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同于赵家人带着几分屈辱与不甘的心态回到京城,李氏家族的众多族人,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几乎要溢出眼眶,那份得意与自豪,即便是最含蓄的微笑也难以遮掩。他们心中暗自庆幸,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消息如春风般迅速在家族中传开——听闻这次回到京城后,族长李昊然即将挥毫建国,登基称帝。这不仅仅意味着李氏家族将一跃成为皇族,更预示着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披上皇室成员的光环,享受无上荣耀与权势。

李昊然的堂弟李浩宇,站在家族府邸的庭院中,望着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心中激荡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兄长称帝,我作为至亲,岂能无所作为?”他暗自思量,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转身对身旁的妻子王氏说道:“夫人,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李家,即将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尊贵的家族之一。你我,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将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荣。”

王氏闻言,脸上亦是难掩喜色,却也带着一丝忧虑:“夫君,虽是如此,但高处不胜寒,还望夫君能谨慎行事,莫让权势蒙蔽了双眼。”李浩宇闻言,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背,安慰道:“放心,为夫自有分寸。”

而在另一边,李昊然的妻妾们已被安顿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她们或兴奋,或紧张,各自怀揣着对未来的幻想。正室夫人柳仙儿,坐在寝宫的铜镜前,由侍女细心地为她梳理长发,她的眼神中既有对丈夫即将成为帝王的骄傲,也有对未知宫廷生活的忐忑。“夫君称帝后,我便是皇后,责任重大啊。”她轻声自语,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几分不安。

与此同时,李昊然的其他家人及族人们并未住进皇宫,而是被安排在了皇宫附近几座昔日权贵的府邸中。这些府邸虽经抄家,但仍保留着昔日的辉煌与气派,足以彰显李昊然对族人的厚待。李家老族长,站在一座府邸的门前,望着门楣上重新挂起的牌匾,心中感慨万千:“这便是我们李家的新起点,也是我们祖辈梦寐以求的荣耀。”

军师张和,这位智谋深远的谋士,正忙于安排新国家的各项机构与部门。他深知,这一切的顺利推进,关乎李昊然能否顺利登基,更关乎新国家的稳定与未来。在书房内,张和与几位副手彻夜未眠,讨论着各项细节。“我们必须确保每一环节都万无一失,不能让任何意外破坏了主公的大计。”张和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张和凭借卓越的领导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将所有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新城集团的文武官员们见状,纷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私下串联,意图共同劝进李昊然早日建国称帝。他们深知,只有李昊然称帝,他们才能借此机会升官封爵,成为开国元勋,名垂青史。

其中,李氏家族的一些族人更是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因为家族荣耀,更因为与李昊然的亲密关系,期待着建国后能获得更多的封赏。李昊然的堂弟李浩宇便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之一,他私下里与几位亲近的族人商议:“我们身为李家的一份子,此时不站出来,更待何时?我们要让兄长知道,我们不仅是他的亲人,更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然而,劝进之事并非易事,需谨慎行事,以免触怒李昊然。于是,这些文武官员和李氏族人将目光转向了张和、秦朝、李彧和李强等人。他们深知,这些人是李昊然的心腹中的心腹,只有他们出面劝进,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一日,张和正在书房内审阅文书,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李浩宇带着几位族人推门而入,神色急切。“军师大人,我等有要事相商。”李浩宇开门见山,直言不讳。

张和抬头,目光温和却带着几分威严:“何事如此慌张?”

李浩宇深吸一口气,道:“我等认为,主公称帝之事宜早不宜迟,我等愿联名上书,恳请军师代为转达。”

张和闻言,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此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主公心中自有计较,我等不宜擅自做主。”

李浩宇闻言,心中虽有不悦,却也明白张和的顾虑,于是退一步道:“军师大人所言极是,但我等之心,天地可鉴。只愿军师大人能在适当之时,向主公提及此事,以表我等忠诚。”

张和点了点头,算是应允。他深知,这些族人和官员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劝进之事需谨慎处理,以免适得其反。

另一边,秦朝、李彧和李强等人也收到了类似的请求。秦朝,这位勇猛的武将,面对族人的请求,心中却多了几分犹豫。他深知,李昊然虽有意称帝,但时机尚未成熟,贸然劝进,恐生变故。“我虽为武将,但也知道,此事需谨慎。”秦朝心中暗道,决定暂时保持沉默,静观其变。

李彧,作为李昊然的亲信之一,心中同样有着复杂的情绪。他既希望李昊然能早日称帝,实现家族和个人的荣耀,又担心此举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李彧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决定先与张和商议后再做决定。

李强,这位在战场上无敌的悍将,性格比较鲁莽,面对族人的请求,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在他看来,什么时候建国称帝,完全由主公李昊然来决定,他只需要听从命令行事即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劝进之声在李氏家族和新城集团内部愈演愈烈。李昊然虽未明确表态,但心中却也有所触动。他深知,称帝之事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他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整合各方势力,确保建国后的稳定与繁荣。

一日,李昊然召见张和,两人在书房内密谈。“军师,近日来,劝进之声不绝于耳,你如何看待此事?”李昊然开门见山,直接问道。

张和闻言,微微一笑道:“主公心中已有计较,何必多问?”

李昊然闻言,微微一笑,道:“军师果然知我心意。只是,此事需谨慎处理,不可操之过急。”

张和点了点头,道:“主公所言极是。臣以为,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先稳定内部,再图大业。至于劝进之事,可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商议。”

李昊然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军师所言,正合我意。此事就交由你全权处理吧。”

张和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思量:“劝进之事,需谨慎处理。既要满足族人和官员的期望,又要确保主公的地位和国家的稳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和暗中观察着各方的动向,寻找着合适的劝进时机。他深知,劝进之事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方能成功。

与此同时,李氏家族和新城集团的文武官员们也在暗中等待着张和的行动。他们心中既有着对未来的期待,也有着对未知的忐忑。他们知道,只有李昊然称帝,他们才能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梦想。

终于,在整个北方都稳定了下来后,张和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召集了秦朝、李彧、李强等心腹,以及部分族人和官员,共同商议劝进之事。“今日召集各位,乃是为了主公称帝之事。”张和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知道,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张和继续说道:“劝进之事需谨慎处理,需找到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我意,可由我等联名上书,恳请主公顺应天命,登基称帝。”

众人闻言,纷纷表示赞同。于是,一份份劝进书被精心撰写,由张和亲自呈递给李昊然。

李昊然接到劝进书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他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心中暗自思量:“称帝之路,荆棘满布。但为了家族、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我必须勇往直前。”

最终,李昊然决定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他深知,这一决定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