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 第75章 刺节真邪 第七十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古文:

(一)灵枢第75章 刺节真邪 第七十五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欬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外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痹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二)白话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有五节,是怎样的?岐伯说:刺法的确有五节,一叫振埃,二叫发蒙,三叫去爪,四叫彻衣,五叫解惑。

黄帝说:先生说的五节,我不明白其意义。岐伯说:振埃,是针刺浅表的经脉,以治疗阳病;发蒙,是针刺六腑的输穴,以治疗腑病;去爪,是针刺关节支络;彻衣,是针刺各阳经的奇穴;解惑,是根据阴阳的变化,来补泻有余和不足,使偏颇的恢复平衡。

黄帝说:刺节提到振埃,先生却说是针刺浅表的经脉,以治疗阳病,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希望能详细听听。岐伯说:振埃,是指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呼吸喘促,胸部烦闷,仰卧时则喘喝有声,坐起时则身体伏下,厌恶尘埃和烟雾,呼吸困难。治疗这种病,应尽快采用振埃的方法。

黄帝说:好。如何取穴呢?岐伯说:取天容穴。

黄帝说:如果咳嗽气逆,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应取哪个穴位呢?岐伯说:取廉泉穴。

黄帝说:取穴有规定的次数吗?岐伯说:取天容穴,不要超过一寸;取廉泉穴,见到血出就停止。黄帝说:好啊。

黄帝说:刺节提到发蒙,我不明白其意义。发蒙,是指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先生却说是针刺六腑的输穴,以治疗腑病,是什么输穴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岐伯说:问得真微妙啊!这是针刺的大法,是针法的极致,是非常高明的。就是口说书本,也不能表达清楚,请让我解释一下发蒙的意义吧,这比发蒙的速度还快。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详细地讲解。岐伯说: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听宫穴,刺中眼睛的眸子,使声音传入耳中,这就是它的输穴。

黄帝说:好。什么叫声音传入耳中呢?岐伯说:针刺时,用手紧按患者的两个鼻孔,让他迅速闭口呼气,声音就会随着针而响。黄帝说:好。这就是所谓的不用眼看,而通过耳朵听,看到了就取穴,这是精神和形体相互配合的方法。

黄帝说:刺节提到去爪,先生却说是针刺关节支络,希望能详细听听。岐伯说:腰脊是身体的大关节;四肢是人体行走的重要部位;阴茎是身体的关键部位,是阴精的所在,是津液的通道。如果饮食不节,喜怒无常,就会导致津液内溢,向下流注于睾丸,使血脉不通,日渐肿大,身体俯仰不便,行走困难。这种病就像水一样,不上不下,用铍针可以刺出,形状明显,不能隐藏,所以叫去爪。黄帝说:好。

黄帝说:刺节提到彻衣,先生却说是针刺各阳经的奇穴,没有固定的部位,希望能详细听听。岐伯说:这是因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就会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就会产生外热,内外热邪相互搏击,就像怀中抱着炭火一样,身体外部怕绵帛靠近,不能近身,也不能靠近席子。腠理闭塞,就会无汗,舌干唇焦,咽干口渴,饮食不辨好坏。

黄帝说:好。如何取穴呢?岐伯说:取天府穴、大杼穴三次,再刺中膂穴,以泻去热邪,补足手太阴经,以泻去自汗,热邪去,自汗止,比彻衣还快。黄帝说:好。

黄帝说:刺节提到解惑,先生却说是要完全了解调和阴阳,补泻有余和不足,使偏颇的恢复平衡,我不明白如何解惑。岐伯说:风邪侵袭人体,血脉就会偏虚,虚者正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虚实夹杂,就会出现身体倾倒,俯仰困难,不知东西南北,忽上忽下,忽反忽覆,颠倒无常,比迷惑还厉害。

黄帝说:好。如何取穴呢?岐伯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平衡,用针如此,比解惑还快。黄帝说:好。请把这些内容收藏在灵兰之室,不要轻易拿出。

