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京城骄阳似火、铄石流金,无情的太阳光如同一根根灼热的钢针,直勾勾地扎进人们的眼睛里,使人根本不敢抬头仰望天空。
闷热的空气犹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将天地间的万物都蒸煮得奄奄一息,就连微风也仿佛变成了蒸笼中的蒸汽,呼呼地吹过人们的脸庞,却没有带来丝毫凉爽的感觉。
故宫的琉璃瓦在太阳的烘烤下闪闪发光,仿佛一片片燃烧的火焰,让人不禁担心它们会不会突然燃烧起来。
而宫墙的红漆则像是被烤焦的皮肤,微微翘起,散发出淡淡的油漆味。宫女们穿着单薄的纱衣,手中不停地摇晃着蒲扇,希望能给自己带来一点清凉。
然而,那微不足道的凉风就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在她们最需要的时候消失不见,反而让她们更加燥热难耐。
皇帝和大臣们端坐在宫殿内,尽管四周摆放着冰块,桌上摆满了冰镇的茶水和水果,但依然无法驱散这令人窒息的闷热。
他们的额头挂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领;他们的衣衫湿漉漉的,紧紧贴在身上,仿佛刚刚从水中捞出一般。
每个人的脸色都因为高温而显得苍白无力,嘴唇干裂,眼神中透露出疲惫和无奈。
整座紫禁城宛如一座巨大的蒸笼,将所有人都困在了其中。炽热的空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人感到无比压抑和烦闷。即使身处阴凉之处,也无法摆脱那无处不在的热气。
人们都在寻找着一丝凉意,希望能够暂时缓解这难忍的炎热。然而,夏日的炎热似乎总是无情的,让人无法逃脱它的魔掌。
咸丰帝奕宁坐在宫殿内,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浸透了他精致的龙袍,使得原本华丽的衣裳现在看起来有些凌乱。
他手中的扇子无力地挥动着,试图驱散那股难忍的热气,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这天气真是越来越热了,朕的身体都快要熬不住了。”咸丰帝喃喃自语,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疲惫和烦躁。
常在徐佳氏(本来是宫女,以后的玫贵妃)静静地坐在他的身旁,她那娇美的面庞上也同样挂着晶莹的汗珠,然而她依然保持着那份端庄娴雅的仪态。
她伸出玉手,轻柔地为咸丰帝擦拭着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柔声细语地劝道:“陛下,您还是移驾圆明园避暑吧。
那里有山有水,清风徐徐,一定会让您感到心旷神怡,烦闷尽消。”
咸丰帝听了常在徐佳氏的话,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踌躇。
他的确对圆明园那清新宜人的空气和如诗如画的美景怀念不已,可心中又担忧自己一旦离开紫禁城,是否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乱子,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宁。
圆明园,这座堪称清朝皇家园林瑰宝的园林,始建于公元 1707 年(康熙四十六年),历经漫长的岁月,前后耗费 150 年之久,由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位杰出的帝王亲自督建并不断拓展。
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
园内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巧妙地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灵秀与北方园林的雄浑壮阔,既展现出大自然山水的神韵,又透射出亭台楼阁的奇巧瑰丽。
园内设有多个楼区,如西洋楼、前湖区、后湖区、山高水长区等,每个楼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和特色。
除了自然风光,圆明园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陶瓷、玉器等,体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在历史上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常在徐佳氏似乎看出了奕宁的顾虑,便继续劝道:“陛下,您在圆明园也可以处理政务,您可以放心地去那里休养。而且,圆明园也为您打理好了。”
咸丰帝听了常在徐佳氏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看着宫女徐佳氏那关切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感激。最终,他决定听从皇后的建议,前往圆明园避暑。
于是,咸丰帝带着皇后慈安以及一众大臣,离开了紫禁城,向着圆明园进发。
当他们到达圆明园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园中的湖面波光粼粼,仿佛一面镜子反射出天空的晚霞。微风轻拂,带来了一丝丝凉意,吹散了他们身上的暑气。
咸丰帝看着眼前的美景,顿时感到身心舒畅了许多。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连呼吸都变得顺畅了。皇后慈安也微笑着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
奕宁站在圆明园的高处,眺望着远方,只见群山如黛,湖水如镜,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画卷之中。
他和常在徐佳氏沿着小路漫步,看到那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每一座都独具特色,或古朴典雅,或富丽堂皇。那些飞檐翘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奕宁不禁陷入了沉思。
走过一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
在圆明园度过的日子里,咸丰帝和常在徐佳氏一起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幸福。
