到了西王母。”在《列子?周穆王》的解释里头写着:“周穆王十七年向西出征,碰见了西王母,还在昭宫招待了她。”《穆天子传》的注解也这么讲:“周穆王十七年,他向西攻打昆仑丘,见到了西王母。那年他来了,还在昭宫设宴招待。”

有人认为,周穆王跑去昆仑丘见西王母,虽然没直接讲西王母就住那儿,可大家还是会琢磨,昆仑丘说不定就是西王母的家。但也有人觉得,周穆王西征到昆仑,只是顺道去探望了一下西王母。

我觉得,后面的那个说法才对得上《穆天子传》里的记录。周穆王去见西王母那事儿,就是在往西边打仗的路上发生的,昆仑丘嘛,就是西方的象征。

在《穆天子传》里头,周穆王这次往西边打之前,其实已经去过一次西边了,那次他去的是昆仑丘。书里头还明明白白写着呢,昆仑丘跟那个“西王母的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

说西王母住在昆仑山这事儿,最早该是从《山海经》里传出来的。《山海经》嘛,那可是本老古董书了,里头说的东西咱得重视。我直接把《大荒西经》里的一段话给抄过来了,大家瞅瞅:

在西边大海的南边,流沙河的边上,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矗立着一座大山,人们称它为昆仑山。那儿住着个神仙,长着人脸虎身,身上有花纹还有尾巴,全都是白色的。昆仑山下被弱水围着,弱水外面有座火山,扔啥东西进去都会立刻烧起来。还有个人,头上戴着玉胜,长着虎牙,身后拖着豹尾,住在山洞里,人们管她叫西王母。这座山上啊,啥都有。

这里直接说了,昆仑丘上有个人叫西王母。但关于这地方的描述挺离奇,书上在讲完昆仑丘后,先提到“有个神人长着虎脸,身上有花纹还有尾巴”,接着又说昆仑丘被弱水围着,弱水外面还有座炎火山。

说完了昆仑之丘的事儿,按常理就该打住了。但讲完昆仑之丘后,它又提了个“西王母”,这西王母,她究竟是不是真的在昆仑丘待着呢?

按照《西山经》里的说法,这事儿其实挺好懂的。《西山经》提到昆仑之丘是神仙们在下界的都城,还是由一个叫陆吾的神仙管着的。这位陆吾大神啊,长得挺奇特,身子是老虎的样,尾巴却有九条,脸是人脸,爪子还是虎爪,这不就是《大荒西经》里面说的那个神人吗。

因此,《西山经》跟《大荒西经》里写的那段,其实就是说同一件事,但讲法不一样。《西山经》还提到,从昆仑之丘往西边走三百七十里有个地方叫“乐游山”,继续往西四百里就到了“流沙”,再走二百里是“蠃母山”,接着往西三百五十里有个“玉山”,这玉山啊,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玉山上面西王母的模样啊,就像个人,但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还特别爱吼叫,头发乱糟糟的还戴着玉胜。这和《大荒西经》里描述的“有个人,戴着玉胜,长着虎齿,还有豹尾”,简直就是说的同一个人嘛。

说白了,《大荒西经》里写西王母那块儿,信息不全,所以才显得那么奇怪。缺的那部分信息,其实在《西山经》里有写。这事儿说明啊,在《山海图》里,西王母根本不住在昆仑山,而是住在昆仑山西边的玉山,就像《穆天子传》里说的那样,在“西方之西”。

弄清楚了这事儿,咱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个结论,那些老早以前的文献里写的西王母,她的事儿都挺一致的:头一桩,西王母她是个人,不是神仙;再一个,西王母住的地方是在昆仑丘的西边。

其实,《山海经》里描述的西王母,虽说确实是个人的形象,但已经显露出一些“神仙化”的苗头了。除了她长着“豹尾虎齿”这种奇特模样,还有《海内北经》里提到的:“有三只青鸟,专门给西王母找吃的。”这些话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很可能是在把《山海图》转化成文字时,弄错了描述的对象。

