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这些律法,不论是对百姓的,还是对官吏的,统统都没有起到设立之人想要的效果。】

【在武帝后期,反抗的浪潮愈演愈烈,终于形成了巨大的声浪,在河南南阳、在楚地、在燕赵之地,起义军小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攻破城池,杀死官员,就连长安附近都有起义军的活动。】

【当然,彼时的大汉尚处于国力强盛的时期,朝廷的力量依旧稳固,这些起义并没能动摇朝廷和皇帝的统治,但是却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并且推动朝廷的政令的尽快转向。】

声音顿了顿,带着几分感慨的补充了一句:

【不过,燕赵之地实在是不愧盛名,慷慨悲歌之士,实在不少。即使过了无数年,即使不是秦汉,这个地方的勇士还是源源不断。】

李渊的眼角抽了抽。

燕赵之地……河北道,那可实在是个难搞的地方。

从秦末时期就是如此,汉朝时期也是这样,到了他的大唐……都过去千年了,那个地方的人还是不能消停一点。

若说是那些燕赵地区的世族地主们为了权力而反抗大唐,不愿意丧失手中的权力也就罢了,大家都是台面上的人,什么事情不能谈一谈?就算谈不拢,那打来打去也就是最后一步。

但问题是那些普通百姓——他们是真的一言不合就要掀桌子!

就不能多考虑一二吗,朝廷也不是什么残暴的朝廷,他这个皇帝同样也不是什么昏庸无道的皇帝——说实话,李渊自认为自己还算是属于体恤民心的好皇帝了。

别的不说,最少他是有脑子的人。有杨广的前车之鉴,他也有脑子,又怎么会搞出什么大事?

想到这里,他不由向一旁的裴寂吐槽道:“燕赵之地太棘手了,即使如今大唐能够让他们安分下来,也不过是暂时的情况……等到日后朝廷稍有动作让他们不顺意,那片地方就又会陷入动荡之中。”

但是,饶是李渊对大唐的未来无比看好,他也不能保证日后的皇帝和朝廷,就一定不会在这片地方出什么岔子——总得给人一点犯错的空间吧!

-

刘彻眼睛眯了起来。

如今的他尚处于盛年,对于朝堂的掌控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对于上面提到的自己搞出来的什么腹诽罪,他也不以为意。

——反正,天下的官员该知道的都知道,又能如何?

但是,对于自己统治后期出现的大量的农民起义,他还是上心了一些。

毕竟,大汉的天下的基石,确实是这些百姓,不论是从人口民力来算,还是从粮草来算,亦或者从赋税收入来算……没有足够的百姓,没有足够的人口,即使朝廷的统治还能够维持,那力量也必然会越来越小。

而会出现这样的起义-贼寇浪潮的原因,即使这东西没有提,他也能够推断出来。

多半是因为自己多次对外举兵,因此对内不断征兵、征收粮草、征发徭役、加高赋税等带来的后果。

当然,或许也有那么一点原因在于自己对于皇陵和宫苑等的修建。

——民力的承受有其极限,这是刘彻非常清楚的地方。因而,他一向都是选择极限地使用民力,尽可能踩到那个民力的最大值而不至于招致反噬。

刘彻从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仁君,不论是对官员,还是对百姓,他非常清楚自己的风格——他就是这样的强硬的最大化使用民力压榨官员的皇帝!

但是,后来爆发了这样的事情……难道是自己玩脱了?那个度没能把握好?

为什么会没有把握好?出现了什么情况,以至于自己要越过那条界线,过度使用民力?

搞清楚这个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我们讲回西汉末年的情况。】

【西汉的明确衰败,是从汉元帝开始的。但是问题,早在西汉中期乃至前期就已经出现。】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纵观整个历史,很多时候迫使农民掀起起义的原因,都绕不开丧失土地这一点。哪怕在后来经济发展的王朝,人们除了耕种也还能找到其他生计,但是土地就是农民的根本,也是每一个百姓的根本。】

【西汉的法律之中,禁止官田买卖,但是民田可以自由买卖,并且可以继承。】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规定就成为了权贵之人不断扩大自己土地的重要方法,这造就了两个结果:】

