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念念是第一个找到队伍,并且自己将行李搬过来的人。

那司机大哥狠狠震惊了一番。

本以为来了个娇滴滴的女知青,他肯定逃不了要帮忙搬行李的命。

没成想人家小姑娘瞧着弱不禁风,愣是一下子将行李全搬来了。

她是怎么做到那么多行李一下子全搬来的?

难不成里头装的全都是棉花?

嘿!

还真就给他猜对咯!

可惜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真相的。

总之,文念念给了陆建军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是极好的印象。

这样的女同志才是他们生产队需要的人才啊!

那些个娇滴滴的女生,一个个遇到事情只知道掉眼泪,到了生产队也干不了啥!

还得他们生产队倒贴口粮,简直是浪费粮食!

陆建军见有人来了,立马朝着车子方向吼了一声。

“姐夫,来接新知青了!”

等又一个中年汉子从卡车车厢里走出来,文念念才知道,原来他们北安县不止是来了一个司机。

与陆建军相同,瞧见文念念的第一眼,俞昌平是下意识皱眉。

这么娇滴滴的女娃子,他们生产队可不能再有了。

他今天之所以跟着来省城,就是为了方便提前挑人,省得回头再像上一次那样,将那些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女娃子分到他们生产队。

他们生产队是条件好一些,可也不能啥人都往他们生产队里塞啊!

“两位大哥,这就是来接我们的车吗?”

虽然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问,但陆建军还是下意识点了点头。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随即文念念便在俞昌平惊讶的眼神下,一人扛着两个大包外加一个行李箱送到了车上。

初到陌生地方,眼下又没有其他人,她倒不会像在火车上那般拒绝沟通。

她还想多打听打听下乡的事情呢!

她假装从包里掏了一包烟出来,看了看周围没人在意他们,往二人手里各塞了一根烟。

文念念刚刚已经通过嗅觉闻出来,这两个人都是有抽烟的习惯的。

甭管这些年到底年纪多大,喊“哥”准没错,比喊“叔”更让人听着高兴!

“两位大哥,我想问一下,从省城到县城要多远呀?”

这会儿俞昌平已经对她改观了,也没摆什么大队长的谱,直接接了她递过来的一根烟。

陆建军见他接了,自己才也跟着接了。

“女娃娃,看你年纪也不大,你不应该喊我们哥,而是应该喊我们叔!

我叫陆建军,你喊我一声陆叔。

这是咱们北安县胜利生产队的大队长俞昌平,你可以喊他一声俞叔。

你要是运气好,分到了胜利生产队,那以后可就享福了。”

陆建军介绍道。

“陆叔好!俞叔好!我叫文念,是从京市来的知青。我这不是看你们显年轻,想着喊哥肯定不会出错嘛?”

俞昌平应了一声。

陆建军则是脸都快笑开了花。

“哈哈哈,我儿子都十岁出头了,文同志竟然说我显年轻?

这话我爱听!文同志就是会说话,下次记得看见叔多说两句!”

“好嘞!”

“俞叔,既然这会儿也没别人,那我是不是能走个后门,去你们生产队享福呀?”

虽然她知道她最后肯定是会去胜利生产队,但主动去跟被动去肯定是有区别的。

主动去说明她入了大队长的眼,被动去指不定是被挑剩下,硬塞过去胜利生产队的。

她就是被嫌弃的那一个,第一印象就已经不好了。

俞昌平打量她一眼,这才开口说话。

“你要是愿意来,回头到了县城跟紧了我,要不被人挑走了,我可就不留你了。”

“好嘞,俞叔!我保证跟紧了,跟牛皮糖一样,您想甩都甩不掉的那种!”

俞昌平本身就是不多话的性子,再加上当大队长久了,就更加习惯了多做少说的习惯。

大概也就只有在小儿子面前才会多念叨几句。

实际上,他这会儿也在心里偷着乐呢,总算给他挑到一个好苗子。

那些个家伙定然不知道,这个女娃娃瞧着娇滴滴的,实际上力气甚至不输男娃子呢!

陆建军还担心自家姐夫这性子吓到了文念念,不忘跟她多解释了两句。

“文同志,我姐夫就是不爱说话,实际他心里准偷着乐呢!他很欢迎你到我们生产队的。”

“陆叔,你放心吧,我都知道的!俞叔这性子跟我家叔一个样儿,都是不爱说话的人,但实际上很疼我的。”

“你知道就好,就怕吓着你了。”

“我胆子大!”

“哈哈哈,不仅胆子大,力气也大!”

“那是!”

等文念念已经跟他们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其他人总算是陆陆续续找到了各自的队伍。

而文念念也从俞昌平的话里打听到了一些关于胜利生产队以及知青院的事情。

胜利生产大队一共有三个小生产队,实际就是从前的三个村子合并的一个生产大队。

俞昌平是生产大队的大队长,三个小队还有各自的小队长。

胜利生产队一共只有一个知青院,知青院建在第三小队的范围,是挨着山脚下而建的。

这个位置主要是为了方便知青们上山挖些野菜、摘些蘑菇之类的。

毕竟这些个知青都不是啥庄稼把式,靠种地根本填不饱自己的肚子。

生产队是有部分口粮补贴,但也不会无底线去倒贴。

他们要是一直还不上,生产队甚至可以直接不给。

但人分配到了他们生产队,总不能真让人就这么饿死吧?

回头他们可负不了这个责。

俞昌平在跟其他大队干部商量过后,干脆几人一合计,将知青院建在了山脚下。

原来生产队里可没有专门的知青院,那些个知青都是在生产队跟村民搭伙。

一开始想法是好的,是想让知青更好地融入集体,后来渐渐的矛盾越来越多。

俞昌平哪有那个闲工夫,一天到晚给这些人处理这些私人恩怨?

还不如直接将知青们分出去,让他们一群外来的年轻人凑一起。

知青队伍里也挑一个负责人出来,回头他们内部里有个什么问题,就直接找他们负责人处理。

负责人处理不了的事情,才再轮得到他这个大队长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