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这就是印度 > 第148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九阿比吉特·班纳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8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九阿比吉特·班纳吉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出生于印度孟买,美国经济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同时是Abdul Latif Jameel贫困行动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该实验室是贫困行动创新研究的附属机构,也是金融系统和贫困联合会的成员。2019年10月14日,阿比吉特·班纳吉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人物经历

他于1961年出生在加尔各答,长大的地方隔壁就是贫民窟。小时候,他经常羡慕贫民窟的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而他则必须待在家里学习。当时,他是一个绝对的后进生,学校也抱怨他拖了后腿。

但是他的父母——两位学术经济学家——都拒绝接受这一观点,并坚持认为问题在于学业太简单了,所以就让巴纳吉跳级。这一操作却让巴纳吉对学业产生了兴趣,在加尔各答大学和尼赫鲁大学毕业后,最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曾就读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曾任发展经济学分析研究局局长、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及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曾任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组织机构荣誉顾问。

二、主要作品

《贫穷经济学》,还翻译成中文《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2011年,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妻子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合作撰写的《贫穷经济学》(《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一书在全球广受好评,获得了2011年《金融时报》\/高盛年度最佳商业书籍奖。

一部关于扶贫政策的微观经济学的书,出人意料地收获了全球的关注。而班纳吉对全球上十亿日花费不足一美元人群的关注,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荣誉——诺贝尔奖。

《贫穷经济学》的写作非常优美,像是一个柔和的声音在对你说话,似乎不像是两个人共同创作的。事实上,最终写作也是班纳吉一人完成的。他解释说,迪弗洛具有把所有的材料都放在一起呈现的强大能力,而他的工作则是理顺句子,让它成为一体。

班纳吉的写作既不像学究派,也不像反贫困运动家。他对绕口的学术表述敬而远之,对行动主义也持保留态度,不知是什么动因促使他从事扶贫研究。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探讨的主要问题。

阿比吉特·班纳吉夫妇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

阿比吉特·班纳吉夫妻二人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就越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该书用九章大篇幅,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穷人进行选择的困顿以及消除贫困的理论、政策的种种困顿,在这些章节中被充分揭示出来。该书至少给我们充分区分选择的两种状态,一种是穷人的选择,或者说穷人的非选择;一种是非穷人的选择。从该书可知,选择是需要空间的,这空间至少要大于自身的温饱条件,否则由于可供选择项的稀少而使得残存的选择毫无意义,或者说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妻子埃斯特·迪弗洛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大量荣誉:2010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9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杂志“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财富》杂志2010年“4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之一。

2003年,班纳吉和迪弗洛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并一直共同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J-pAL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贫困人口。J-pAL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赢得国际认可,获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年度“知识前沿”奖。

四、阿比吉特?班纳吉经济学核心要点

阿比吉特·班纳吉把穷人持续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穷人获得信息渠道有限,知识储备不足。他们信息来源主要靠信任的人传递,不相信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士。这种错误知识和经验一旦形成偏差,就容易出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穷人不明白接种疫苗比医疗费用更划算,不理解基础教育的长期效益,不会正确使用化肥,宁愿找民间医生也不去正规医院。这些非理性行为的根源是知识储备的匮乏。知识储备就是心智容量,决策时可以运用的信息量。贫穷会缩窄人的代宽,影响认知能力和自控力。

第二,穷人易陷入金融陷阱,无法获得金融杠杆。如果穷人获得意外收入,就可能翻身。但在大多数国家,穷人得不到银行贷款,只能取得高利贷,这进一步令他们难以翻身,需要承担更多不合理借贷。正规银行不会轻易贷款给无力偿还的穷人。穷人需要杠杆,需要的是正规的机会,当然,富人的机会更多,失败了几次之后如果有一次成功,之前的损失也能弥补回来,抱着这样的心态做事也更有可能成功。

第三,穷人倾向于及时满足,无法延迟享乐。一个例子是24岁的单亲妈妈萨拉,她每月可以领取100美元的食品券,一拿到就去买龙虾、牛排等昂贵食品,一个月的食品券很快就花光了。穷人也需要享受生活,对他们来说,及时满足是避免生活乏味的重要选择。心理学中“自我效能”和“延迟满足”这两个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行为。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穷人对未来缺乏信心。延迟满足是牺牲当前利益以换取未来更大收益的能力,穷人难以做到这一点。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是错误的,仅仅是观察到的现象做的总结。价值观方面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你的根本需求。

