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410章 万事开头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0章 万事开头难

要勘测路线,首先要统一度量衡。

关于度量衡,大明的长度单位有:引、丈、尺、寸、分、厘、毫、丝、忽、里、寻、常,除了后面四个,前面的都是十进制,只是“尺”分了三种,营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三种尺寸,长度不同。

张蔷下旨,三种的“尺”采用一种规格,不管是营造尺还是量衣尺,全部一个长度,并要求工部制定标准尺寸,配送到各府县的官店,民间工匠制作的度量衡,全部要按朝廷发布的标准尺寸来做。

大明的重量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其它的钱、分、厘、毫、丝都是十进制,还有一个“钧”,一钧等于三十斤,相当不好用,张蔷统统将它们规范为十进制。

最有争议的是“担”和“石”,后世许多资料将它们视为一个单位,有说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有说等于一百六十斤,张蔷不管它,规定一担和一石,都为一百斤,

至于面积和体积单位,张蔷在原来的基础上,引入了“平方”、“立方”的概念,并在铁路勘测中使用。

巧合的是,舜华在南洋公司,也统一了度量衡,并不是按后世西方的“米”来制定标准,而是以大明的“尺”为标准,跟张蔷的标准一样。

这些从南洋购买回来测量工具,用的就是新标准。

关于度量衡标准的知识,张蔷只是简单讲了讲,最后对卢象升说:“工部要编印宣传手册,并制造标准衡器,下发到各地官店,明年以后,民间工匠打造的衡器,要全部按新标准执行。

接下来的路线勘探,要采用新标准。”

真是累人啊,先知并不是那么好做的,张蔷在心里吐槽:难怪秦始皇要焚书!“统一”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她面前的四人,一位是大明的工部侍郎,三位顶级风水师,都是智商超群的人物,单单是测量工具和度量衡标准的解释,就听得晕晕乎乎了。

不能再讲了……讲十遍,也不如实际操作一遍,张蔷让他们拿着几样工具,去实地使用,自己也好歇一口气。

平安对带望远镜的罗盘,很感兴趣,第一时间拿起来,对着京师方向观望。

四位伴读围在他身边,排着队看稀奇,他们有望远镜,却没有带罗盘的望远镜。

等他们看过,平安收回望远镜,让怀恩转递给杨应祥:“这是测量工具,不是玩具,杨爱卿,你拿去试试?”

杨应祥双手接过,举起来一望,京师与西山之间的角度,一下子在罗盘上标示出来,他高兴地道:“好好好!单是罗盘的话,可以测五里地远,加上望远镜,可以测二十里地远!”

平安对四位小伙伴说:“你们去,为三位先生打下手,学习如何记录测量数据。”

四人领命,跟着三位大师,跑到远处,练习使用测量工具去了。

平安自己带着方正化,跟在杨应祥身边,问他一些如何看风水的问题。

待众人离去,方以智上前拱手道:“太后讲了半日,应是累了,臣准备了茶点,请太后歇息歇息。”

事关太后和天子的饮食,姑姑带人送上茶水,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准确无误。方以智这样做有点冒险,好在方正化和

“方爱卿有心,请拿上来吧。”法容等人,早就检查过了无事。

听到太后允许,法容上前,将刚才摆工具的桌案,铺上雪白的棉布,怀恩让人搬来几把椅子摆好,姜

张蔷坐在上首,邀请二人坐下饮茶。

方以智推辞道:“太后和卢大人当下,微臣站着就好。”

张蔷也不管他,任他站在下首。

“说来惭愧,”卢象升望着一群人走远的背影,惭愧地说,“臣在矿山、码头上建三两里长短的轨道,全是凭眼睛测量,没想到勘测一条铁路,还需要这么多的学问。”

“万事开头难,”张蔷说,“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铁路是新生事物,一开始就制定好规则,后面管理起来,才不会发生混乱。”

卢象升和方以智齐齐拱手:“臣受教。”

“标准化好啊,”卢象升说,“工部去年生产的钻井设备和提水机,同一型号的各种配件,可以随时替换,维修起来十分简便,臣准备在蒸汽机械厂,也推广标准化管理。”

张蔷摇头:“卢爱卿,你是工部侍郎,今日请你来,不只是让你在蒸汽机械厂,执行标准化管理,而是你要牵头,制定新的度量衡管理办法,以应对接下来的技术进步。”

方以智同情地望了望卢象升,觉得这位卢大人,就是太后手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也许是觉得卢大人身上的担子,确实重了点,太后又说:“你身边只有刘真一人,人手也太少了些,去燕京大学招几名助手嘛,朝廷给他们发工资!卢爱卿这样的高层,不应该陷在具体的事务里,要腾出八成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全局。”

官员们身边的师爷、长随小厮,由官员自己负责薪资,卢象升年轻能干,精力充沛,根本不用师爷,有刘真协助他处理杂务就行了。

刘真是刘鸣谦送到卢象升身边学习的,头两年没有工资, 立了功,太后恩典,给了八品官的工资,随着官位上升,他的工资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就是简在帝心啊,方以智想,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才能得到卢大人这样的待遇,连身边的助手,也能得到朝廷的官职。

“回太后,臣在舟山转运粮食的时候,松江知府方岳贡,派他侄儿来身边帮手,臣走得急,留他在舟山,向杨漕督交接工作,待那边事了,他就会来京……”卢象升回道。

“又是一位侄儿!”张蔷笑道,“可用的话,工资由朝廷发……方岳贡的防海堤修得如何了?”

卢象升立即正色道:“现在劳工紧张,民工们都在各家海产加工厂里干活,方知府只有等到鲸海的渔汛结束,再招收民工筑堤。”

张蔷将目光投向湖面,似乎看到了更远的南方:“修筑防海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部不能让他一个人扛,让他做进明年的预算里,本宫觉得,修土堤不如修石堤,修石堤不如修水泥堤。”

“谢太后体恤,臣这就写信通知他。”

卢象升很忙,张蔷并没有多留,喝了一盏茶,就让他回了通州。

然后她对方以智说:“方爱卿,陪本宫去下面的纺织厂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