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朱元璋大案 > 朱元璋大案(97)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一个从贫苦农民走出来的传奇,终于在大明国的土地上加冕称帝,史称明太祖。刚刚登基之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但随之而来的,是权力斗争的重重阴霾。此时的朱元璋,既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又要恢复因战乱而破碎的国家。从早期的草莽英雄到如今的君主,他深知领土的夺取并非就能一劳永逸,如何整肃朝政、铲除潜在的危机,才是他面临的当务之急。

在朱元璋即位不久,朝中便传来关于一桩触动整个国家的案件的风声。此案由一个名为郑耀的太监引发,郑耀向朱元璋上谏,指责朝中权臣徐达有隐秘谋反之心。他声称,徐达在各地驻兵,暗中聚敛势力,图谋不轨。

这日,朱元璋正在御书房理政,他神情凝重,手边的朱笔停在了一卷奏章上。身着青色龙袍的他,额头微微冒汗,显然陷入了深思。旁边的沐英,朱元璋的忠实谋士,见状上前,低声道:“陛下,近日朝中流言四起,尤其是郑氏一党,似乎意有所指,您是否要认真调查?”

朱元璋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窗外,那片青翠的竹林在风中摇曳,似乎也在为此事颤动。“沐英,你可知郑耀此人?他在宫中势力不小,但个性多疑,选择他上谏当心是蜀中之物,难以测其心思。”

沐英点了点头,皱眉道:“确实,陛下。他奴才出身,深谙权臣之道,但欲借舆论之利,打压徐达,背后恐有他人的指使。需切不可一刀切。”

朱元璋颔首,心中暗自思量。过了一会,他突然站起身,目光如炬:“传郑耀进来。”

不久后,郑耀一脸紧张地走入御书房,他穿着大红色的太监服,面色泛白,目光闪烁,显然心里不安。

“郑耀,”朱元璋语气平静却透出威严,“你所言徐达可有明证?”

郑耀抬头,试图掩盖内心的恐惧,犹豫片刻,方才道:“陛下,我听闻徐达在外接连调兵,秘密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交往,疑似结盟。臣之所以上奏,是为国计民生,望陛下明察!”

朱元璋冷冷一笑,心中对郑耀早已有了几分猜疑。他点点头,示意郑耀可以退下,心中的疑虑并未消散。

数日后,随着郑耀的谗言四处散播,朝中开始风声鹤唳。徐达被逼无奈,展开反击。他在宫中召开宴会,邀请文武百官,意在显示自己的清白并拉拢朝臣。他举杯高呼:“我徐达为国捧心,何谓谋反?自古忠良者受人忌讳,若有冤屈,必有冤魂在!”

气氛一时热烈,众人皆响应。然其心中忐忑,那些原本与徐达亲近的官员,似乎也被郑耀的谗言撩拨得不得安宁。纷纷对徐达的忠诚产生质疑,仿佛职权的天平在无形中倾斜。

不久后,朱元璋决定暗中调查此事,他暗派和珅,一个身手不凡的侍卫,深入探查郑耀和徐达两方的真实意图。和珅流连于各个酒馆,巧妙引导着谈话,获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经过一番周折,和珅终于得知郑耀与一位地位显赫的贵族有着不为人知的私交,此贵族因不满朱元璋的统治,欲借郑耀之手动摇徐达。

这一天,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召集众臣,他的神情已显得愈发威严。面对满朝公卿,他低沉地道:“众卿可有异议,徐达之忠尚在,郑耀却以谗言离间,是非自有他日分明。”

话音未落,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唯有徐达始终一言不发,他已想明白了其中的曲折。他沉默不语,心如绞刀,感受到万千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他虽知此刻一力维护侍卫郑耀,却也未必能免于世人之口。

这时,沐英站出,理直气壮:“陛下,徐大人一心为国,实难想像其叛逆之情,然却是有一测,此案并非表面所见,需查明究竟!”

朱元璋微微颔首,见沐英果敢,眼中流露出一丝欣赏之色。“沐英言之有理,起用查案之人,务必无偏。”

郑耀见势不妙,心生恐慌,这下局势必会向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他匆忙赶到朱元璋的身畔,恳求道:“陛下,臣所言均为心忧国计,决无叛心!如若有隐瞒,请查我兵家之本,以证清白!”

朱元璋直视郑耀的双眼,仿佛能看透他心中所有的秘密。“来人,速将郑耀暂时扣押于廷中,待我审理清楚再做决断!”

庭中立刻响起一阵骚动,众臣均面露震惊之色,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氛。郑耀眼见局势逆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心中涌起一阵恐慌与绝望。

随后的审问中,郑耀狡辩不已,试图转移话题,最终几近崩溃。朱元璋直逼其心,问道:“你以为何为忠良,何为忠良?可曾想过百姓生死、国家安危!”

“陛下,臣....”郑耀哽咽,却已语无伦次。此时的他,面色苍白,手足无措,仿佛一只被困的兽,灵魂深处散发出绝望的气息。

经过几日的审查,所有证据指向郑耀与那位贵族的密切来往。最终,朱元璋下令将郑耀及其背后的势力彻底铲除,立足之道再难以安稳。朝中的风气由此骤然改变,朱元璋的决策如同秋风无情,肃清了潜藏在权力核心之中的暗流。

朱元璋站在殿上俯瞰,满朝文武已然倦怠,唯有他感觉到一阵清爽的氛围席卷而来。他深吸一口气,暗道此事虽小,却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始。

随后的日子里,朱元璋对政局的把控愈加严密,与各群臣之间的关系却也变得耐人寻味。朝中权臣虽有所收敛,可心中依旧斤斤计较,然而朱元璋明白,此案带来的教训,便是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警惕,权力之争永无止境,唯有时刻警醒,才能维护大明基业。

尤其是郑耀被拥护时的那副面孔,至今犹在其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一刻的愤怒与无辜,让他深感世事难测。无论是谁,都不应轻视权力的游戏;而作为掌控权力者的朱元璋,似乎更清楚未来的路途将布满荆棘,但他心中已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某夕,朱元璋在后宫漫步,风儿轻轻拂过,那一片片盛开的花海在微风中摇曳,就像他胸中正涌动的平静与波涛。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青涩的农家子弟,而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决策者,内心的淡然使他愈加坚定,国家的命运在他手中将如何书写,仍待时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