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一路有医 > 第4章 学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学习

全身心投入学习后,张三才认识到中医的浩瀚。药理、医理、经络、穴位等等,越是学习越是感觉自己中医知识的匮乏,张三也不急躁,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尽量都记录了下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张三已经把两本书籍原文记得滚瓜烂熟,在脑中反复过了几遍,自知已经全部记录在心。可是很多东西都只是知其文而不知其意,知其意而不明其理。至于阴阳、订方,等等更是觉得晦涩难懂。就是书里的文字也是让他觉得云里雾里。

只能再次找到大姐让大姐给买更多的书籍,甚至还把网上查阅的书籍做了一个书单交给大姐。张天丽吃惊的看着张三,“一个多月你都看完了?三儿,那都是专业书籍,走马观花的看没有意义啊”。

张三只能解释说是书太少不够系统,想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书单上的书基本也就够了。大姐无奈的看着弟弟,“三儿,书可以慢慢看,大姐一本一本的给你买吧。”张三不明白,眨眨眼看着大姐。

张天丽知道弟弟虽然康复,但是很多东西根本没有意识,只能耐心解释,“你知道买这些书要多少钱吗?快赶上你大姐一个月的工资了。”看着弟弟情绪有些失落,急忙又做补充。“我这里还有二百块钱,你拿着自己去书店里看,有合适的就买,能买几本就买几本,下个月发工资了姐再给你买,行吗?”

“没事的大姐。我先去书店看看,到时候再跟你拿钱。”张三觉得自己特别没良心,怎么都不该向大姐伸手的。偏偏自己就忽视了最重要的钱。

根据大姐的指教和叮嘱,张三倒了两趟公交才来到了市区里的新华书店 ,走到医药类专区看到这里的摆放的书籍,张三觉得自己有得干了,是的他准备把书单上的书籍全部都记在脑子里。既然买不起,那我就在书店里看,总有能看完得时候。

书店内仅中医科目类书籍就有满满两个书架,张三看到有不少是重复书名的,一册《伤寒论》张三就看到四五个版本,《神农本草经》倒是不多只有两个版本。

当张三看到《黄帝内经》、《药性赋》、《汤头歌诀》、《针灸甲乙经》、《医学心语》、《经络学》等这些书籍时,已经走不动了。等看到《伤寒论》注释版本时瞬间就没了别的念头,伸手就取了下来。

张三在书店只坚持了两天就被一小姑娘盯上了,小姑娘是书店店员,刚开始只当他是学生来查阅资料的,想着最多也就是随便翻翻看看,可是这一看就是两天除了中午出去吃顿饭简直比她上班还准时。而且怎么看都不像是在随手翻阅,更像是蹭书看的,这就无法忍受了。

于是专门近距离的照看着张三,心里想着我也不说难听话,等你真不把我这警告当回事了,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好话。张三换书的时候才注意到身边这个穿着书店制服的小姑娘总在自己身边晃悠,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自己这行为确实是不合适,也容易让人看轻了,就很不好意思的对小姑娘笑笑。

小姑娘看张三有些恋恋不舍的要走,不由心软就指点张三,可以去市图书馆看书,办个借阅证就可以,还可以带书回家,只是要缴纳一些押金。张三连忙感谢小姑娘,问清地址后,就去了市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书籍就太多了,看着高大书架上一层层的书籍,张三有种老鼠掉进了米堆的幸福感。沉下心向管理员虚心请教借阅规则,之后就扎进了书海。这次张三就方便了很多,一边阅读一边做着记录,舍不得脱手的书籍就办理手续借回家里,用整晚的时间学习。

书中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暂时先放在一边,他现在的学习方法就是先阅读。不求通学只求通读。一遍之后就再读一遍,直到脑中有了清晰的记忆才放手去找另外一本。

从早上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下班,张三饿了就吃一些大姐准备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自带的开水,其他时间就是阅读记忆,张母整日见不到张三,好不容易在饭桌上看到了,可是还没等说几句话张三就起身扎进屋里不再出来,这就让张母有意见了,一天两天没太关注,这么些天了也不知道儿子在忙什么。还没抱怨两句就被张天丽阻止,“三儿现在懂事了,想做医生,这几天都在外面学习呢。”

张母满心的怨气登时就消的一干二净,“这么些年到底是耽误了,可不是是个人就能做医生的,你做大姐的找时间多劝劝他,一家人健健康康的就好。“张天丽知道母亲的意思,就算是她也认为老三想学医就是异想天开。她在等,等张三这股热劲过去自己放弃,她已经听母亲的话在打听适合张三的工作了。

张三躺在床上,努力在脑中把一天的学习记录再翻看一遍,可能是因为有兴趣的原因,又或者其他原因,张三在学习中从没有感觉到疲累。这样不到两个月,他把图书馆里能借阅的中医类书籍挨个过了几遍,这些书籍有的看一遍就记住了,有的需要看两遍,遇到晦涩难明的就再多看几遍,总之一定要刻录在脑海里。现在张三医理、草药、药方记了无数,经络穴位图也是无比熟络。

