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2月12日。
昆明五华山,万寿宫,皇极殿,大明中华王朝,第一次正式大朝会,继续进行中。
“启奏陛下”
“下个月,就是新年元日了”
“老臣奏请,朝廷该启用新的年号,也就是大明中华王朝”
大殿中央,礼部尚书程源,庄严肃穆的站在中央,手持朝笏,对着上面的朱皇帝,再次提出一个小议题。
没错,新朝新气象,年号这东西,也到了更换的时候。
没错,按照以往的惯例,上一任皇帝,病故驾崩,暴死暴崩。
新的皇帝上台以后,当年的年号,是不会更改的,以示敬重哀悼。
现在就是一样,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明清双方的年号,都没有更改。
“嗯”
“准奏”
龙座上的朱皇帝,刚刚搞定内阁大事,心满意足,狠狠灌了一大口参茶,大手一挥,同意了程源的奏请。
年号不年号的,对于后世穿越而来的他,其实不是很在意,他只在意钱粮和兵马。
“启奏陛下”
“老臣还有一事,就是新朝的科举会试”
“这两年,满清入侵大西南,朝廷各州府的科举会试,也跟着停办”
“如今的中华王朝,鼎立大西南,国势强盛,生气勃勃”
“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大明的国祚绵长,同时也是安抚天下的读书人”
“老臣奏请,新朝新气象,是时候重启科考会试了”
没错,内阁首辅是大事,科举会试同样是大事。
没错,礼部主要负责朝廷的礼仪、祭祀、教育以及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起源于隋朝大业元年,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个王朝的立足,不但需要钱粮兵马,也需要大量的官员,处理朝廷内务。
朝廷的官员,则是需要科举会试,选拔更多的后备官员,用于维持朝廷的长治久安。
“老臣扶纲,附议”
“微臣刘高宜,附议”
程源话音刚落,他身后的左右侍郎,扶纲和刘高宜,也紧随其后,站出来支持科举会试。
官场如战场,有些时候,可以是政见不合,有些时候,必须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科举会试,是礼部的重要大事,做不好,或是没做的话,他们礼部就不用混了。
“嗯”
“程尚书,老成持重,思虑周全”
龙座上的朱皇帝,半眯着眼,瞟了几下礼部的主官,嗯的一声,先夸赞几句,安慰一下。
“放心吧”
“科考会试的事情,朕记住了”
“再等等吧,拖不了一年半载,朕心里有数”
“还有”
“这几年的乱战下来,各州府的官员典吏,空缺肯定是不少”
“这样吧”
“各州府县的主官,可以适当的,招收一些士子学子入衙门”
“也算是实习,更是一种磨砺,先适应一下为官之道,体验一下民间疾苦”
没错,两世为人的朱皇帝,城府老辣的很,坚决反对现在开考科举。
没错,他就是要拖,往后拖延科举,这也是为了大明朝廷的将来格局啊。
对的,新朝新气象,一般情况下,都会大赦天下,开放新一届的科举会试。
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朱皇帝果断拒绝了,不能放任啊。
看看永历朝的大学士,六部主管官员,就知道了,大部分都是天启崇祯年的进士,且都是大西南籍贯。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新一届的举人进士,9成以上的人,必然来自大西南六省。
可以预计,将来的十几年,肯定是大西南重臣功臣,霸占整个大明朝廷,形成了垄断性集团。
同样,这也是朱雍槺,拒绝组建内阁,钦定首辅的原因,怕尾大不掉啊。
当然了,科举大事,也拖不了太久,如果拿下了南直隶,肯定是要开放的,拖不下去啊。
“陛下,不可啊”
“陛下,天下士子,拳拳报国之心”
“陛下,科举大事,关乎国运国祚”
、、、
这一下子,再次被朱皇帝否决以后,下面的张佐宸,龚彝,杨昌彦,邹简臣,胡璇等等。
他们这些重臣,再也不淡定了,纷纷站出来,躬身大力劝谏,试图改变朱皇帝的决定。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都是大西南的籍贯,哪家哪户,没有几个亲朋故友啊。
“无需多言,就这样吧”
“朕说了,会谨慎考虑,再等等看”
朱皇帝看他们,一堆人都站出来了,脸色瞬间有点难看了,大手一挥,立马打断了这个话题。
两世为人的他,做了快一年的监国皇帝,可不是官场菜鸟了。
在大明朝廷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六部重臣,非资历深厚的进士不可。
文安之,连城璧,郭之奇,张佐宸,程源,龚彝,扶纲,胡璇,胡显等人,全是天启,或崇祯朝的进士。
也就是朱皇帝,军政一把抓,权势滔天,才敢打破这个常规,任用杨昌彦,刘玄初,方献廷,金光等人。
“好了”
“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
“现在,诸位卿家,先谈一谈,五军都督府”
一意孤行的朱皇帝,面色淡定自若,金口一开,很快进入了下一个议题。
内阁和科举,是长治久安的国策,需要慢工出细活,容不得马虎。
现在的大明,是西南五省,还有半个多缅甸。
朱皇帝还能控制局面,必须顶住压力,坚决否决这两个提议。
否则,一旦实行了内阁首辅,科举会试,将来南直隶,北直隶的人才,很难收服了。
但是,五军都督府,却是不一样,涉及到朱皇帝的兵权,朝廷的安危,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句话,兵马太多了,兵部的职能,太过强横了,需要削掉不少。
“呼哧、呼、、”
可惜,下面的朝臣,大几百人,根本不给朱皇帝面子,一个个深呼吸,眼观鼻,鼻观心。
即便有想法的人,有心看热闹的人,也是把目光看向兵部的几个大佬,邹简臣,龚铭和金光。
没办法,强势的朱皇帝,连续否决了两个大议题,任命了一大堆五寺主官。
所以说,下面的朝臣,已经学精了,不想再做出头鸟,再被朱皇帝钓鱼。
“吏部?”
