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全家穿越:逃荒!还没金手指! > 第567章 农圃余隙,积书窗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7章 农圃余隙,积书窗下,

为了在刺激一把他爹,沈呦呦又貌似像闲唠嗑一般说道:

“今儿啊我听帮咱们整理温室的村里人说,唐九公那么大岁数了,也在点着油灯熬夜看书呢。”

这话给李静舒都整吃惊了:“哎呀,听说他七十多了吧,还要考进士?那么艰苦的条件,那老爷子坚持得住吗?”

“唉,听说九公早年考中举人,就不想考了,因为不喜朝廷纷争,后来科举也停了,

但这不听说我爹辞官为了参加科举,就对家里人说,以前他想差了,是应该继续考考的,哪怕年纪大了,不能当官了,但也要考一下证明自己,”

沈呦呦还特别意味深长的说:“我啊,就佩服这种精神!”

李静舒也连忙点头:“是啊,这就是读书人的那什么好学,勤勉!”

她闺女补充:“笃志好学,晨夕不休!

“农圃余隙,积书窗下,日与古人磨砻,岁月悠久,寖成书癖”,有多少读书人终老于此之愿,与书为伴。

也是这些读书人提倡,读书正心立身,使人知书达理,

所以,读书也不仅是出将入相、光耀门楣的期盼,

更是人们对读书明理的向往,

正如:“家家饭熟书还熟”,处处可闻读书声.....”

躺椅上的沈知秋,听着母女一唱一和,无语的直想翻白眼:为了让她读书,她闺女又开始吊书袋子了。

结果,这还不消停,晌午他儿子蹦蹦跳跳的回来,

沈知秋一把抱住他感慨:“老儿子,爹算知道你学习的不易了。”

本来是想找个知心人,相互安慰一下,结果他儿却摇了摇头:

“爹啊,我还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遭罪,您看开点。”

这什么孩子,长大了一点也不可爱了,真是没以前好玩。

气呼呼的沈知秋松开好大儿,吃饭去了,不抱了。

可沈鹿鸣就跟没看出自己遭人嫌弃了似的,吃过饭,姐姐帮着亲娘收拾桌子,她就弹腿坐在老爹对面,摇头晃脑:

“院长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沈知秋翻白眼,又是唐老头,他被闺女已经用那老头教育一上午了,还来?

“你还记不记得谁给你启蒙的?”

“爹您别打岔,院长说,书本浩如烟海,读起来固然枯燥无味,但有多少人选择在科举路上孤注一掷,

比起那些连笔墨纸砚都用的小心翼翼的读书人,还有那些连赶考盘缠也凑不齐的读书人,我们已经好太多了,

更何况,又有多少农家子,期盼识字而不得?”

院长还给我们讲了好些他曾经同窗,一路求学的艰辛,束修,吃饭,住宿,

冬日里抄书满手冻疮,

夏日里闷热中暑直至昏倒,一年一年手持书卷,直到下场,

还讲过那些穷书生赶考路上的花销,倾全家之力积赞。

也给我们算过一年到头来,普通农家其实攒不下几个钱,要是有个天灾人祸,吃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卖了粮食换科举途中的盘缠了。

所以啊,有是书生为了科考,家里积攒的银子不凑手,还有借高利贷的情况。

那利滚利的,多吓人?

这些沈知秋怎么可能不知,因为现在他的脑海里,闪过的都是原身求学路上的画面,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宛如情景再现。

可他儿子丝毫没察觉,皱着小眉头扒拉手指头计算:

“就是借了高利贷,还一次备不住不能考中呢,要是考不中,好的情况,刚刚我说的再来一遍,不好的情况,借一次高利贷,全家都被压倒了。”

回过神的沈知秋疑惑:“你们院长和你们讲这些做什么,你们一个个的才多大?”

“因为有人说闲话。”

“说谁的闲话,啥时候的事儿?”

“就前些天,我和元宝哥哥在村里玩,那家新娶的小媳妇说,我们就是托生对了人家,

要不是你有本事,叔伯们也能干,我们这样的别说读书了,估计逃荒路上就得饿死。”

元宝哥哥说要回家告诉奶,正好碰见院长从咱家回去,看哥哥气呼呼的,问了情况就和我们讲了这些,

还说:“吾日三省吾身,既然有人那么说,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多多惜福。”

说到这,沈鹿鸣还眼眶一红,凑上前一把搂住老爹的脖子,用稚嫩的童声道:

“爹,您没娶我娘前,是不是求学就这么艰难。”

娶了他娘后他知道,那时候已经考中了小三元,再加上外公帮扶开了私塾,日子才不苦了。

沈知秋翻了翻眼皮,挥散脑海中的记忆:“嗯,那时候想读书得徒步走几十里路,村里没有学堂,不像你们过了河就到,

过年回家赶上下雪,几十里路走下来,一进屋像个雪人,冻得全身上下没有一点热乎气,

手抄书抄的,全是冻疮,吃饭喝水,茶盏碗筷都拿不住。

在私塾的学舍里,那样冷的天气,屋里黑的不行,为了省灯油,还在同窗的学舍外,借着人家的烛火看书,真的就差凿壁偷光了,呵呵!”

给沈鹿鸣听的心疼坏了:“爹,儿记住了,以后在想偷懒就想想您,赶明也告诉元宝哥哥,让他以后别在学堂胡闹了。”

这会儿的沈知秋相当沉默,因为对儿子说的这些,都是原身的亲身经历。

他摸摸儿子的小脑袋:“去吧,一会儿你去学堂,爹也要好好看书了。”

厨房里洗碗的李静舒,小声儿问闺女。

“那两人嘀嘀咕咕干啥呢?”

沈呦呦把洗净的盘子擦干,嘴角微微上扬:“相互讲寓言故事,鼓励对方好好学习。”

李静舒闻言噗嗤笑出声:“你爹就在鹿鸣面前,一天天形象维持的可好啦,还特意嘱咐我,不兴在他儿面前揭短。

说什么爹是儿子的榜样,可别整的以后儿子有样学样,浪费了那好的脑瓜。”

沈呦呦听了也跟着笑,因为她也想起小时候,他爹总在她面前表现的可好学了,

工作回来还自学经济管理,而且那些经济时报更是从不离手。

一说起他爹自己小时候,那杜撰的,根本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后来还是奶奶说漏嘴了,她才知道,真实情况。

不过他爹帮着他面表现的时候,确实也真学了不少东西。

才有了后来的事业,要她说,如果爹真能踏实下来,读书应该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