黄帝说:我听说刺法有五邪,什么是五邪?岐伯说:病有痈肿的,有肿大的,有小的,有热的,有寒的,这就是五邪。

黄帝说:如何针刺五邪呢?岐伯说:针刺五邪的方法,不超过五种,痹热可以消散,肿聚可以消散,寒痹可以温通,小者可以补益;大者必须泻去,请让我说说其方法。

针刺痈邪,不要迎着肿处,要改变患者的性情。如果不能出脓,就应该改变针刺的部位,离开原来的地方,使邪气散去,否则痈肿就会扩散。对于各种阳经经过痈肿的部位,都可以取穴泻邪。

针刺大邪,要逐渐泻其有余,使其正气更虚。针刺时要疏通其气血,针其邪气所在的部位,肌肉要亲自观察,不要使针反其真,要针刺在分肉之间。

针刺小邪,要逐渐补益其不足,使其无害。观察其所在的部位,迎着邪气的边界,远近都要取穴,使其不得向外侵袭,然后针刺分肉之间。

针刺热邪,要使其散热,出游不归,就没有病了。要为其开通门户,使邪气得以排出,病就会痊愈。

针刺寒邪,要逐渐使其温暖,慢慢进针,慢慢出针,以使其神气内守。门户已经关闭,气机不分散,虚实得以调和,其气就可以保存。

黄帝说:官针是怎样的?岐伯说:针刺痈肿,用铍针;针刺大邪,用锋针;针刺小邪,用员利针;针刺热邪,用才针;针刺寒邪,用毫针。

让我再解释一下,针刺的道理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体与天地相参合,所以可以作为解释。下面有渐洳的湿地,上面就会生长出苇蒲,这就是根据地势的高低来判断气血的多少。阴阳就是寒暑,热则雨水增多而在上,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松弛,腠理开泄,血气减少,大汗淋漓,皮肤润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无汗,血气强盛,肌肉坚涩。在这个时候,善于治水的人,不能在冰上行走,善于穿地的人,不能在冻土上挖掘,善于用针的人,也不能在四肢厥冷、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的情况下取穴。所以治水的人,必须等待天气温暖,冰释冻解,然后才能行走,土地才能挖掘。人脉也是如此。治疗四肢厥冷的人,必须先用熨法调和其经脉,然后用手掌和腋窝、肘部和脚、颈部和脊背来按摩,使火气通达,血脉运行。然后观察其病症,脉象润泽的,用针刺使其平复;脉象坚紧的,用针刺使其破散,邪气下泄则止,这就是所谓的解结。

用针的关键,在于调气,气积于胃,通过经络而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胸中,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所以四肢厥冷的,是因为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不经过火调,就不能取穴。用针的人,必须先察其经络的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观察其应动的部位,然后取穴针刺。六经调和的,就叫不病,即使有病,也叫自愈。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的,这必然是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使它不通,观察到横络,用针刺泻之,这就是所谓的解结。

上寒下热的,先针刺其项太阳经,留针时间要长,针刺后再用熨法熨颈项和肩胛,使热气下行而合于该处乃止,这就是所谓的推而上之。上热下寒的,观察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的,取之,邪气下泄则止,这就是所谓的引而下之。大热遍身,狂言妄见妄闻的,取足阳明经和大络,虚者补之,血实者泻之。让患者仰卧,医者居其头前,用两手四指挟持按颈动脉,久持之,然后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再如前法操作,热去则止,这就是所谓的推而散之。

黄帝说:有一种脉象,会出现几十种病症,有的疼痛,有的痈肿,有的发热,有的恶寒,有的瘙痒,有的痹痛,有的麻木不仁,变化无穷,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这都是邪气所导致的。

黄帝说:我听说气有真气、正气、邪气。什么是真气?岐伯说:真气是由天所赋予的,与谷气合并而充满全身。正气是指正风,从一方来,不是实风,也不是虚风。邪气是指虚风伤人,其伤人较深,不能自行排出。正风伤人较浅,与人体的正气合并而自行排出,其气来势柔弱,不能战胜真气,所以自行排出。

虚邪侵袭人体,会使人感到恶寒战栗,毫毛竖起,腠理开泄。如果邪气深入,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就会形成痈肿。如果邪气与肌肉相搏,与卫气相争,阳气胜者,则为热,阴气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散失,真气散失则为虚,虚则寒邪在皮肤之间搏结。邪气向外发散,腠理开泄,毫毛摇动,气往来行,则为痒。邪气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弥漫于身体的一半,如果邪气深入,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散失,邪气独留,就会发生偏枯。如果邪气较浅,就会出现半身疼痛。