“兵部?”
“怎么说?”
“朕的大将呢?”
“一个个的,跟小媳妇似的,扭扭捏捏,也没有什么要说的?”
发现没人回应,龙座上的朱皇帝,继续瘫着脸,开始点名吏部和兵部,还有右边的武将了。
这可是五军都督府啊,掌管天下的兵马大权,竟然都成了哑巴。
“回禀陛下”
“五军都督府,涉及到统兵带兵,吏部不便插嘴”
“吏部上下,唯陛下皇命是从”
老辣的张佐宸,首先站出来,躬身行礼,一板一眼,把吏部撇的干干净净,反正都听朱皇帝的。
今天的大朝议,内阁首辅没了,心仪的一些关键主官,也没了位置,正一肚子窝火呢。
“回禀陛下”
“老臣也没有异议”
“唯一的疑虑,就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职权如何划分”
兵部尚书邹简臣,顶住周边同僚的目光,沉思了一下,也跟着站出来,大声回了几句。
太意外了啊,他是一点准备都没有,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风声,即便是皇后娘娘,估计也不知情。
今时不同往日啊,看朱皇帝的架势,肯定是预谋已久。
可以肯定的是,重新整顿过的五军都督府,肯定不是花架子,不再是有名无实。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的兵部,要被下重手了,甚至是一刀砍在大动脉上。
但是,邹简臣也没办法啊,他也是降臣出身,孤掌难鸣,没几个心腹文官。
更重要的是,兵部这个地方,是朱皇帝下手最多的部门之一。
永历朝的时候,兵部尚书是孙顺,左侍郎是龚铭,右侍郎是万年策。
现在,尚书是邹简臣,左侍郎还是龚铭,右侍郎是金光,万年策则是变成了郎中。
孙顺从一个兵部尚书,变成了一个兵部右侍郎,最后变成了刑部右侍郎。
“陛下圣明”
“微臣龚铭,无异议”
“微臣金光,无异议”
“吾皇万岁”
“末将刘震,无异议”
“末将沐天波,唯陛下是从”
“末将李来亨,唯陛下从命”
“末将袁宗第、、”
、、、
紧接着,兵部左右侍郎龚铭和金光,跟着邹简臣站出来,表示无异议。
再然后,右边的功勋武将,也终于开动了,刘震、沐天波、李来亨、袁宗第、郝永忠、马自德、尚可喜等等。
十几个异姓王、国公和侯爷们,纷纷跟着站出来,双目炙热,吼声如雷,表示都听朱皇帝的。
这可是好事啊,都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这可是权势功勋啊。
这种场合之下,朱皇帝郑重其事的宣布,要搞五军都督府,等同于帮助武将,拿回曾经的权势啊。
“咳咳”
此时此刻,下面的文臣武将,已经翘首以待了,上面的朱皇帝,却是咳了几声,顿了一下,点头开口道:
“现在是巳时一刻”
“相信诸位爱卿,肚子都饿了,也站累了”
“这样吧”
“内侍和侍卫们,在隔壁的大殿,备好一些茶水,小点心”
“诸位爱卿,歇息休会两刻钟,等一下,再继续大朝议”
没错,正开着大朝议的朱皇帝,突然中止了朝会,给下面的朝臣,吃点心,上厕所时间。
开玩笑,从早上卯时5点多开始,一直开会到巳时9点,整整4个多小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