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也是这个意思,若说前世攻打南越,只不过是他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但是如今打南越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朕会去信给王翦将军,让他仔细准备南下攻越之战。”
本以为拿下了六国之后,武将再无用武之处,但是依照王上的意思,灭了六国之后,启用他们的机会还有很多。
不过六国已灭,往后打仗的机会,可是一次比一次少,他们得好好攒着了。
既然南边的百越叫王翦将军得了先,那北边的匈奴,不止如此,听说西域、海外还有着广阔的领土,就等着他们去征服。
十月恰好是秦国的新年。
对秦国百姓而言,这天是双喜临门。
为了庆贺,朝廷下令,春节期间,秦国境内全部放开宵禁,百姓们可以通宵欢歌,天下大酺,开怀畅饮美酒,共贺新喜。
秦国律法森严,每至日落,百姓必须待在家中不允许出门晃荡。
宵禁放开的消息传来,秦国境内的百姓都十分欢腾,即使放开宵禁只在新年这一段时间,对百姓们来说也是“如获至宝”。
秦国百姓很少有娱乐的机会,商君对秦国百姓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百姓何时耕作、何时安歇,都有明文记录。
秦律重刑少赏,商君书将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非兵羞战列为国家“六虱”,只有铲除这“六害”,百姓才能保持愚昧,才能为国所用。
百姓动辄得咎,为了不触犯律法,秦国百姓便安安分分的,律法不准许做的事情,半点不会去做。
是以,长久以来,秦国百姓都生活的十分压抑。
也是因此,放开宵禁的消息传来,对秦国百姓来说,简直是天降大饼。
百姓、小商贩们都在谋划着如何在宵禁时间出门摆摊,为家庭创收。
大商家们也在思考着如何举办一些新鲜有趣的活动来吸引百姓消费。
总之,不止是咸阳城,秦国其他郡县也从平日一潭死水的状态,慢慢激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来。
但是,朝堂之上,对于放开宵禁一事也是争吵了好几天才定下来。
以右相王绾为首的保守派坚决遵守商君之言,商君变法后,秦国政治在于减少乃至回避义务。
他们认为统治百姓,放开宵禁会不利于管理,大大增加犯罪机会,给朝廷带来管理负担。
李斯向来以嬴政所思所考为先,这次他也是察觉嬴政支持放开宵禁,据理力争,和冯去疾等人互相对喷。
自从吕不韦身死,左相的位置一直空着缺,本来大家以为备受王上宠幸的李斯必能坐上左相之位。
王上暂时不封他,或许是考虑到李斯年纪轻轻便担任左相之位,会镇不住一众朝臣,历练他几年,等到资历上来了才将左相之位传于他。
但随着左相空缺的时间日久,王上却迟迟没有册封李斯的意思。
嬴政也并没有将左相之位传给其他人,李斯便觉得自己还有机会,那左相之位就好像是吊在毛驴面前的一颗苹果,一直牵引着他不断向前跑。
在右相已立的情况下,李斯即使再受嬴政宠幸,也越不过王绾,所以李斯一向很是看不惯王绾。
为了那高高在上的左相之位,李斯成日思嬴政所想,做嬴政所做。
让嬴政用起来顺手极了。
这一次毫不意外的,他又一次站在了嬴政一边。
初初上朝的张良只能站在队伍的末尾,没有资格介入到前面大佬的“对话”当中。
但他聪明,遇事冷静观察,从不轻易出言。
但他这个初入朝堂的小菜鸟还是对诸公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作风惊奇不已,上朝几天真的让他大开眼界。
不愧是有虎狼之称的秦国人,就连文臣的作风也是如此彪悍。
但是张良却从嬴政的态度中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一种直觉告诉他,嬴政让群臣讨论宵禁一事的目的并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实际上,放开宵禁不过是一件小事,为了庆祝秦统一六国,大赦天下,王上自己便能直接做决定,没有臣子会对此提出异议。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王上却要单独提出来,放在朝堂上同修建灵渠之类的大事相提并论,目的就绝不仅仅如此。
下朝过后,张良将白日群臣之言一一记录下来进行探讨思索,进行总结,通过多方对比,他灵光一闪,似乎想到了什么,赶紧用纸笔记录下来,写成奏折准备递交给王上。
夜深了,嬴政在批阅奏折,等翻到张良的奏折,他微微挑眉,倒是真没有让他失望,朝堂上诸多臣子,即使是李斯,也只是模模糊糊的猜到他的想法,唯有张良,透过表象看透了他真正想要做的事。
放开宵禁只是第一步。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秦国连连征战,是时候休养生息。
秦结束了战国百年战乱,所有人都不愿意再打仗。
秦赢了,成为唯一胜出的那一个。
接下来,就是如何给百姓带来安稳的生活。
乱世用重典,便于治国,战争结束后,商君法对秦国可能并不适用。
嬴政从后世史书中看到后世对秦法的断言:“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这才是导致秦国内政残暴不堪的罪首,而非所谓的“焚书坑儒”、“修建长城”。
秦法越是繁冗,秦国的官员小吏从中牟利的机会就越多,百姓受到的侵害愈重。
第二日下朝后,张良正随波追流正准备出宫的时候,一个眼熟的内侍跑过来,“张大人还请留步。”
张良顶着周围羡慕嫉妒恨的眼光,有些懵懂的看向内侍,以眼神示意,确定是在喊我?
内侍肯定的点点头。
看着陛下身边的内侍毕恭毕敬的带着张良往章台宫的方向走,心里个个酸气冲天,不知道这张良走了什么狗屎运,能得大王如此喜爱。
不,现在已经不能称嬴政为大王,而是改称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