虚邪深入人体,如果寒与热相互搏结,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会出现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会出现烂肉腐肌而成为脓,内伤于骨,就会形成骨蚀。如果邪气聚于筋前,使筋屈而不能伸,邪气留而不去,就会形成筋溜。如果邪气有所结聚,使卫气留住,不得返回,津液久留,就会与邪气合而形成肠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昔瘤。用手按之柔软,是已经有所结聚,邪气留住,津液停留,邪气侵袭,使病情日益加重,接连积聚,就会形成昔瘤。用手按之坚硬,是邪气结聚较深,内中于骨,邪气与骨气相并,日益增大,就会形成骨疽。如果邪气结聚于肉中,宗气留住,邪气留而不去,有热则会化脓,无热则会形成肉疽。所有这些邪气,其发病没有固定的部位,但都有固定的名称。

(三)《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主要内容如下:

1. 针刺五节:

振埃:是针刺浅表的经脉,以治疗阳气上逆的阳病。其适应证为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出现胸部胀满、呼吸急促、喘息有声、坐卧不安、害怕埃尘烟雾、喉咙噎塞等症状。针刺穴位为天容穴,若咳逆上气、胸痛则取廉泉穴。取天容穴时,针刺不超过一寸;取廉泉穴,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变时即止针。

发蒙:针刺六腑的腧穴,以治疗腑病。主要用于治疗耳不能闻、目不能见的病症。具体操作是在中午时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使针刺感应到瞳子,且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针刺时,用手紧捏住鼻孔,然后闭住口,怒腹鼓气,使气上走于耳目,耳内会在针刺的同时出现声响。

去爪:是刺关节的支络。适用于因饮食不节、喜怒不时,导致津液内溢,下注于阴囊,水道不通,阴囊日益胀大,俯仰、行动不便的病症。这种病是水液蓄积,上下水道不通调所致,用铍针砭石治疗,因治疗目的是消除积水,像修剪多余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

彻衣:是遍刺六腑之别络。用于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的病症。患者阴气不足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又有外热,内外热相互搏结,热得像怀抱炭火,怕穿衣服、盖被子,甚至怕人靠近身体、身体沾席。腠理闭塞,汗不得出,舌干咽燥,口唇干裂,肌肉枯槁,饮食不知好坏。治疗时先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各三次,再刺膀胱经的中膂俞泻热,然后补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使热退汗稀。

解惑:是根据阴阳的变化机理,补不足、泻有余,使偏颇的阴阳归于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大风侵袭身体,导致血脉偏虚,出现身体失衡、颠倒无常、迷惑等症状。

2. 五邪之刺:

提出五邪的概念,即病有持痈者、容大者、狭小者、热者、寒者。

针刺五邪的方法:

刺痈邪,不迎着痈的部位针刺,要改变病邪的性质和病位。若不能得脓,就更换针刺部位,使病邪不能留于原处而消散。凡是阴阳经脉经过痈肿部位的,取其所属经脉的腧穴泻之。

刺大邪,要逐渐削弱其邪气,针刺泻其有余,使邪气渐虚。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不要损伤正气。

刺小邪,要补益其不足,以无害为原则。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在其边界进行针刺,使正气能到达病处。

刺热邪,要使热邪外泄,为其开通门户,让邪气得以外出,疾病才能痊愈。

刺寒邪,要逐渐使阳气恢复,用徐缓的针法,达到调和神气的目的。

3. 官针之法:介绍了不同的病症应使用不同的针具,刺痈用铍针,刺大邪用锋针,刺小邪用员利针,刺热邪用镵针,刺寒邪用毫针。

4. 解结推引:强调人体与天地、四时相应,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气血的变化规律。如治疗厥证,要先熨烫调和经络,使火气通畅、血脉运行,然后根据病情针刺。还提到上寒下热、上热下寒、大热遍身等病症的针刺方法。

