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然在心里下了要认真听讲的决心,但实际上,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开学第一周过去了,宋晚木的学习状态称不上调整成功。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你不断地重复,付出时间精力,不断与自我做斗争;一个人坏习惯的养成,可能只需要一瞬。

就拿学习来说,自从迈入社会每天忙活着挣那三瓜俩枣之后,宋晚木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学习了,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学习抱有纯粹之心等这些好习惯对于现在的宋晚木来说简直是强人所难。可以预见,重新习得这些好习惯必然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首先是注意力的问题,宋晚木是对自己的资质有着充分的ac数的,她可称不上是什么天才,顶多是稍微聪明一点的普通人罢了。上辈子靠着笨鸟先飞、死记硬背,加上母亲的陪读,将全身心都投入学习,才在高考的独木桥中杀出血路,考上了一所211大学。

而那些天才,不仅拥有聪敏的头脑,更是天生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宋晚木根据网上大神们的建议,给自己制定了注意力恢复计划。

首先,我们要找出自己为什么会注意力涣散,我们不由自主开小差的时候脑子里是在想一些什么东西。

要知道初中一节课45分钟,一天八节课,保持每分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学神学霸除外。

宋晚木根据开学到现在的情况,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原因。

首先自己开不开小差和任课老师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

就数学和英语老师来说,两位的教学节奏把控的比较到位,加上新的知识点比较密集,宋晚木在这两位老师的课上注意力相对集中。

而语文老师可能比较年轻,声音轻柔绵软,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字的读音,含义,课文语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实话说,有一些枯燥,听着听着,不知不觉间,注意力就离家出走了。

同样的,还有政治地理历史和生物这几门副科,大多数时候,老师都在照本宣科地读教科书,真的很难不让人魂飞。

其次,宋晚木每天都会预习所有学科之后的内容,保持至少两节课的进度领先,这就导致如果老师不停讲自己已经会的内容,宋晚木的脑子会因为重复接受相同的内容而离家出走。

拿语文举例,今天老师讲《十三岁的际遇》,这是一篇描写作者从照片初见北大,到考上北大,在北大学习、毕业,期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母校的热爱与感恩。

如果是13岁的宋晚木,读这篇文章可能只会感受到北大的美好,对北大的向往,对作者的崇拜。

现在的宋晚木,在预习过几遍课文以后,听着语文老师慢悠悠地分析课文,脑子里想到的是中国教育的地方保护政策、北大与清华的爱恨情仇与段子、北大投毒案、北大女生自杀事件、什么是pUA、煤气灯效应、韩剧他人即地狱、任时完和李栋旭好帅哦…..思维逐渐发散到奇怪的地方。

……

宋晚木也很无奈,也许这就是经历信息爆炸时代的后遗症吧。

针对这种情况,宋晚木在本子上写下几点改进方法。

第一点,发现自己神游天外时,不要过于责备自己,否则会陷于焦虑的恶性循环。

可以把自己前一秒在想的事情记录下来,如果是明星、穿搭这些没营养的话题,立马抛之脑后;如果是煤气灯效应等正经知识,可以在本子上记下来,放学后去深入了解,拓展知识面,化不利为有利。

第二点,强化复习和预习,如果对每节课的知识点都做到了然于胸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了老师的讲课速度,只要在意识到开小差时及时讲思绪拉回来,不漏听自己不会的东西,那就行了。

毕竟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学会知识,如果我们已经学会了知识,那么说到底是不是百分之百听课也不是很重要。

宋晚木按照这两步方法实践了几天,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有所增加,厌学的情绪也消退不少。

特别是为了增加自己对知识点记忆的牢固性,她每天都会利用早上上学前和晚上睡觉前这短短的1个小时分别复习和预习一遍教材,这样做反而让她在短时间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非常高,各科知识点像超持久粉底液一样牢牢的扒在脑子里。

再看看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的课外知识和素材,宋晚木感到一种久违地踏实和满足,这种明确知道自己每天在进步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看来以前13岁的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学习最重要的果然还是这种自发的预习和复习。

上课99%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去学习新内容,对新知识的掌握最高可能是90%,那么70%集中注意力去根据老师的授课内容调整自己对预习过的新知识点的理解,最终掌握可能能达到120%。

啧,以前的自己可真是够懒的,把老师说的提前预习当作耳边风。

没关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要我们适时根据自己的现阶段状态寻找适合自己的路,总有一天,会迎来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