要是西王母真的是个人,并且住在超远的西边,这些基本的事儿都对得上,那《穆天子传》里头写的她,可能就没咋变过样儿,挺原汁原味的。

在《穆天子传》这本书里,西王母跟周穆王有过一段对话,西王母开口道:

路途遥远,隔着重重山川。希望你别离去,以后还能再回来。

咱们隔得老远老远,见面不容易,这次分别后,盼着你这辈子还能抽空来瞧瞧我。

周穆王回应说:“我回了东边那片地儿,忙着管理好多地方。老百姓都过得挺平等安稳,我这才有空来看你。大概再等三年吧,我还会再来你这儿转转。”

我回到老家后,会好好管理百姓和国家,大概三年内,我肯定还会再来瞧瞧你。

西王母开口讲:“遥远西方那片地,我就住在那野外。虎豹成群围着我,喜鹊也跟我作伴。尊贵身份不会变,我是天帝的亲闺女。这世间百姓咋想的,又要离开你身旁。吹起笙来弹起簧,心里头自由飞翔。世间百姓的儿女,都盼着上天的希望。”

我本来是皇上家的闺女,被派到这西边的地方,跟老虎豹子做伴,和鸟儿鹊儿一块生活。早就离开了自个儿的族人,眼下又要跟你道别,我心里头慌得不行,盼着以后还能再见你一面。

抛开西王母那些离奇古怪的传说,咱们就瞧瞧这段对话,很明显能看出西王母跟周穆王,甚至整个周室,关系都挺铁。说不定啊,西王母就是周朝王室的一员,被安排到西边去管理那片地方。

按宋金兰先生的想法,西王母说不定就是周穆王的奶奶辈,她原本属于周朝的皇族,被安排去西边的一个国家和亲。因为在老早以前的汉语里,“王母”就是奶奶的意思,指的是家里辈分很高的女性老人。这种推测也挺有道理的。

司马相如在他的《大人赋》里描绘西王母:“一头银发,戴着华美的头饰,住在山洞里,还有只三脚乌给她当差使。”而在《穆天子传》里头,西王母就是个头发全白的高贵妇人模样。

但是,汉朝的人们可没法读到《穆天子传》这本书。他们对于西王母的形象,大都是受《山海经》的描述所左右,因此,西王母在他们心中就变成了昆仑山上的一种奇特生物。

说实话,《山海经》里描述的西王母,形象比较奇特,而到了《穆天子传》里头,西王母的形象就变得朴实多了。这两者之间,能明显看出有个变化的过程。

《山海经》里头讲的昆仑山,明显就是照着《穆天子传》来的。在《山海经》里说的是:“赤水的后边,黑水的前头,有座大山,名叫昆仑丘。”而《穆天子传》在写昆仑山时,也提到了“黑水”和“赤水”,这俩地方的说法挺一致的。

《山海经》描述西王母的形象为“头戴胜饰,身后拖着豹尾,长着虎齿”。根据现在专家的研究,“戴胜”其实就是指中原汉族女性常戴的头饰,至于“豹尾虎齿”,很有可能源自《穆天子传》里提到的“虎豹成群”的描述。而书中提到的“有三青乌,为西王母取食”,这一说法,说不定是从“与喜鹊共处”的传说演变过来的。

说到住在洞穴里这事儿,很可能就是真实反映了早期西方人们住在洞穴里的习惯。

在《山海图》里头,说起那个在西方更西边的地方,有个“西王母的国家”,可能图上画了老虎豹子、鸟儿,还有山洞啥的。但《山海经》写书的那个人,看图没看出个明白来,结果就把西王母写成了个长着豹子尾巴、老虎牙齿,还住在山洞里的怪物。

打从《山海经》那会儿起,学者们就开始把昆仑山和西王母扯到一块儿。在《穆天子传》里头,昆仑山可是周朝的老祖宗山、神圣不可侵犯的山。后来呢,道教的书啊、纬书啥的也跟着起哄,愣是把原本被视为怪物的西王母捧成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