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阁老与毕尚书也说说!”朱由校看向两人道。

“是,陛下,臣附议顾尚书!”李长庚在皇帝的话音刚落,便率先站出来表了态,不管赞成与否,现在既然有徐光启直领的礼部站出来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他自然要站在徐光启的对立面,谁让他挡了自己上升的通道。

“回陛下,臣附议顾尚书!”作为资深政客,毕自严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局势,毕竟这件事是皇帝主动想推动的事情,他不会站在皇帝的对立面。

作为官宦世家的他,设定科考年龄上的限制,总体上对他的家族更有利,毕竟他的家族不仅有雄厚的财力,还有十分丰富的科考经验,比一般士子更容易高中。

“既然如此,是否执行吏部递上来的这份《官员致仕与荣养疏》,就这么定了!”

沉吟片刻后,朱由校继续说道:“对于科考年龄限制,朕以为参加县试的年龄上限定为二十岁,府试是二十五岁,院试是三十岁,而乡试则是四十岁,至于会试则定为五十岁,礼部要做好应考士子年龄的审核,不可出现弄虚作假!”

“是,陛下,臣遵旨!”顾秉谦赶忙回答,毕竟皇帝最终采用了他的建议。

待顾秉谦话音刚落,朱由校继续说道:“对于致仕的年龄,吏部定的按照年龄来设定坎级,朕认为甚妥,其中朕再做一些微调,其中正三品及以上官员年龄定在六十五周岁,其它的则统一定为六十周岁,不用再设定那么多坎级了。到了既定年龄后,该官员可提出致仕申请,无特殊情形下,吏部可以开始替他们办理相关致仕手续!”

当话音刚落,众人开始盘算自己与亲友的年龄,不久之后,王永光站出来回道:“启奏陛下,若致仕年龄如此规定的话,朝中已经有部分官员达到了致仕的年龄,不知该如何处置?”

“哦?不知有哪些官员?”朱由校问道。

王永光回想了一番后答道:“回陛下,文官有刑部尚书汪应蛟,他今年已有七十三,工部侍郎杨庭筠与三边总督亓诗教今年都是六十六,太仆寺卿萧近高、大理寺丞房壮丽、云南左参政董其昌、湖广提学张懋修今年都是六十八,另有国子监司业成基命今年六十四。

至于武将,骆尚志与牛秉忠两位老将军皆已年过七十,陈策今年也有七十一,戚金今年也有六十六,王威也接近六十五!”

朱由校摸了摸他那青葱的下巴,淡淡地说道:“房壮丽、董其昌与成基命三人可让他们现在致仕,至于其它几人,朝廷暂时还离不开他们,张懋修延迟一年,同时由他兼任岳麓书院山长!”

对于张懋修的恩宠,算是对张家的弥补,至于武将,完全是现在实在是没有合适的替代人选,毕竟少壮派的成长需要年龄,而且也需要他们在外镇守一方。

“是,陛下,臣明白了,不知三人致仕后,该由何人接任?”王永光继续问道,同时心里想着自己已经五十八,还有七年时间也到了致仕的年龄,而方从哲今年已经六十三,而徐光启与孙承宗也分别是六十一和六十岁,自己入阁还有机会。

而方从哲在听完皇帝与王永光的对话后,并没有站出来反对,虽然他今年已经六十三,但他已经担任了十年首辅,而且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就算没有年龄限制,他也会在未来两三年内选择致仕。

至于李长庚,则是一百个赞成,他今年才五十一岁,离致仕的年龄还有十四年,只要稳住不浪,未来的首辅大位非他莫属。

“吏部各遴选三个候选名单,交由朕勾选!”朱由校脱口而出道。

“是,陛下,臣遵旨!”王永光低声回道。

朱由校扫了众人一眼后,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然后微笑着淡淡地开口道:“另外,《官员致仕与荣养疏》中,在官员致仕后,只提到了追赠散阶之类的规定,朕以为可加上在官员退休后,可领取致仕前一定比重的俸禄,比如两成、三成、四成,直到去世,朕将之称为荣养金!”

致仕后居然还有俸禄拿?

皇帝的话音刚落,众人无不神情为之一振,但想到眼前的皇帝虽然不抠门,但想拿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立马又将激动的情绪强制压了下去。

“启奏陛下,不管致仕官员领取几成俸禄,这对国库来说,都将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臣请陛下三思!”作为户部尚书, 毕自严立马站出来反对,对于官员俸禄支出,他可是了解得清清楚楚,虽然这两年的税收增长了不少,但也不能如此的挥霍。

面对毕自严的反对,其他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附和谁的言论。

朱由校看着众人纠结的表情,只好退而求其次地说道:“毕爱卿,并非马上要在全大明马上施行,而是先在直隶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向其它布政司推广,至于武将,现在军官实在太多太杂,暂时不做考虑!”

毕自严并没有直接同意皇帝的说辞,而是继续问道:“启奏陛下,那些土司该如何处置?”

对于这种土皇帝,朱由校自然不会舔着脸讨好:“既然土司都已经世袭了,自然不用领取荣养金,等什么时候他们答应了改土归流再说!”

“是,陛下,臣明白了!”毕自严回完,站回了原先的位置。

“其它爱卿可有异议?”朱由校看向其他人问道。

朱由校话音刚落,方从哲终于站出来发了声:“陛下体恤群臣,自然感激涕零,但现在国库依然艰难,老臣以为荣养金暂时不宜过高,等朝廷税赋充裕之后,可适当再做调整!”

既然皇帝给了官员们体面荣养,他这个百官之首自然也要投以适当地回报,主动说荣养金不宜过高,既能给皇帝一个台阶,也能将此惠政真正落实下去,毕竟国库钱粮不足,再高的比重也是白搭。

其他几人作为朝堂金字塔尖人物,自然明白方从哲话中之意,便纷纷附和道:“臣等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