除此之外,穷人还面临其他陷阱,如生育陷阱、教育陷阱、认知陷阱等。

生育陷阱:穷人往往会生育更多孩子。对穷人来说,生孩子像买彩票,不知道哪个孩子会“中奖”成功,所以选择生育更多孩子,增加中奖的概率。这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导致恶性循环。与之相比,精英阶层会花费各种资源培养孩子。

教育陷阱:穷人家庭由于经济拮据,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甚至负担不起学费。我的家乡重男轻女,女孩读到初中就不再上学,外出打工。这种教育理念非常错误。精英阶层会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孩子。

认知陷阱:长期贫困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一项研究显示,收成前后农民的智商差异达14个点,因为贫困导致的匮乏会限制智力。获得意外收入或者接受信息输入,可以扩大认知带宽,帮助脱离贫困。所以直接给钱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摆脱贫困呢?改变贫困状况的三大途径是:第一,选择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工作。第二,确保有稳定现金流,不至影响判断能力。第三,获得有效信息,通过学习、阅读提升自己。关键是扩大信息带宽,或在现金流稳定的基础上扩大信息带宽。积极改变环境,努力学习,才能跳出贫困循环。最后,理解穷人的艰辛,而不应简单归咎于他们的愚蠢和懒惰;同时反思自己所处阶层的各种陷阱,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勤奋创造财富,才能避免贫穷的痛苦。

五、阿比吉特?班纳吉的主要名言

1.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2.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因为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非常稳定,而且,实际上,工作稳定似乎是中产阶级与穷人之间的一个界限。

3.我们不愿向朋友或邻居提供无条件的帮助。一方面,我们或许会担心,保证向某人提供帮助可能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或者,人们可能会在没有必要时提出需求。或者,相互帮助的许诺并未真正实现:我帮助了你,但轮到你帮助我时,你却总是在忙别的。

4.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会,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5.一般来说,童年摄取充足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正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所以他们オ会赚到更多的钱。当然,很多不那么高大的人也很聪明(因为他们已长到应有的高度),但总体来说,个子高的人在生活中更出色,因为他们显然更可能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

6.然而,大家庭对孩子无不利影响,这似乎也有些违背常理: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的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有受委屈,究竟是谁吃亏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母亲。

7.有些人即使能够获取良好的存钱机会,也仍然存不住钱,这说明,存钱的障碍并非全都来自外部压力,部分原因还在于人类的心理因素。

8.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在计划着将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

9.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悲观预期,以及不恰当的教师鼓励机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没能完成自身的两大任务——给予每个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以及发掘人才。然而,从某些方面来看,提高高质量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艰难。

10.我们已经看到,给予女性正式的名下财产权对于其生育选择十分重要,这并不会改变她关于生几个孩子的想法,而会使她的想法变得更有分量。

11.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许就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生很多孩子(特别是儿子),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或养老金)或金融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这会导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许还会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

12.这就是穷人和他们所做生意的矛盾之处:他们精力充沛,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努力的做着白手起家的生意。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很小的生意上,而且他们同周围很多其他人都在做着相同的生意。结果,他们失去了过上一种富裕生活的机会。

13.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性地腐蚀人的耐心。

14.对儿童及孕妇的直接营养投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回报。食品技术领域的首要任务是,在人们喜爱的食物中加入额外的营养素,生产出一些富含营养、美味可口的适于在各类环境中种植的新品种粮食,同时还要提高生产力。

15.人才的发掘不存在捷径,除非有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教育体系应该做的事情——给予人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

16.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17.更丰富的营养可以使某人走上富裕之路,这一想法从历史角度来看的确至关重要,甚至在今天某些情况下仍然十分重要。

18.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地容易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19.男人比女人要自私得多。然而,这或许恰恰体现了那些准则与社会期望,也就是我们认为在家庭决定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或许,人们期望女人能将自己获得的意外钱财用来贴补家用,而并不期望男人这样做。

20.存款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的投资。相反,那些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一般会做出反映这一绝望心态的决定。这可以解释穷人与富人间,甚至是穷人与穷人间的不同。

21.问题并不在于穷人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