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戎马生涯致富路 > 第105章 又一坐广场上有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的建筑特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5章 又一坐广场上有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的建筑特色

裕固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的建族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回鹘人时期,那时他们是在鄂尔浑河流域游牧。到了九世纪中叶,内受大雪天灾和统治者内部的争斗,外受“黠戛斯族”入侵,导致“回鹘汗国”瓦解,部分族人逼迫流离至河西走廊的沙州现在的敦煌、甘州现在的张掖、凉州现在的武威一带。成为“吐蕃”民众,史称“河西回鹘”。裕固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具体为喇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

在八百五十一年,在沙州汉人“张议潮”的领导下,组织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吐蕃”守军,归顺唐朝,称为“甘州回鹘”。甘州回鹘政权建立后,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采用汉族官制,设有宰相、枢密使等职务。后来在十一世纪中叶,西夏又与河西回鹘发生了战争,导致河西回鹘政权覆灭,致使和谐回合各部落迁移到嘉峪关以外放牧,但仍然与宋朝保持附属关系。

迁移到河西走廊的另一部分回鹘,大约在八百九十年前后,成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个国度在河西地区延续了近二百年。历经了八位可汗统治。在一二0八年甘州回鹘汗国被西夏灭亡。部分回鹘人投奔吐蕃首领唃厮啰,融合于当地吐蕃,另一部分人进入北宋境内,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民族。此外,还有一部分回鹘人退处沙洲以南地区,继续游牧生活,自称为沙洲回鹘。公元一二二六年,成吉思汗征服甘肃、青海各地时,“萨里畏吾”作为裕固族先民的称呼出现在史籍中,主要为甘青回鹘后裔构成。在十五世纪初,由于自然环境、宗教等多方面原因,关西七卫(七个地方)由新疆内迁至嘉峪关以东的祁连山腹地,这一过程被称为裕固族东迁,是裕固族形成的重要基础。东迁后,萨里畏吾人与蒙古族在血缘上相互融合,文化上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文化。

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地,平均海拔约为三千二百米左右。总人口约为一万四千三百多人,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以及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这些地区山地牧草繁茂,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为裕固族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使用两种主要的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另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由于长期与汉族往来和杂居,所以汉语也是他们的日常交流语言。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的是汉族文字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裕固族逐渐形成了以“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了蒙、藏等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裕固族的居住环境和建筑是:在牧区,裕固族的住房多为“帐篷”和简易的“半地穴窝棚”式小平房。帐篷通常采用白帆布搭建而成,用黑、兰布剪成各式方格纹、卷草纹、团云纹、八吉祥徽纹等图案,花边缝于帐体平面和四周四角,正面帐篷沿缝制具有象征意味的红、黄、兰三色布幔。牧民们崇信藏传佛教,因此在起居生活中有许多严格规定,如不将鲜肉拿到“阴帐”内,并且帐篷天窗除非在极端天气下才会覆盖,通常处于敞开状态。现在的定居点,裕固族修建了坚固耐用、美观舒适的住宅楼,并形成了一大批新型的定居牧村。这些住宅楼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体现了裕固族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变。

裕固族的建筑还包括石砌碉楼和夯土碉房,裕固族的夯土碉房是一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方形建筑物,一般高三至四层,在高层上设有窗户,便于观察和打击入侵之敌。 碉楼修建时,通常选用石头构建。外墙向上收缩,有依靠山边上修建的习惯,内墙面也是垂直的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通常用作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则为居住层,包括堂屋、卧室、厨房等主要活动场所。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也展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安全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碉房成为了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生活的住所,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康东、康南等地。石砌碉楼有的是用石片、石块砌筑外墙,有的以粘土夯筑外墙,而木料隔楼层则是用木板分隔开来。

裕固族的半地穴窝棚是一种掘地为穴的原始建筑和居住方式。这种建筑形式在选址上非常重要,要选在有深厚黄泥土层的平地上,因为黄土粘性好,不容易塌陷,选好地址后向下挖掘约六米深左右,并要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坑内四壁凿出洞房,供人居住。地坑院的建造地点通常选择在土质均匀、连续延展、地处高敞、排水便利的地方。半地穴窝棚的门开在房屋的一侧,门的上方建有挡墙和搭建的棚子,防止雨水进入窝内,人通常利用斜坡过道或台阶进出。

裕固族的婚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主要有“求亲订婚”是指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请求。“选人请客”是男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礼的准备活动。“娘家宴请”是指新娘的家人为了庆祝婚礼而在娘家举办的宴会。“姑娘戴头面”是指新娘在胸前和背后戴的装饰品。“惜别送亲”是指新娘的家人送新娘离开娘家前往夫家的仪式。“打尖迎亲”是指新郎家早早派人驮上手抓羊肉、馍馍和酒在送亲队伍的半路上等候,等送亲和迎亲的人员会合在一起后,中途举行的酒席。”马踏帐房”是指送亲的队伍快临近新郎家时,由送亲队伍中的双数骑马人纵马驰到新郎家为新娘扎的帐房前,绕帐房三圈,并尽力接近帐房,让马踏帐房的下沿和冲断四周绳索。“射箭拜天地”是指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向新娘表达自己的爱意(邱比特的箭),也蕴含着裕固人能战胜邪恶、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冠戴新郎”是指是指在新郎的头上戴上某种装饰或帽子,象征着新郎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标志着新郎正式成为家庭的一部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看验酒席”是指新郎在婚礼上检验酒席的安排情况。“酒宴颂歌”是指在婚礼期间,在酒宴上进行的歌唱表演。“新娘打茶”是指新娘在婚礼的第三天进行的一种仪式,标志着婚礼结束。”回亲”等。