【第一,自然是普通百姓不断丧失土地,乃至彻底失去土地,或是变成佃户,或是变成流民,求生无望,要么就此迈向死路,要么选择揭竿而起,来个最后一搏;】

【第二,就是地方大族的势力不断扩大,地方割据加强,对中央朝廷的地位产生了影响,削弱了中央朝廷和皇帝的权力,加上他们还千方百计逃脱赋税,这对于皇帝和中央而言,同样不是好事。】

【事实上,武帝后期的农民起义,也有这样的原因。】

【而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大族的影响力,武帝本人就颁布了法令,禁止富商兼并和拥有土地。】

【在当时,鉴于皇帝本人的强硬,以及皇帝本人的威望,加之当时皇帝自身具有的无上权力,这道法令成功颁布,并且执行了下来。】

【由此,民间的问题被短暂的压制住了。】

【而在武帝之后的昭帝和宣帝,本人的能力也没有问题,二者——或者说被授予权力的顾命大臣,均是能够压制住其余大臣和地方大族的人,因而,在这期间,西汉的问题还没有爆发。】

【但宣帝本人在位中后期,却因为个人原因纵容乃至推动了其他势力的发展,他本人在位期间或许还能压制住,可换成元帝,一切就难以控制了。】

汉宣帝的风评,在汉朝之后的唐宋明清时期,并不全然光彩。

两宋时期,一些士人见提到了汉宣帝的功过,只是摇头:“其功也,确实为中兴之主;但其之过何其之大,西汉之亡正由此始。”

他身边的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异议,在他们一群人之中,对于汉宣帝的评价是近似的——汉宣帝的功业确实煌煌,加之彼时西汉的情况,足以证明汉宣帝本人的能力和治国理想。

但是,汉家衰乱,又如何能够脱离得了汉宣帝?

这并不是在指责汉宣帝选择了让汉元帝即位,事实上,选择一个不那么合适的继承人造成的影响都在后面,而汉家的倾颓,在宣帝时期就已经有了苗头,埋下了祸根。

倚重宦官外戚,且放任这两者不断坐大,又奢靡享乐,征发民力和赋税,加之诛杀功臣拒绝谏言……林林总总,这些过错,又怎是中兴之功可以盖过的?

而明清时期,有关汉宣帝的负面评价,内容也变得愈发直接。

如果说唐宋时期,还较为婉转,只是评论汉宣帝之功过行为的话,那么明清时期有关于他的负面评价,内容就直接上升到了心性之上——

“恃才自傲,还喜好炫耀才能,喜欢听到他人的过错以便自己能够彰显自己明察秋毫……”王夫之一字一顿地写下自己的评语,这些评语全部都是他在读过汉宣帝的记载之后,从内心而发的感触。

“用自己的私人喜好来管理国家,将国家寄托于此……大多数这样做的皇帝,都最终使得国家倾覆。”

-

刘彻的指尖敲了敲案几。

看来,大汉自身存在的隐患到了那个宣帝时期,就已经很大了——这才导致犯错的空间越来越小,人君几乎不能犯下一点错误,否则就极易将整个天下带入深渊之中。

那么,从他这里开始,就需要分出更多的一部分注意力在大汉之上,寻找并解决埋藏在这个巨无霸身上的种种隐患。

至于那个宣帝……是他的孙辈,但竟然能够随意放任纵容外戚宦官、或许还有地方大族的坐大,他的脑子究竟是怎么想的?怎么会犯下如此错误?

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在皇位继承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一个不合格的继承人坐了上来?

——不对啊!

刘彻觉得自己无法理解。

即使真的在教育或者皇位继承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个继承人不合格,但是这影响的应当也是他治理天下、处理朝政、政治斗争、眼界心胸等方面的能力。

但怎么也不应该能让他选择放纵宦官外戚掌握权力啊!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坐到皇帝这个位置上来,就理所当然地会想要握紧手中的权力,扩大手中的权力,不允许他人与自己分享这些权力……这就是一个皇帝自然而然的本能。

所以,这个汉宣帝脑子是怎么想的?

