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第165章 大明酝酿中的金融风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5章 大明酝酿中的金融风暴

马六甲接纳了第一批俘虏,足足五千人。

吴宣从俘虏中精选了两千身强体壮者,准备编入卫所当中。

郑和觉得不妥,沉声道:

“这些昆仑奴,对我大明没有任何忠心。”

“随意任用他们,容易遭到反噬。”

吴宣不以为然,解释道:

“这些昆仑奴,老实憨厚,只要给他们些许恩情,一定会为我大明卖命。”

郑和目光如炬,肃然询问道:

“倘若这两千人叛乱,你能保证马六甲港口安然无恙吗?”

吴宣一愣,他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思忖片刻后,他回答道:

“这些昆仑奴来自不同的地方,未必会一条心。”

“只要我操作、安排恰当,他们根本没有机会犯上作乱。”

郑和背负双手,心平气和道:

“我知道你是爱惜这些昆仑奴的战斗力,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明军卫所会留下两千多人,这是你的根基,再从漂泊南洋的明人中,招揽一千多人,进行巩固。”

“至于剩下的名额,再安排这些昆仑奴。一千号昆仑奴,还不够冲锋陷阵吗?”

吴宣觉得有道理,抱拳领命而去。

他刚离开,郑和就对王守敬叹息道:

“吴宣此人,心浮气躁。”

“南轩公又没有足够的威望,安排这两人待在马六甲港,实在令人忧心。”

“千户何义宗有勇有谋,倒是比吴宣更稳重。”

何义宗祖籍扬州,父亲是张士诚部。

苏州城破以后,他们父子流亡占城国,兼晓占城与大明的语言和风土人情。

后来,他成为占城的通事,也就是翻译官,和大明友好往来。

朱元璋很欣赏他,赦免了何义宗的罪行,准许他回乡。

何义宗很努力,成为了锦衣卫的总旗,全权负责驯象事务。

礼部官员招待外邦,常常向锦衣卫“借人”。

何义宗熟知南番事务,后来还出使了爪哇。

没几年,何义宗就升任百户、副千户、千户。

他的一生,也算是精彩绝伦。

郑和很显然更青睐何义宗,王守敬亦然。

但马六甲港要是无懈可击了,廖铭渗透起来就会很麻烦。

用贸易、物资流通,来管控马六甲港,是王守敬的规划。

更何况,何义宗在锦衣卫更有前途,他未必愿意留下。

纪纲此人,不可信。

王守敬和他只是表面友谊,反倒是何义宗容易亲近、拉拢。

有下西洋的友谊在,何义宗也会对王守敬刮目相看。

将他留在马六甲,太屈才了。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纪纲的锦衣卫权势滔天。

王守敬怎么也得留下一点耳目,别到时候被纪纲放倒了都不知道。

驻扎在宁波府的锦衣卫镇抚使庞英,可是纪纲的心腹,不会因为和王守敬的一点交情,得罪纪纲。

最好的办法,就是推举何义宗在锦衣卫内部分权,占据南方,和纪纲分庭抗礼。

再利用郑和在西洋建立的威望,教唆朱棣成立东厂。

在纪纲的嚣张气焰还没有攀升的时候,直接打压下去。

否则官场混乱,不可避难。

吴宣此人,有比较大的性格缺陷,也更好控制。

这些话,王守敬是不可能透露出来的。

布局。

未雨绸缪。

才能趋利避害。

朱棣只知王守敬像是“瑞兽”,殊不知这是“先知先觉”,也是谋略的较量。

王守敬不可能长期逗留马六甲港,如此意图太明显了。

既是留后路,就不能让太多人知道。

一切都是“潜移默化”。

返航之期将近,各大商船,都疯狂地装货。

中原王朝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运输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都是畅销产品。

但番邦很难提供足够的商品。

史称“十船九空,唯一船实之白银也”。

也就是出去十艘船,有九艘是空的,剩下一船装着白银。

随着贸易顺差的长期进行,世界上70%的白银,会运至大明。

银价会随之下跌严重,百姓财富缩水发生危机。

这是切切实实存在的问题。

朱元璋、朱棣时期,限制民间海贸,间接保护了大明的金融体系。

这种现象,和货币乱发,导致全民买房、希望保值的道理是一样的。

明朝豪绅、地主、官僚是储藏白银罢了。

大量白银流入中原,间接导致了西方“白银战争”的爆发。

当然,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元朝通过非贸易手段,带回来的金银财富。

后来,西方满世界找白银、黄金,刺激了大航海时代的爆发。

明初的海禁,不只是限制倭寇这么简单,也是为了解决民间贸易带来的不受朝廷控制的金银。

第二步,则是发行大明宝钞。

贵金属金银等,民间能够通过贸易获得。

大明宝钞只有朝廷发行!

只可惜,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没有取得成功。

宝钞感性发钞,全凭感觉。

朝廷需要多少,就发多少,完全没有和金银挂钩。

王守敬用市舶司的收益作为锚点,轻松巩固了大明宝钞的信誉。

宁波府的土地改造,才能实现“无中生有”。

要搞懂这一套理论,发展、挣钱也就容易很多了。

郑和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为何?

批判他的儒家官僚,大都是以下西洋动摇国本,还有朱元璋的海禁说事。

根本原因在于!

郑和动了南方官僚的蛋糕!

南方富庶,他们供读书人不遗余力。

很多都是一个兄弟在朝廷为官,一个兄弟毁田养桑,疯狂走私贸易。

下西洋的舰队,打破了垄断,断人财路。

怎么可能不遭人嫉恨?

所以王守敬不可能争正使之职。

郑和是朱棣的心腹,朱棣的家臣。

文武百官诋毁他,就是诋毁朱棣。

毕竟郑和赚的钱,一分没有落到他的口袋。

都是给朱棣、朝廷忙活。

大规模的下西洋活动,还是一种低价倾销。

南方官僚、豪绅,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了,只能跟着喝一口汤。

他们不批判郑和才怪。

王守敬不能出这个风头。

返航时,荣耀加于一身,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谨言慎行,保持低调,才能屹立朝堂之上。

关键时刻,还必须能够站出来为皇帝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