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3章 东晋偏隅第一章 :王马共享天下:门阀弄权,东晋特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东晋偏隅第一章 :王马共享天下:门阀弄权,东晋特色

一、时代背景

(一)西晋覆灭

西晋,这个结束三国纷争,实现短暂大一统的王朝,在建国初期曾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晋武帝司马炎凭借谋略与雄才,终结了多年的分裂局面,国家看似迎来了和平与繁荣。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危机却如暗流涌动。

司马炎去世后,皇位传给了智力低下的司马衷。这一决策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发了一场血腥的权力争斗——八王之乱。八位王爷为了争夺皇位,各自拉拢势力,在中原大地上展开了长达十六年的混战。战场上硝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原本繁荣的城市变得满目疮痍,大量农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锐减,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这场内乱不仅让西晋的国力被消耗殆尽,还让周边的少数民族看到了可乘之机。匈奴贵族刘渊,此人野心勃勃且颇具谋略,他抓住西晋内乱的时机,在北方建立了汉赵政权。刘渊深知骑兵的优势,他精心训练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这些骑兵机动性强、战斗力高。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率领着这支骑兵,如猛虎下山般攻破了西晋的都城洛阳。洛阳城内火光冲天,百姓哭声震天,匈奴军队烧杀抢掠,无数珍贵的文化典籍被焚毁,百姓惨遭屠戮,这便是历史上令人痛心疾首的“永嘉之乱”。仅仅五年后,公元316年,长安也在汉赵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沦陷,西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邺无奈出城投降,西晋王朝就此覆灭。曾经繁华一时的北方大地,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少数民族政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他们相互攻伐,使得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衣冠南渡

西晋的覆灭,让北方的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陷入了绝境。为了躲避战乱,他们纷纷扶老携幼,踏上了南迁的道路,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衣冠南渡”。

这些南迁的人们,如同星星之火,带着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灿烂的文化知识来到南方。在农业方面,他们带来了牛耕、铁犁等先进的耕种工具和技术,教导南方百姓如何深耕细作、合理灌溉,使得南方的农田开垦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也随之提高。在手工业上,北方的纺织、陶瓷、冶炼等技术传入南方,让南方的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北方的纺织技术使得南方的丝绸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着提升,南方的丝绸开始畅销各地。

大量人口的南迁,还让南方的城市变得热闹繁华起来。建康(今南京),这座原本就颇具规模的城市,因为大量北方人的涌入,迅速成为了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街道上店铺林立,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在这里交易,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会稽(今绍兴)也因为其秀丽的山水和相对安宁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和世家大族,成为了文化繁荣之地。同时,南北文化的碰撞交融,也为东晋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迁的世家大族,凭借着他们的财富、人脉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持者,他们与南方本土的世家大族一起,共同左右着东晋的政治走向。

二、东晋初建

(一)司马睿南下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家族的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移镇建康。当时的建康,虽然是南方的重要城市,但对于司马睿来说,这里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南方的世家大族,如顾氏、陆氏、朱氏等,他们在当地根基深厚,势力庞大,对这个从北方来的司马睿并不放在眼里。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精心策划了一场三月上巳节出游。上巳节这一天,阳光明媚,建康城热闹非凡。司马睿坐着华丽的马车,身着华丽的服饰,在众多随从的簇拥下出行。王导、王敦等北方世家大族的重要人物,都骑着高头大马,毕恭毕敬地跟在后面。他们的队伍浩浩荡荡,吸引了众多南方士族的目光。南方士族看到司马睿背后有着如此强大的北方世家支持,大为震惊。他们意识到,这个司马睿并不简单,背后有着不可小觑的势力。

此后,王导又积极和南方士族沟通交流。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口才,向南方士族阐述了司马睿的治国理念和对南方的发展规划,逐渐赢得了南方士族的信任和支持。王导还邀请南方士族参与到司马睿的幕僚团队中,让他们在政治上有了一定的参与感。在王导的努力下,司马睿在南方的根基逐渐稳固。

(二)登基称帝

在王导、王敦等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下,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司马睿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能登上皇位,王氏兄弟功不可没。因此,他对王导和王敦委以重任,给予了他们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王导被任命为丞相,掌管朝廷政务。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文,协调朝廷中的各种事务。王导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把朝廷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善于平衡各方势力,让不同派系的官员都能在东晋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维持着东晋朝廷表面的和谐稳定。

王敦则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手握重兵,镇守长江中游。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是东晋抵御北方政权进攻的重要力量。同时,他还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荆州等地培养自己的亲信,让王氏家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朝堂到地方,王氏子弟几乎占据了重要职位。朝廷上的很多决策,都要经过王导的同意才能施行;地方上,王敦的军队实力最强,无人敢轻易挑衅。就这样,东晋刚建立,就形成了“王马共天下”的奇特局面,司马氏虽然是皇帝,但王氏家族的权力却大得惊人,皇帝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王氏家族的制约。

三、王马权力格局

(一)王氏权势滔天

在东晋初期,王氏家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可谓权倾朝野。王导作为丞相,每天早早地就来到丞相府,开始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他不仅要应对朝廷内部的各种纷争,还要处理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协调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王导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总能巧妙地化解各种危机,让朝廷保持相对稳定。