刘彻无法理解。

他承认自己也信重一些人,并且也任用了酷吏并且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但是这些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想要收回并不困难;

且,他绝不会让这些人真正坐大,并且繁衍延续,有能够威胁皇权——不管是他自己的皇权还是日后的皇权——的机会。

【说起来汉元帝,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人选,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汉宣帝对他就有所不满,认为他过于“柔仁”,还单一的喜好儒家。】

【在一次谈话之后,汉宣帝自己感叹了这么一句话:乱我家者,扰乱我大汉天下的,太子也!】

【但尽管如此,汉宣帝还是没有改立太子,最终也让汉元帝继承了皇位。】

【关于他之所以这么选择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他对太子生母、已故恭哀皇后的深情厚谊;有人认为,是因为汉宣帝的几个儿子都不怎么样,大家半斤八两,还不如汉元帝。】

【不管究竟如何,汉元帝即位。】

【即位后的汉元帝体弱多病,优柔寡断,朝政全权倚重宦官,任用外戚;他不认同汉宣帝的苛刻的治国方式,大量宣扬“德教”,行“宽仁之法”,启用大量儒生;除此之外,于治国上毫无作为。】

【而汉元帝本人,除了优柔寡断和是非不分外,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书法的艺术人才。】

【彼时西汉的内部矛盾其实已经积蓄到了一个顶点,只要皇帝稍稍有一点犹豫或者疏忽,就会失去控制,皇权衰减,无可挽回。若是一个强硬的皇帝,或许还能够继续压制。】

【汉元帝能够做到吗?他做不到,他并不是那种强硬的皇帝。或者说,即使他是武帝那种天纵奇才又强硬坚决的皇帝,西汉的覆亡也不过是能够拖延一段时日而已。】

【除非,这个皇帝能够做到挥刀割去所有的腐肉,与统治力量中的另一部分彻底决裂并且清除掉对方,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勉强维持住社会的稳定让自己不至于被推翻。】

【当然,这并不是说汉元帝就是什么清白的好皇帝了,他同样根本不是。他确实是西汉的败坏者。】

【在汉元帝统治下,原本在汉宣帝时期还是“祸根萌芽”的西汉倾颓的隐患,迅速生长壮大,蓬勃发展,西汉终于真正地踏上了衰亡的道路,每况愈下。】

【至于皇帝的如此作为和朝堂的混乱,表现在民间,落在百姓头上,就是生活的愈发艰难,土地的不断失去,流亡人数的不断增多。】

西汉,在汉元帝之前、昭帝和宣帝时期,民间不少地方开始陷入了混乱。

其实早在之前,这个神迹说出汉元帝时期大汉走向了明确衰败,就已经让人们开始惶惶不安,虽然有时候对朝廷不满、虽然也有人参与过起义军,但是如果真的大汉走向覆亡……

他们该怎么办?

但那时候到底还是大汉的兴亡,而没有直接讲到百姓们的遭遇。

可是,在得知汉元帝时期他们将会大量地失去自己的土地,被迫不断流亡,衣食无着,生活无望,百姓们就彻底陷入了惊恐之中。

“反正,反正现在太子还没有即位,皇帝还在,能不能让他换一个太子?!”宣帝时期,有人在慌乱之下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

——至于说他为什么知道宣帝是如今的皇帝,元帝是下一个皇帝,那是因为……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可能是这个神迹带来的力量吧。

不仅是他,周围的人都在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清楚地明白了如今的皇帝,就是那个“宣帝”。

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赞同:“咱们这样的黔首,怎么可能让皇帝改变主意?而且还是太子这样的大事……”

“皇帝自己又不是不知道太子是什么情况,他自己都说了太子会乱家,可他也没有改立太子……我们怎么可能改变?”有人愤愤道,现在,他们也顾不得什么议论皇帝的大罪了。

反正天下人人都在议论,朝廷难道还能把所有人都抓了,都处死吗?

那上面可都说了,朝廷可离不开他们的赋税。

听到这些言论,不光是期望皇帝能够换一个太子的那个男子,还是其他人,都沉默了。

是啊!皇帝自己就知道太子的问题,可是他也没有更换……

所以,到底是因为皇帝真的对皇后有那么深厚的情谊?还是是因为其他的皇子也不如何?

至于说汉元帝登基之后的那什么德教、宽仁——那和他们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

皇帝要施行仁政,大约也是对着那些朝堂上的官员,还有那些个宦官外戚。

他对宦官外戚宽仁了,他们这些普通百姓能够躲过宦官外戚的欺凌,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此外,也有人开始暗暗打主意:如果皇帝真的不更换继承人的话……要不要把自家的孩子送过去当个宦官?反正,家里面现在也要活不下去了,总要卖身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