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长安牛马实录 > 第62章 第一届股东大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说看到螃蟹,江望日和夏真英都很激动,不过都很懂事,吃的很克制。

每一口都用牙把一丝丝的蟹肉剔的干干净净,也不多拿,一人吃了两块就停下来,再不肯去多看一眼。

江上弦也没去吃,一个是她白天在乐仙楼吃过了,另一个就是,这个时候的螃蟹,只有黄,没有膏,她最讨厌吃黄!

而她最爱吃的膏,得等到天气凉了,秋风呼呼的时候,才会有。

见她不吃,夏老夫人以为是她懂事,伸手想拿一块放她碗里,她赶紧躲了躲,省的那黄弄到胡饼上头。

江母见状,知道她是真不想吃:“阿娘,真英,二郎,你们自己吃就行了,她在乐仙楼,什么好东西吃不上。”

开玩笑,她们家年奴现在可是厨子!

厨子还能少了油水?若是连厨子都没了油水,这天下就已经大乱了!

江母觉得就这么一路在乐仙楼吃到出嫁,江上弦肯定能胖上两三圈!

吃完饭,全家都在院子里,一人一把小凳子,夏真英坐在水缸边上,挽着袖子麻利的用竹子扎的刷子和草木灰刷碗,江望日负责把洗碗剩下的水拿去浇菜。

(这时候还木有丝瓜,所以也没有丝瓜瓤,丝瓜大概是在唐末宋初由印度传入中国。)

“年奴,你说说想的什么吃食?我也算算得准备多少钱。”许是吃饱了肚子,人便有些犯困,江母说话慢悠悠的,手里摇着蒲葵扇的动作,亦是漫不经心。

这种蒲葵叶制成的蒲葵扇,从魏晋时期就开始大量生产,凭借低廉的价格成了平民百姓消暑扇火的居家必备之物。

此时,除了正在干活的两个小的,江上弦三人,人手一把,主要也得赶赶蚊子,虽说点了一把艾草,但依旧还是有,叮在脸上一个个红疙瘩,也挺心烦。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个事情,在江家是不存在的,蒲葵大扇拍蚊子才是常态。

蚊子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

江上弦感慨着,扇子快速拍在脸上:“真英,我想了想,不如做羊肉拉面怎么样?”

牛肉是绝对不行的,唐宋时期,对耕牛的保护程度达到巅峰,无论是成年牛牛,还是牛崽崽,或是即将死去的老牛咩咩,都不允许再杀买,即便是自然死亡的牛牛,也要上报县衙经过检验后,才可以公开销售或自家使用。

“拉面是什么?”夏真英问道。

唐人最常吃的面条类食品就是馎饦,面宽,厚实,筋道。

有点类似于现代东北的面片儿,或者说像是扯面的老祖宗版本。

当然这东西在现代延伸出去的种类很多,比如霍州的狗舌头面,陕西的饦饦面,吉林的水拉面,山西的片儿汤,四川的粑特儿,贵州的麦耳朵,关中的老鸹sa,河南的烩面......

反正面食么,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地区的不同,演化出了无数相似又不同的东西。

拉面用的是面粉和玉米淀粉,现代拉面店都会加蓬灰水,其实就是用蓬柴草烧制而成的草灰,可以取碱,在甘肃、陕西、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山西等干旱地区生长。

这玩意儿没人特意去种,砂地、山坡、河滩上多的是,不过这时候都把它当野草,加到面里头能让面更筋道。

现代的兰州拉面里头,都会加这个。

做的过程中要抹两次油,醒面也比馎饦要时间长些。

这样做出来的拉面,细而筋道,长长的一根根,格外好吃。

她说了之后,见她们都是似懂非懂的模样,想了想便道:“今日是来不及了,真英,你明日出去摘些蓬柴草回来,阿娘,你明日让羊肉铺子送些羊骨头和羊肉,羊杂过来,后日早上,我做一回,真英你跟着看看,能不能学。”

“恩!多谢表姐费心了。”

夏真英眼睛亮亮的,捏着拳头保证:“我定会好好学!”

江母做饭的手艺也就是平平,每回做馎饦汤,那面片厚的跟橙子皮似的,都要煮好久才能熟透了:“照你的说法,这东西得拉出去煮?”

这得多少钱成本啊?

她们自家搞卤羊肉,也就是在家做好了,把东西推过去卖,用不着在外头开火,这什么拉面不拉面的,肯定是要现煮了吃吧?

否则不就全坨了?

这个问题江上弦也想过了:“咱们就在里坊门口摆,一张桌子,四张小凳肯定是要的,这东西得坐下来吃,或是人家自己拿了碗带回家去吃。这个倒是可以每天早上从家里搬过去,收摊了再搬回来,就是麻烦些。”

江母点点头:“这么点路,搬搬也不麻烦,还有呢?”

费点力气的事,总比花钱要强。

“咱们家的碗只怕是不行,这个得用大碗盛,还得搞两个放葱花和芫荽的碗,二郎。你明日去弄根竹子来,削三双比咱们平日用的筷子要长两三倍的来。”

这就是江上弦的私心了,一家人的饭碗洗干净了用来用去也就算了,外头那么多人用,就很心烦了。

当然,她其实也没少在外头吃饭,那都是不知多少人用过洗干净的,说白了就是瞎别扭。

至于筷子么,煮面条的时候不得用长筷子?给客人用的筷子她不担心,自家用的筷子都是这小子削的,搞了竹子来,这小子保准不会浪费,能削上许多。

“行,我晓得了,还有呢?”

“恩,得要一个大陶罐两个小陶罐,汤在家里熬好了用大的带出去,剩下两个小的就装羊杂和羊肉,再搞个小泥炉,人家来买了,就在小泥炉上拿陶罐煮面条,热一热汤。”

这也是没法子的法子,这样是最节省,又最大程度上能保证拉面的口感。

虽说不能跟现代的兰州拉面馆似的,一头牛卖一年还是轻伤,但也不能放太多太多肉,放多了单价就高了。

当然了,若是嫌肉少,可以花钱再加嘛。

“倒也还成。”江母默默在心里算了算钱,觉得跟自己原先打算的也差不离。

“还要一张桌子,给真娘放东西,扯面的。”

虽说没法跟兰州拉面似的,‘咚咚咚’的在钢板上面甩那么夸张,可生意如何还不知道呢,若是在家里都把面条子揉好了带出去,卖不出去不就完犊子了?

还不如揉好了面,到那边,有人买了就扯一碗,反正速度快的很,只要提前扯好几份就行了。

这事儿,江母自有决断:“我屋子里那张桌子空着也没用,先拿去,若是真能挣钱,到时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