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官又说:
“还有一位王爷……大明皇帝的儿子,在他们的军队中……”
长庆天皇听了,顿时大惊失色,瞳孔微震。
很难相信那样的天潢贵胄,竟然会不远万里奔波到此。
他凝神思索片刻。
原本只是打算派出使者去与明军接洽。
但既然得知大明的王爷在此,若不亲自面见,便显得无礼。
长庆天皇心中有了计较,却不动声色,而是问道:
“足利大将军现在何处?”
文官回答:“将军已做了该做的,却无能为力……
现在,将军认可殿下的正统地位,正向其他大名宣说,希望南北早日统一。”
长庆天皇听了,脸上露出春风得意的微笑,却是冷哼一声说:
“足利氏竟然承认朕这一脉为正统,真是不容易……”
北边的朝廷覆灭,足利义满承认南朝地位,无非是想继续当他的幕府将军。
还特意派了人来招抚天皇,正是率先释放善意。
可长庆天皇是一个强硬的武断派。
洪武元年,大明建国。
这一年。
二十五岁的长庆天皇在吉野登基。
十岁的足利义满在京都成为幕府将军。
这么多年了,南北一直针尖对麦芒。
长庆天皇的祖上,就一直在反抗幕府。
他的爷爷后醍醐天皇推翻了镰仓幕府,却因为足利义满的爷爷突然反叛,无奈落败逃往奈良。
两家可以说是世仇。
只是,近些年南北两朝实力相当,谁都没办法奈何谁。
然而天降一支明军,一下子让北朝覆灭!
所以,长庆天皇暂且不会把足利义满如何,先搞好和大明的关系,等明军归国了再慢慢处理。
获知了自己想要了解的情报,长庆天皇便请使者去休息,自己招了一些大臣来商议。
长庆天皇说:
“大明有一位王爷来了,朕要亲自去参见他,以周全的礼数,让他们无可挑剔。”
众位大臣议论纷纷。
顿时就有人反对说:
“万万不可啊,殿下。北朝向来狡诈,这或许是他们的阴谋诡计!还请殿下珍重自身……”
长庆天皇却是无所畏惧,高声发了一道口谕:
“朕明日就启程,此行若有不测,便传位于皇太弟!北朝已灭,尔等尽心辅佐即可。”
他登基没几年,就立了自己的弟弟熙成为皇太弟,并不担心后继无人。
……
与此同时。
平安京城内,到处热闹非凡。
明军战利品中所有红布红纸都用上了,尽力装点出节日气氛。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
这一年没有年三十,所以今天就过年。
打了这样的胜仗,又赶上重要节日,自然要犒劳大军。
除夕夜,大锅煮肉,香飘十里,把京都周边一些村落的村民差点馋哭了。
尽管将士们兴致高昂,但依照军令不能喝酒。
只有少数将领,可以稍微喝一些。
比如秦王。
他历尽千辛万苦来这儿,就是为了金银矿的开采权,不说全部吧,起码得有点儿。
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这权,还远离了爱妃,也没有什么美食。
连酒也不让喝的话,还有没有天理了?
年夜饭将要开始,唐胜宗提议,全体将士向西而拜,遥遥地礼敬皇帝。
他们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没有辜负陛下的期望。
想到西边的那片大陆,许多人顿时被勾起了思乡之情。
先前都在忙着,还不觉得,现在闲下来了,格外想家。
唐胜宗等将领自然晓得,行过仪式之后,便赶紧令士兵们好好吃肉,好好过年,不要多想。
……
第二天上午。
天光大亮时,长庆天皇就来到了京都。
他还没有抵达平安京,便先派了使者去通告,说来拜见大明王爷。
这样对方也好有个准备,哪怕简略地招待他一下,也不至于显得太难看……
朱桢敲门道:“二哥,起来啦,天皇要见你!”
秦王睡眼惺忪,抓了抓头,打了个哈欠,皱眉爬起来。
他才不管什么天皇,洗漱吃饭是正事。
唐胜宗等秦王也准备得差不多,就派了一队骑兵,接引长庆天皇入城。
一处豪宅。
主屋里,秦王坐在上首。
倭国不流行椅子,流行跪坐。
秦王很是不屑,腿长蜷起来难受,所以他坐在一张高茶几上……
陆知白与朱橚、朱桢三人,站在秦王身后。
唐胜宗、李文忠两人,立在左右。
大家先简单通过了气,等着那天皇过来。
朱桢说:“这个天皇,胆子还怪大的嘞~”
陆知白笑道:“我看,他是这两年最大的捡漏王。”
大家都是深以为然。
一直死磕的对手突然没了,没有派出太多兵力就白捡了一个南北统一,这是什么运气啊?
外面传来脚步声,大家赶紧住嘴,一脸严肃。
明军的一位将领推开了门,伸手做请。
后方,一位个头不高的中年人迈步走进,扫了一眼屋内众人,然后拱手、躬身,对坐在主位的秦王行礼:“长庆参见上国王爷殿下!”
他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老腰之软令人惊叹。
唐胜宗派人通传。
足利义满闻讯而来,他先对秦王行礼,然后再向天皇行礼。
明军这边,一名翻译随后进来,一样行了礼,站到一旁。
秦王讨厌这种场合,一心盼着早些结束,也不废话,问足利义满:“这是南朝的天皇吗?”
足利义满点头称是。
秦王也不再多追究。
反正如有弄虚作假,一切后果由倭国自负。
秦王天生就有种恰到好处的傲慢,说:
“咱告诉你,你们倭国先前写了一封国书,狂妄得很,叫大明来打你,所以咱就来了。
还以为你们怪厉害呢,打了两仗才知道,真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咱这些将士现在还没累呢,完全可以把倭国上下犁一遍!”
长庆天皇过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平安京废墟的惨烈之状,这时也只能低头称是,说:
“上国国富军强,是我小国不及也。
我听闻,大国的国君常心怀仁慈,想必大明也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