裕固族的丧葬习俗包括火葬、天葬和土葬三种形式。过去部落上层和牧主、富户及未成婚的女子都实行火葬。天葬是贫苦牧民实行的,而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与图腾崇拜和古时的木棺风葬有关。裕固族崇拜的图腾是珍珠神鹿。

到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时,有一些礼俗是必须懂得的。若是骑马去的,在离帐篷比较远的地方就得下马,以免惊动畜群。马鞭不论长短一律放在帐篷外面,不准带进帐篷内。离开时,不要出门就上马,而是应话牵着马走一段路后,等主人回去了之后再上马离开。

京族的传统住房被称为“栏栅屋”也被称作“草庐芭舍”。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而成,很多人家会在这种墙壁上涂上一层泥巴,或者使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材料。屋顶覆盖茅草、树枝叶或稻草等,为了防止被风吹翻屋顶,人们会在屋顶上压一些砖块或石片来增加压力。屋内四角通常使用木墩或大竹子当作支撑点,这些木墩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高。也有用石头砌成的柱墩,然后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上木条和粗竹片固定好。再在上面铺以竹席或草垫,如同铺上了一层地板。屋内一般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辈子通常住在正房,子女则住在左右两边的侧房。

京族的居住文化中,堂屋(正厅)是家庭中的重要空间,除了节日用以祭神之外,堂屋也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谈天的地方,兼作“客厅”之用。堂屋的正壁上安置着神龛,俗称为“公棚”,是家庭中举行重要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京族是一个多信仰的民族,其中佛教和道教是京族的主要信仰。还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现在京族人的居住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京族居住的是“石条瓦房”。修建这种房子使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墙,每块石条长约七十五厘米、宽约二十五厘米、厚约二十厘米。用这些比较规则的石条砌成房高约七米左右的石墙,砌墙时用混凝土勾缝,稳固清凉,可以抵挡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三间。厨房和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还出现了钢筋水泥楼房。京族人习惯在房屋周围栽种花木。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他们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这些岛屿被称为“京族三岛”。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上民族,他们的先民大多是来自渔民,是上从越南迁移到广西定居。他们居住在广西南部的沿海岛屿上,面临南海的北部湾,背倚十万大山,与越南仅一水之隔。总人口有三万三千一百多人。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以大米为主食。

京族的传统节日有:“哈节”又称“唱哈节”。根据所住的地方不同,举办日期也有所不同。在万尾、巫头两地,唱哈节的日期是农历六月初十。在山心地区,唱哈节的日期是农历八月初十。在红坎村,唱哈节的日期则是农历正月十五。“哈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哈节期间,京族人会进行迎神、祭神活动,“乡饮”也被称为“万人餐”,是京族人民聚在一起共享美食。京族的“哈”在京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当作“吃”字用,二是当作“歌”字用,“听哈”就是听歌。还有送神等仪式,全村男女老少会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依次举行各种仪式。祭神完毕后,族长(也被称为“翁村”的首领)邀请年满十八岁的男女青年入席参与“听哈”。宴席中有哈妹“唱哈”,还有独弦琴弹奏等文娱活动。

“中元节”是京族七月十五所要过的节日,汉族则是七月十四过“中元节”。“中元节”也称为“鬼节”,在这个节日里,京族人民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他们要进行供拜祖先,烧纸衣、纸鞋、纸箱、金银纸元宝给祖先。还宴请汉人和他们的朋友一起饮酒祈福求平安。京人也有“食新米节”,是在农历十月初十举办。他们会煮新米饭供奉“田头公”(京族的田头公是农业神只)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以感谢“田头公”保佑禾苗丰收。

京族的“年节”与汉族春节同时进行。他们的“年节”有许多习俗与汉族相同。不同点在于除夕下午,全村人会到立有祖先牌位的哈亭祭祖。正月初一清晨,人们要拿香烛到井边祭祀,称为“买新水”。从正月初二开始,京族人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正月十五日称为“过小年”,这天要用鸡、猪、鱼三牲再次祭祖。

人们忌讳在正月初一、十五进门借火、借盐,否则被视为别人来把自家的钱财扯去。过了十五,年节活动全部结束。京族的服饰也有特点:妇女通常穿着窄袖紧身短上衣,下身则穿着长而宽大的黑色或褐色裤子;男子则喜欢穿长至膝盖的窄袖袒胸上衣和长裤,腰间束带,很有民族特色。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部地区,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比较集中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吉木萨尔、阿勒泰、昌吉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我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现有总人口为3544人。塔塔尔族的主食有“去买西”(烤面饼)、抓饭、馕、拌面、馅饼等。他们喜欢食用牛、羊肉,吃蔬菜较少。副食有土豆、南瓜、番茄、白菜、洋葱、胡萝卜等。塔塔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商业、手工制造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

塔塔尔族房屋多采用土坯、砖块、木材、石块等材料修建。屋顶为人字形,上盖铁皮,刷成绿、蓝等颜色,也有平顶屋,屋顶上覆盖厚厚的草泥,在顶边安装排水管道。墙壁多用石灰刷成淡蓝色,窗户较大,双层玻璃窗内层为活动式,夏天可以取下,冬天再安上,窗户上还开有小孔以便通风。 室内有套间,摆放着欧式风格的家具,典雅舒适。房间里有书柜书架和主人喜爱的乐器,大都是手风琴。室内地面为水泥或砖铺成,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地上也铺有地毯,很是考究。 总之,无论民族有多大,还是民族有多小,核心在于始终坚持和传承本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才能使自己的民族永远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