主题:主要围绕针刺的方法、适应证以及不同邪气所致病症的针刺治疗展开,重点探讨了针刺五节、五邪之刺等针刺理论和方法,强调了针刺治疗要根据病情和人体的生理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情节: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形式,逐步展开对针刺理论和方法的讨论,黄帝不断提出疑问,岐伯详细解答,通过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阐述,呈现了针刺治疗的具体应用。

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整体观念体现在将人体与天地、四时相联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辨证论治则体现在根据不同的病症、邪气性质和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周易解析刺节真邪》

周易哲学蕴内经,刺节真邪七五明。

振埃发蒙去爪彻,解惑调阴阳平衡。

五邪之刺分五类,痈肿肿瘤虚弱清。

热症寒症各有法,针刺之术乃天成。

(二)诠释:

这首七律诗是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的赞美。诗中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

1. 周易哲学与内经的关系:周易哲学蕴含在内经之中,为内经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解析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对刺节真邪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使人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针刺五节:诗中提到了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这五个针刺方法,它们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4. 五邪之刺:针对痈肿、肿瘤、虚弱等五类病症,诗中提出了相应的针刺方法,以清除病邪。

5. 热症与寒症:对于热症和寒症,诗中也分别介绍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强调了针刺之术的神奇效果。

总的来说,这首七律诗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关于针刺治疗的经典之作。

(三)《从周易哲学角度深度解析〈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主要论述了针刺的五节、五邪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1.阴阳平衡

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这一观念在针刺治疗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该章节中,针刺五节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例如,振埃法用于治疗阳气上逆的病症,通过针刺外经来泻阳,使阳气恢复平衡;彻衣法则用于治疗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病症,通过针刺诸阳之奇输来泻阳补阴,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2.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也是周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刺治疗中,五行生克的原理被用于指导选穴和治疗。例如,在治疗痈肿时,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采用泻法,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以排出脓液,消散痈肿。同样,在治疗其他病症时,也需要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3.变化与转化

周易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转化之中。在针刺治疗中,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例如,在治疗热症时,采用越而苍的方法,使热邪从体表发散出去;而在治疗寒症时,采用日以温的方法,逐渐使寒邪消散。这种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思想,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变化与转化的观念。

4.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是周易哲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在针刺治疗中,象数思维也被用于指导选穴和治疗。例如,根据九宫八卦的象数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根据脉象的象数特征,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象数思维的应用,使针刺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5.天人合一

周易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观念在针刺治疗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该章节中,针刺治疗不仅要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还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针刺时要根据季节、气候、时辰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时间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周易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综上所述,《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蕴含着丰富的周易哲学思想。通过从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变化与转化、象数思维、天人合一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针刺治疗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主要论述了针刺的五节、五邪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章节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本文将对该章节进行深度解析,以展现其中的周易哲学内涵。

(一)针刺五节与阴阳平衡

在《灵枢·刺节真邪》中,针刺五节分别为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这五节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和治疗方法,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密切相关。

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振埃是指通过针刺浅表的经脉来治疗阳气上逆的病症。阳气上逆会导致各种不适,如胸部胀满、呼吸急促等。通过针刺外经,可以调整阳气的运行,使其恢复平衡,从而缓解症状。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观念。

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发蒙是指通过针刺六腑的输穴来治疗腑病。腑病多与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通过针刺输穴,可以调整六腑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念。

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去爪是指通过针刺关节支络来治疗肢体的疾病。肢体的疾病多与关节和经络的不畅有关,通过针刺关节支络,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症状。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动静变化的观念。

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彻衣是指通过针刺各阳经的奇穴来治疗各种病症。奇穴是指分布在正经之外的穴位,通过针刺奇穴,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观念。

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解惑是指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各种病症。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通过补泻有余不足的方法,可以使人体的阴阳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和谐、平衡统一的观念。

(二)五邪之刺与五行生克

在《灵枢·刺节真邪》中,还论述了五邪之刺,即病有持痈者、容大者、狭小者、热者、寒者。这五邪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状态,与五行生克的观念密切相关。

持痈者,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持痈者是指患有痈肿的病人。痈肿多由热毒引起,治疗时应采用泻法,针刺痈邪,使其排出脓液。同时,应避免迎着痈肿的部位针刺,以免加重病情。这体现了五行相克的观念,即热毒克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