他知道图书馆里还有很多书籍自己都没有看过,只是有些书籍和自己记录的内容大同小异,有些是暂时还不适合他看,还有一些是图书馆规定不到一定级别不外借的书籍。他现在脑中已经记录了几十本书籍,短时间内他需要消化,至少要理解一番,可是现实又哪里有这么容易,不懂的就是不懂,做学问没法作假。

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本一本的啃读了。所幸现在有网络,张三把一些问题直接挂在了网上。倒也能得到一些回复指点。其中冷暖利弊只有自己慢慢体悟。

今天张三没有去图书馆,而是拿起农具和母亲一起平整院子里的这一分田地。活不多但是也要有人做,就这一分地种些蔬菜能让家里吃一季的新鲜蔬菜还有富裕。

张母腿不好做做样子就坐在房前休息了。张三用铁锹翻动院子里的土地,心里琢磨着医术中的一些疑惑。

通过网上高人的指点,他把看过的书籍做了一个梳理,着重选了几本来精读,《黄帝内经》正统中医必修之生理病理诊断之学问。《神农本草》传统中药药性之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法则。《金匮要略》杂病之辩证与处方。这就是他准备从头开始重点研读的书籍。

本身已经在脑中有了深刻记忆,学起来倒也不是很吃力,只是在理解上就显出了自己专业知识的浅薄和无力。别的不说,手诊、舌诊、面诊、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没有实操想要理解就比较困难了,要不中医讲的是一个师承呢,没有师傅带着自己在书里瞎琢磨。那可真是难为人了。

张三知道,再继续待在家里学习也是闭门造车,只能让自己脑中的书籍记忆的更加牢固。趁着有一天母亲大姐都在,情绪也还不错,就提出了想外出一段时间学习的想法。他在网上看到有一些地方在招收学员。

张母极力反对甚至发脾气拍起了桌子,她认为儿子身体恢复才几个月,这个时候出去就是不爱惜自己身体也容易出危险,再说医生是说学就能学会的?张天丽也劝弟弟,“你想学习这是好事,可是你能去哪学?上医学院轮不到你。去医院谁敢收你。”

张三没敢告诉大姐他在网上看到的那些信息,“大姐,我真的很喜欢中医,就是想找个老师教教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很难得到家人的支持,可是能帮助自己的只有家人。

张天丽被张三瞅的心里一软,就看向张母,“妈,要不我打听打听,看看哪有中药铺学徒的,去打个杂了也行。”张母看张三有些意动,而且这结果自己也能接受就叮嘱张天丽,“找个离家近一点的。”张天丽板着脸对张三发话“就这个靠点谱,你如果觉得不行,那我就不管了。”张三当然不会反对,反而有些期待。

张天丽能给张三说这些话是因为她一个同事的父亲在镇子上有一家中医馆,同事是家里独子,对父亲的事业没有参与的兴趣。她想着可以和同事说说这事,不在乎工资多少,哪怕是在中医馆里做个打杂的对弟弟也是一个交待。对弟弟的中医学习,她是支持的,但也不会抱什么期望。但能有个爱好她还是乐见其成的。

没过几天,张天丽回家后告诉张母和张三已经问好了镇子上的一家中医馆,可以去但是人家要先看看人,如果没问题就先从打杂开始,工资只有六百,中午管一顿饭。等到能独立抓药了再涨到八百。张母听了很是高兴,儿子不仅没有远离,还能有一份收入。就积极撺掇着要儿子答应。

第二天,张天丽请了假陪张三一起出门,家里离镇中心没多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镇中心商业区就是一个简单的十字街道,西面把头有几家药店,张天丽同事父亲的泰康中医馆就在一家西药店旁边。黑底金字的招牌下,同事正在等待张天丽。

医馆上下两层,楼下问诊和抓药,有一排长椅,靠墙一溜全部是药柜,乍眼看去有百十个之多。后面还有两个隔间。其中一间是厨房,另一间门关着看不到里面,楼上是理疗摆放着几张按摩床还有一些张三不认识的工具。医馆不大,上下楼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张三嗅着满屋药香,心内一片安宁。

张天丽的同事领着张天丽和张三找到了一个身体有些发福的老人,老人一头方正的板寸发型,面孔红润。张天丽恭敬的叫了一声叔,然后拉过张三给老人介绍。

张三有些拘谨的也喊了一声叔,老人应该听儿子说起过张三事情,再说沙城镇也不算大,张三事情多少也有些耳闻。认真打量了一下张三,就问张三是否有接触过中医,张三谦虚否认。回答时语速缓慢,但没有废话,条理清晰,一看就不是糊涂人。

老人当下就应下了这事,要张三第二天过来正式上班。老人名叫马力让张三以后就称呼马叔,张三当即痛快叫了声马叔。医馆生意一般,以前有个学徒,后来嫌弃枯燥,找了个借口就不再来了,老马独自守了几个月,辛苦谈不上就是有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铺面就是自己的,所以店里成本也不大。要张三不要有什么压力。争取早日能独立抓药,也好有个涨工资的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