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他是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黄帝后代,夏禹王之后,曾点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着名的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曾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后师从孔子,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提出了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人物生平

1、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

曾子出生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是黄帝的第25代孙昌意的后代,夏禹王的直系后裔。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前期(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为曾子。

曾子自幼便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常随父曾点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在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年仅十六岁的曾子奉父命至楚,正式拜入孔子门下求学。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逐渐成为孔子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2、师从孔子与学术传承

在孔子门下求学的日子里,曾子不仅深入学习了儒家经典,还积极参与了孔子的教学活动。他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经常与孔子及其他弟子讨论学术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子的高足颜回病故,曾子便成为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孔子在病榻上呼唤曾子,对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听后,若有所悟,回答道:“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听后,深感欣慰,便将《大学》一书亲自传授给了曾子。这部经典着作后来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孔子托孤与守墓三年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曾子闻讯后,悲痛欲绝,若父丧而无服,毅然决定守孔子墓三年。在这三年里,他日夜守护在孔子墓旁,缅怀恩师的教诲和恩情。同时,他还积极整理孔子的遗着和教诲,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守墓期间,孔子临终前还将自己的孙子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给了曾子。曾子深感责任重大,便尽心尽力地抚养和教育子思,使他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之一。

4、拒入仕途与设教西河

曾子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绝了各国君主的征聘。鲁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齐国聘请以他为相,楚国迎请以他为令尹,晋国迎请以他为上卿,但曾子均不应命。他坚持认为,真正的学者应该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

鲁悼公二十一年(前446年),曾子已经六十岁高龄,但他依然坚持设教于西河一带,与子夏、段干木等儒家学者一起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学识和品德得到了广泛认可,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学子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5、病逝鲁国与遗训传世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于鲁国,终年七十一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病危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学术使命和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训和教诲。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病重时躺在床上,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一个小童坐在角落拿着蜡烛。小童说:“这张席子华美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这话,惊觉地说:“啊!”小童又说:“这张席子华美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未能把它换掉。元啊!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重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恭敬地换掉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君子爱人依礼,小人爱人以无原则。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按礼法而死去,也就够了。”于是大家扶他起来换了席子,然后回到原位,还没躺好就去世了。

三、主要影响

1、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编制的《论语》和创作的《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些作品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念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曾子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就必须注重自身修养和家庭管理进而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这一观点不仅为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哲学基础还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3、内省慎独的修养观

曾子强调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就必须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警觉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忠诚、守信和传习经典等要求。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还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4、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曾子非常注重孝道认为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了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并尽力为父母尽孝。他还创作了《孝经》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法。这一观点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还有助于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

四、轶事典故

1、啮指痛心

据《二十四孝》记载,曾子非常孝顺母亲。有一次他在山中砍柴时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因无措而焦急万分便咬自己的手指。曾子突然感到心痛便背着柴火匆匆赶回家中询问原因。母亲告诉他:“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曾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孝顺之心。

2、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买东西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安抚儿子便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从市场回来后曾子真的要去杀猪。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却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年纪小还没有辨别能力只会学习父母的样子。如果你欺骗了他他就会学会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于是曾子坚持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子注重诚信和教育的思想。

3、曾子避席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时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后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这个故事展现了曾子对老师的尊敬和对学问的虔诚态度。

4、曾子居卫

据《庄子》记载曾子曾经居住在卫国时穿着破旧的衣服颜色憔悴手足生茧。他三天不生火做饭十年不做新衣服。即使帽子上的带子断了衣襟裂开了鞋子破了脚后跟露出来了他也毫不在意依然唱着《商颂》声音响彻天地。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子注重内在修养和超脱物欲的思想境界。

5、曾子换席

在曾子病重时他躺在一张华美光洁的大夫用的席子上。小童指出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后曾子坚持要换掉它。他认为自己一生没有做到大夫的职位不应该躺在大夫的席子上。在换席子的过程中他去世了。这个故事展现了曾子注重礼法和名分的思想观念。

五、后世纪念

1、学术传承

曾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和着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儒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曾子的学术地位和思想贡献,纷纷对他的着作进行研究和传承。他的《大学》、《孝经》等作品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学术支撑。

2、历史评价

历代史学家和儒家学者对曾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认为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着作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因此,曾子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3、文化影响

曾子的故事和事迹在儒家文化和民间文化中广为流传。他的孝顺之心、诚信之道、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以及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等都成为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的故事和事迹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在现代社会中,曾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