他们一起游湖、赏花、听戏、品茶,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之中。这些美好的时光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也让他们的心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圆明园的美景和宁静的氛围让咸丰帝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他不再为国事烦恼,只专注于眼前的美好时光。而常在徐佳氏也用她的温柔和关怀,让咸丰帝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在圆明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甜蜜的回忆。
他们一起漫步在花园中,欣赏着五彩斑斓的花朵;
他们一起坐在湖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声。
随即奕宁漫步到大水法。大水法位于圆明园后湖的中心位置,是一组精美的喷泉群。
它由多个喷水池和雕塑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达15米的白色大理石假山,山上有一座金色的龙形雕塑,龙口中喷出水流,形成一道壮观的水幕。
此外,大水法还有许多其他的喷水池和雕塑,如“十二生肖”喷泉等,每个动物都栩栩如生,喷水时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电影可参看火烧圆明园。)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奕宁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他一边整理着衣服,一边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
沙俄即将在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 年)七月侵占黑龙江口的庙街,并计划将其更名为尼古拉也夫斯克。
这个消息让奕宁心头一紧,他意识到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领土主权,还关乎到百姓的安危和尊严。
此时的咸丰帝奕宁正端坐在圆明园议政堂内,窗外的月光如水般洒在他沉思的脸庞上,使得他的神情愈发显得凝重。
他深知,黑龙江口乃是清朝的重要门户之一,如果被沙俄侵占,那无疑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他必须迅速做出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以确保国家的领土完整无缺。
在沉默片刻之后,奕宁抬起头,目光坚定而锐利地望向身旁的诸位大臣,语气严肃地问道:“朕欲选派一员智勇双全之将领前往庙街镇守,众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话音刚落,大臣们便开始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人推荐林则徐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认为他英勇善战;还有人则主张任用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僧格林沁。
然而,奕宁却微微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些提议。他心中早已有所属意的人选,但此刻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看法。
他希望听听更多大臣们的意见,以便能够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毕竟,镇守边疆之事责任重大,选错了将领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朕决定派曾国藩前往庙街镇守。”皇帝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大臣们听闻此语后,一片哗然。
有的人面露惊讶之色,有的人则忧心忡忡,纷纷窃窃私语起来。曾国藩不过是一个二品侍郎,一个有才华的书生罢了,他的资历尚浅,是否能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呢?众人对此心生疑虑。
然而,咸丰帝对于自己的决定却是充满信心。
他坚信曾国藩具备足够的才能与勇气去应对这个挑战,同时也相信他的忠诚和智慧能够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下令:“传旨下去,立即召见曾国藩,商讨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他的声音坚定而果断,让人无法质疑。
不多时,曾国藩匆匆赶来,进入了御书房。他身着一袭官服,面色凝重,神情坚毅,透露出一种威武不屈的气质。他向咸丰帝行过礼之后,便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皇帝的问话。
“曾国藩,你可知如今之局势?”咸丰帝面色凝重地看着眼前这位大臣,目光犀利,仿佛能穿透人心。
曾国藩深知皇帝的忧虑,他挺直身子,拱手回答:“陛下,臣知晓。沙俄虎视眈眈,我朝边境危矣。臣愿倾尽全力,保家卫国,扞卫朝廷尊严。”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咸丰帝微微颔首,表示赞许,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爱卿之心,朕已知晓。此乃国之危难之际,朕欲派卿率师出征,可否?”曾国藩心头一震,但很快恢复平静,毅然答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辱使命。”
咸丰帝满意地点头,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甚好!朕相信卿之能力,定能不负众望。然此行艰难险阻重重,卿可有何应对之策?”
曾国藩沉思片刻,缓声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加强军备,训练新兵。此外,需广纳贤才,集思广益,共商破敌之计。”
咸丰帝闻言,不禁感叹:“卿所言极是。朕已命人筹备粮草军需,以应不时之需。但兵力不足,恐难与之抗衡。”
曾国藩眉头微皱,略作思索后建议道:“陛下可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一支精锐之师。同时,亦可招募民间义士,以壮军威。”
咸丰帝点点头,深表赞同。“如此甚好。然军费有限,难以支撑大军开支。卿有何良策?”
