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贾环闻言,微微一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以他对范进的了解,深知其为人谦逊、低调,绝非夸夸其谈之辈。
此刻见他如此自信满满,贾环心中不禁暗自思量。
想来这一次会试,范进的文章必定作得极为出色。
唯有这样,他才会如此胸有成竹,自信非凡。
贾环提前祝贺道:“范兄如此自信,自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弟在此先祝贺兄长高中!”
范进闻言,呵呵一笑,脸上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神色。
接着挠了挠头,道:“呵呵...这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最后如何谁也说不准。虽然我觉得此番试题颇为合我的心意,自己作的文章也是生平最佳,但是结果究竟如何,我却也不敢妄言。”
说到此处,范进的神色不禁有些黯然,似乎想起了往昔的挫折。
回想当年第一次参加乡试,同样是自信满满,以为一定能够高中。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外,竟然名落孙山,让他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这一次,虽然也是一样的自信,但同时也有说不出的顾虑。
就怕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两人谈话间,李青锋与陆志明缓步走了出来。
与其说两人一同出来,倒不如说是陆志明搀扶着略带虚弱的李青锋。
只见其步步蹒跚,有种弱柳扶风的感觉。
贾环眼见此景,心中一紧,以为李青锋承受不住九天的考试折磨。
于是连忙快步上前,一把将李青锋稳稳扶住,面带忧色问道:“师兄,你可还安好?”
李青锋面色略显苍白,气息微喘,强撑着笑颜,虚弱中夹带着愤慨道:“我...我没事,只是没有想到这会试这般倒霉,竟让我坐在了臭号旁边,那该死的腐臭气味简直可以让人窒息。”
果然!
贾环看到李青锋脸色苍白的一刻,就猜到会是这种结果。
李青锋长呼了一口气,苍白的脸色也恢复了一些,小声庆幸道:“幸好这一次有迎春姑娘精心准备的香囊,其香气幽然,沁人心脾,能够让我在落笔的时候心神稍稍安定些,否则这一次的会试大比,恐怕是白忙活一场,幸好幸好!等回去之后,我一定要去亲自感谢迎春姑娘...”
贾环闻言,当下翻了个白眼。
心中暗自嘀咕,这香囊是否真的灵验,他不敢妄下断言。
只觉得这家伙提出要见迎春,定然不是心血来潮。
恐怕肚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其心可诛啊!
算了算了,真要做点什么出来,不正是他喜闻乐见的吗?
自己担心那么多做什么?
于是,他收敛心神,关切问道:“两位兄长,考试可还顺利?可有把握?”
陆志明闻言,低了低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忐忑:“我倒是勉强应付得来,只是这中榜之事,却是不敢奢望,一切皆有可能,不可预知。”
李青锋则显得颇为自得,嘴角挂着一抹自信的笑容:“我自觉答得还算通顺,应当无虞。说来,还得多谢迎春姑娘所赠的香囊,若非有香囊相助,你们能否见得到我还另说!”
贾环听他再次提及香囊,心中不禁一阵腻烦,白眼几乎要翻到天上去。
就香囊这件事,还真给他念叨上瘾了?
若非见他面色苍白,一副虚弱之态,贾环是真恨不得一拳挥去,让他清醒清醒。
正当这时,在外等候的贾蓉与贾琏瞧见了他们,连忙快步迎了上来。
两人届时一脸的急切,似乎都想知道贾环的考试结果。
贾蓉迫不及待问道:“三叔,考得如何?可有把握中会元?”
贾环闻言,不由一愣,瞪大了眼睛望向贾蓉。
心中暗自苦笑,心想这也太看得起他了吧?一上来就问能不能中会元?
虽然他也觉得自己是个有点本事的人,但像中解元、会元这样的事,并不是本事足够了就能中。
但凡能够中举的人,哪一个是没有本事的,哪一个不是天赋异禀?
但是中解元、会元需要的是运气。
如果你运气好,作出来的文章正好符合主考官的品味,那么你的文章打分自然会上去。
相反,也是一样。
本事过硬的人,该中还是会中,只是名次高低问题。
贾环对于自己的文章还算是满意,但是他不敢保证自己的文章能够让主考官偏爱。
因此结果如何,还是得等放榜。
贾琏也忙开口询问,只是他问的要比贾蓉保守一些:“环兄弟,这次能中吗?”
贾环依然还是那一句话:“已然尽力,结果如何,唯有放榜之日方知。”
贾琏还想再问,忽然间心中一动。
想起每次贾环言及“尽力”二字,皆是成竹在胸,十拿九稳。
想到这里,他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却也不再追问,转而兴奋地说道:“好好好!咱们且先回府,你们这番考试,连日劳累,定是疲惫不堪。先回去好生歇息,养精蓄锐,待到放榜之时...”
众人早已疲惫至极,因此听到贾琏的话,没有片刻犹豫,径直登上了马车。
可见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休息。
回到梨香院,大家也没有过多交流,只急匆匆地去沐浴。
待沐浴完毕,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一头扎进被窝,呼呼大睡起来。
唯独李青锋与众不同,刚回到梨香院小门,目光就不时地向外瞥。
方向正好是迎春居住的地方。
贾环每次考完试,都是沐浴完直接睡觉,所以也没有注意到李青锋的异常行为。
而此时,贡院里的考官们加班加点,忙碌地翻阅着考生们的文章。
他们虽然辛苦,但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
若能借此良机,为朝廷甄选栋梁之才,非但功在社稷,且自身亦有望飞黄腾达,仕途亨通。
因此,尽管考官的工作繁重且压力巨大,但它却是一门备受追捧、炙手可热的好差事。
能够担任此职,意味着有可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从而步步高升。
会试的同考官共有18人,他们按照“五经”的分类进行分房工作,故而称之为“十八房官”。
每位同考官都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他们需要仔细审阅每一份考卷,从中挑选出真正有才华、有潜力的士子。
在各房的阅卷现场,同考官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
他们的旁边都摆放着一张案桌,上面备有茶水和食物,以便在阅卷过程中随时补充体力。
要是饿了,他们可以直接拿起桌上的食物充饥,无需离开阅卷的岗位。
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对同考官们的体贴和关照,也保证了阅卷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