他深知南北士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利益上的差异,因此他积极推动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邀请南北士族的文人雅士参加,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同时,他还在政治上给予南方士族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东晋朝廷中的重要性。在王导的努力下,南北士族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为东晋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王敦则在外手握重兵,成为东晋军事上的绝对权威。荆州、江州等重要地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王敦经常亲自率军出征,抵御北方政权的进攻,保卫东晋的边疆。同时,他还利用手中的兵权,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打压那些对王氏家族不利的势力。他在荆州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据点,培养了一大批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和士兵。

王氏家族的子弟们,也纷纷在朝廷和地方担任要职。他们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和自己的才能,在东晋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有的担任朝廷的尚书、侍郎等官职,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有的在地方担任刺史、太守等职务,管理一方百姓。王氏家族的权势如日中天,成为东晋最显赫的家族,几乎到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

(二)司马睿的制衡

虽然司马睿能称帝离不开王氏家族的支持,但他毕竟是皇帝,怎么能甘心大权旁落呢?于是,司马睿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试图制衡王氏家族的权力。

他重用刘隗、刁协等亲信,给他们重要的官职,让他们在朝廷中牵制王氏家族。刘隗为人机智,善于谋略,他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削弱王氏权力的建议。刁协则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他在朝廷中多次与王氏家族的人发生冲突,毫不畏惧他们的权势。

刘隗和刁协为了报答司马睿的信任,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建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减少王氏子弟在地方上的任职。他们还提议对王氏家族的一些产业进行清查,防止他们过度敛财。此外,他们还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逐渐形成了一股与王氏家族抗衡的力量。

这些建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氏家族的权力,但也引起了王敦的强烈不满。王敦觉得自己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却被司马睿猜忌,心中十分愤怒。他认为刘隗和刁协是挑拨他和司马睿关系的罪魁祸首,必须要除掉。于是,王敦开始在荆州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军队,准备找机会给司马睿一点颜色看看。王马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四、王敦之乱

(一)首次起兵

公元322年,王敦终于忍不住了,他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所谓“清君侧”,就是说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王敦把矛头指向了刘隗和刁协。他觉得这两个人是导致自己和司马睿矛盾的罪魁祸首,必须要除掉。

王敦的军队战斗力很强,他精心训练的士兵们个个勇猛善战。他率领着大军,顺江而下,一路势如破竹。沿途的郡县,很多都望风而降,根本无法抵挡王敦军队的进攻。很快,王敦的军队就打到了建康城下。

司马睿得知王敦起兵的消息后,又惊又怒。他没想到王敦竟然真的敢起兵造反,但他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和王敦抗衡。无奈之下,他只能派出使者去和王敦谈判,希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王敦根本不理会司马睿的求和,他一心想要除掉刘隗和刁协,掌控东晋的朝政。

王敦率军攻入建康后,开始大肆诛杀异己。他把那些曾经支持司马睿、反对自己的官员都抓了起来,一一处死。刘隗见势不妙,赶紧逃到了北方,投奔了后赵;刁协则被王敦的士兵追上,杀死在路上。经过这一场变故,司马睿彻底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王敦成为了东晋实际上的统治者。他掌控了朝廷的大权,随意任免官员,东晋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二)二次反叛

王敦掌控朝政后,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掌控朝政,而是想要篡夺皇位,自己当皇帝。

公元324年,王敦病重,他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决定孤注一掷,再次起兵,企图篡夺皇位。这一次,他的计划并没有那么顺利。他的部下们对他的篡位行为并不完全支持,很多人都觉得这样做违背了道义。而且,东晋朝廷也早有防备,他们调集了各地的军队,准备抵抗王敦的进攻。

王敦虽然派出了军队,但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无法亲自指挥作战。在东晋朝廷的反击下,王敦的军队节节败退。不久之后,王敦病死,他的叛乱也随之平定。这场王敦之乱,虽然最终被平息,但也给东晋朝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在战争中,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东晋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门阀政治的格局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五、影响与延续

(一)对东晋政治影响

王敦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东晋的门阀政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在王敦之后,庾氏、桓氏、谢氏等门阀世家相继崛起,他们轮流把控朝政,成为东晋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庾氏家族在庾亮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庾亮性格刚愎自用,他在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强硬的政策,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桓氏家族的桓温,更是野心勃勃,他多次北伐,试图建立功勋,进而篡夺皇位。虽然他的篡位计划最终没有成功,但他在东晋朝廷中的影响力却非常大。谢氏家族则在淝水之战中大放异彩,谢安、谢玄等人率领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的大军,保卫了东晋的安全。此后,谢氏家族的地位在东晋朝廷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些门阀世家都有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队,他们在朝廷中相互争斗、相互制衡。皇帝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权力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都要听从门阀世家的意见。东晋的政治就在这种各方势力的博弈中艰难前行,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短暂的繁荣时期,但总体来说,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

(二)文化经济影响

在门阀政治的影响下,东晋的文化却得到了繁荣发展。这些门阀世家大多重视文化教育,他们家里都养着很多文人墨客,这些人在一起谈诗论道、研究学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东晋时期,玄学盛行,很多文人都喜欢谈论玄学,探讨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他们经常举行各种清谈聚会,在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种思想的碰撞,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王羲之、顾恺之等着名的艺术家。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飘逸,风格独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就是他的代表作。顾恺之的绘画,以人物画最为出色,他的画作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洛神赋图》是他的经典之作。

在经济方面,门阀世家的庄园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在自己的庄园里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开办作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庄园里的农民,大多是依附于门阀世家的佃户,他们要向主人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这种庄园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过,总体来说,东晋时期南方的经济还是在不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后来江南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