曾国藩深知朝廷财政紧张,他沉默片刻,提议道:“陛下,臣以为可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此外,可鼓励商贾捐赠物资,以解燃眉之急。”
咸丰帝面露喜色,对曾国藩的建议表示认可。“卿之智慧,令朕钦佩。此事便交予卿全权处理,务必做到万无一失。”曾国藩领命谢恩,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定不负圣望。
数日后,曾国藩在议政堂之上宣布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质疑他的决策,认为此举过于冒险;也有人支持他的主张,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然而,面对众人的质疑,曾国藩却表现得异常冷静。
他深知此番行动的危险性,但他更清楚,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沙俄必将长驱直入,威胁到国家的安危。因此,他决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
此时在奕宁的支持下,清军的装备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
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来复枪和燧发枪,这些枪械在800码甚至更远的距离上仍能精确射击,对于敌军的大目标和密集阵型造成毁灭性打击。
除此之外,清军还配备了 30 门螺旋线膛炮以及 20 门滑膛迫击炮。这些火炮拥有着惊人的威力,可以从遥远的距离外轻易地击溃敌军的阵线,并迅速摧毁他们的防御工事。
实际上,历史资料表明,清军火器的普及程度已经高达 50%以上。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在清朝时期,中国与欧洲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技术差距。
据了解,鸦片战争前清军所采用的战术和装备大致相当于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的水准。如果从时间顺序来看,相较于明朝,清朝确实有所进步;
然而,如果将其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清朝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一直到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清军的主要武器仍然局限于鸟枪以及由各种生铁和青铜铸成的火炮。
在道光和咸丰年间,清军又开始装备双人抬动的抬炮和抬枪。尽管如此,清朝军队中火器的装备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了 60-70%左右。
清晨,阳光洒在北京城的城门上,映照出一片金黄的光辉。随着城门缓缓打开,一支支新军整齐有序地走出了城门。他们身着崭新的军装,手持精良的武器,步伐坚定有力,士气高昂。奕宁站在城门口,身穿华丽的龙袍,神情庄重而威严。他静静地凝视着这支新军,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期待。
这是奕宁亲自组建的新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准备,终于迎来了出征的时刻。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重任,将成为国家的坚实防线。奕宁深知,这支新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对他们寄予厚望。
奕宁向前迈一步,大声喊道:“将士们,你们即将踏上征程,前往边疆守卫国土。你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你们是国家的骄傲,是人民的英雄。无论前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阵地,绝不退缩!”
奕宁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如同惊雷一般响彻整个广场。将士们齐声回应道:“为了陛下,我们誓死不退!”他们的呼喊声震耳欲聋,表达了对奕宁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奕宁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扫过每一名士兵,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热血和决心。他相信,这支新军必将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扞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曾国藩走到奕宁面前,单膝跪地,郑重地说道:“陛下,请您放心。我将率领这支新军,不辱使命,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我们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奕宁扶起曾国藩,语重心长地说:“曾爱卿,此次出征意义重大。你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威胁,还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
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朕相信你们会取得胜利!”
曾国藩感激涕零,表示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奕宁的信任。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奕宁重重地拍了拍曾国藩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曾爱卿,你的能力和勇气朕都看在眼里,相信你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完成任务。
记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你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奋勇杀敌。”
曾国藩脸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用力地点了点头,向奕宁表示自己明白了皇上的期望和信任。
奕宁接着转向胡以晃和林凤祥,目光如炬,语气严肃地说:“你们二位都是猛将,如今朕把这重任交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同心协力,勇往直前,不要给朕丢脸。”
胡以晃和林凤祥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回答:“臣等遵旨!”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与决心。
奕宁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大手一挥,示意新军可以出发了。
新军士兵们整齐划一地迈开步伐,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向着远方的战场进发。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
奕宁静静地站在城门口,目送着新军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他深知,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将会是一场艰苦的考验,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他坚信,在曾国藩这位卓越将领的领导下,这支军队必将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在这个关键时刻,奕宁默默祈祷着,愿新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扞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耀。同时,他也期待着曾国藩等人能够带回胜利的消息,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随着新军的离去,北京城重新恢复了宁静。
奕宁转身回到圆明园,继续处理着国家的事务。他知道,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必须不断努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咸丰帝密切关注着战事的进展,他时刻关注着曾国藩的动向,为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而曾国藩等人全身心投入到备战工作之中。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兵法战术,与诸位将军商议军情,制定出详细的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