容大者,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容大者是指患有肿瘤等肿块的病人。肿瘤等肿块多由气滞血瘀引起,治疗时应采用泻法,逐渐削弱其邪气,使其逐渐缩小。同时,应避免损伤正气,针刺时应注意观察肌肉的变化,以免反其真。这体现了五行相克的观念,即气滞血瘀克木,木生火,火克金,金克木。

狭小者,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狭小者是指患有虚弱等病症的病人。虚弱等病症多由气血不足引起,治疗时应采用补法,逐渐补充其不足,使其恢复健康。同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位的远近,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这体现了五行相生的观念,即气血不足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热者,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热者是指患有热症的病人。热症多由火热之邪引起,治疗时应采用泻法,使火热之邪从体表发散出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应开通门户,使邪气得以外出。这体现了五行相克的观念,即火热之邪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寒者,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寒者是指患有寒症的病人。寒症多由寒邪引起,治疗时应采用温法,逐渐使寒邪消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应注意调其神气,使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这体现了五行相生的观念,即寒邪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三)针刺方法与三才之道

在《灵枢·刺节真邪》中,还介绍了针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与三才之道的观念密切相关。

三才之道是指天、地、人三才,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针刺治疗中,也应遵循三才之道的观念,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

天者,时也。在针刺治疗中,应根据季节、气候、时辰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时间和穴位。例如,在夏季,应选择心经、小肠经等穴位进行针刺;在冬季,应选择肾经、膀胱经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在针刺时,还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如晴天、阴天、雨天等,以便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

地者,位也。在针刺治疗中,应根据人体的部位、经络、穴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例如,在头部、面部、手部等部位,应选择较小的针具进行针刺;在背部、腹部、腿部等部位,应选择较大的针具进行针刺。同时,在针刺时,还应注意穴位的定位和针刺的深度,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人者,和也。在针刺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心理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用补法进行针刺;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采用泻法进行针刺。同时,在针刺时,还应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蕴含着丰富的周易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通过对针刺五节、五邪之刺、针刺方法等内容的论述,该章节展示了周易哲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该章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研究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周易哲学与中医的关系,为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用不同词牌名创作的诗赞:

《卜算子·赞解析》

内经蕴哲思,周易视角妙。

刺节真邪七五章,解析详明了。

阴阳调平衡,五邪刺有法。

医疗智慧源流长,赞叹内经好。

《如梦令·内经之美》

周易内经相照,刺节真邪奇妙。

解析透阴阳,平衡调谐之道。

精妙,精妙,医学宝藏闪耀。

《清平乐·赞刺节真邪》

内经经典,刺节真邪现。

周易哲学解析全,病症诊治明辨。

五邪刺法各异,阴阳平衡关键。

赞叹医术高超,中华瑰宝璀璨。

《菩萨蛮·内经华章》

内经刺节篇,真邪解析全。

周易哲学深,医术显非凡。

五节调阴阳,五邪刺有章。

赞叹此华章,医学放光芒。

《虞美人·赞内经》

内经千年传,刺节真邪篇。

周易哲学含,解析见真颜。

阴阳平衡调,五邪刺法专。

赞叹医术精,中华瑰宝灿。

诠释:

《卜算子·赞解析》: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赞扬了《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它表达了对该解析的认可和赞赏,认为其对内经的理解深入透彻,具有很高的价值。

《如梦令·内经之美》:该词描绘了内经的美丽和神奇,强调了《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对内经的深入解读。它传达了对内经和解析的喜爱,以及对其中所蕴含的智慧的赞叹。

《清平乐·赞刺节真邪》:这首词表达了对《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的赞美。它强调了该章节在诊治病症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体现的阴阳平衡和五邪刺法的精妙之处。

《菩萨蛮·内经华章》:该词称赞了内经这一医学经典的辉煌和伟大,同时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对内经的精彩诠释。

《虞美人·赞内经》:这首词以虞美人的词牌形式,抒发了对内经的赞美之情。它强调了内经的历史悠久和价值珍贵,以及《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对内经的深入研究和精彩解读。

这些词牌名诗赞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达了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章解析》的赞赏和对内经的敬仰,展现了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对医学智慧的推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