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14年4月1日这天。

庐州,蔚蓝科技第二超级工厂这边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邱睿率领着航天开发团队,再次来到上次观测发动机试车的那个制高点,遥望着和试车平台隔了两座山头的另一片空地。

其实说是空地也不太准确,因为那片圆形的场地中央,此刻正竖立着枚崭新的蚱蜢火箭。

几台燃料加注车,停在背靠简易发射架的火箭周围。

十多名身穿厚实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为火箭加注低温燃料和氧化剂。

这里是第二超级工厂的可回收火箭发射试验场。

再稍远一些,还有一个纯空地的回收场。

接下来要做的,自然是蚱蜢跳实验了。

先前因为大半个三月份,邱睿几乎都是在上京度过的,严重拖慢了可回收火箭的进度。

不过虽然老板不在家,没办法按照原计划开展实验,但航天研发部门倒也不至于无所事事。

工作调整后,这帮人前阵子一边继续进行发动机在不同模式下的试车实验,逐个排查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边则是正式开展了有关九幽发动机多机联动的研究。

本来这个问题光靠蔚蓝科技自己去钻研,需要投入的资金是小,漫长的研发周期才更令人头疼。

好在现在有了华航天集团的开绿灯,很多技术和资料都进行了共享。

这才让张俊峰那帮人能顺利推进研究进度,并且已经有了点眉目。

其实邱睿也没想过一口气吃个胖子。

第一种正规火箭,他只计划在一级火箭上塞5台发动机,不至于像N1那样把菊花塞得跟个莲蓬一样。

而且5台九幽造成的海平面推力,怎么说也有1250吨了。

绝对够把一根总重量千吨的火箭送出去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能达到28吨。

是不是感觉比例怪悬殊的?

做个对比就知道了。

就拿这年头还没成功的胖五来说。

设计中,胖五的起飞总重量870吨,发动机海平面总推力1060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25吨,海蓝星同步轨道14吨。

其他国家的火箭也都差不多是这么个比例,关键还都不是可回收火箭。

这也是为什么新火箭比胖五推力、发射重量大不少,却没多几吨有效载荷的原因。

想回收就不能像一次性火箭那样,把燃料全消耗干净,必须留下一部分返回用。

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些数据上也能看出来,为了能摆脱该死的重力,到底要费多少力气。

至于给正式火箭绑上助推器,是不是运载能力能再大一点?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但邱睿暂时不想这么做,毕竟就连胖五的助推器,用的也是他看不大上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单个助推器的推力才240吨左右不说,基本不具备可回收性,会导致每次发射的成本飙升。

同理,常见于其他系列的固态火箭推进器,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另外别光看固推劲儿大,可那玩意烧得太快,还不容易控制力度,如何平衡好推力就变成了一个大学问,可能会严重拖延整个火箭项目的进度。

在邱睿的构思中,未来会仿照前世“重型猎鹰”的路子,直接用多根试验成功的可回收火箭捆在一起。

如此一来,作为临时助推器的辅助火箭,就能顺利回收了。

最妙的是,因为都是现成的部件,还不需要为这套全新的火箭系统,而独立做过多的研发。

发射次数一多,成本下降不说,指不定还能低的令人发指。

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先把眼下的蚱蜢火箭试验做好。

为了稍微追一追进度,虽是首次合法试跳,邱睿也打算越过一些不必要的测试环节,稍微搞点没那么合规的测试内容。

不过和邱睿跃跃欲试的心态相比,知道本次实验内情的张俊峰,显然没那么淡定。

‘好家伙,这根改造出来的巨型蚱蜢,虽然也通过了仿真软件的模拟测试,但怎么说也比原来的设计大了一倍不止……’

‘这又加满了燃料和氧化剂,整体重量估计能超过200吨!’

‘老板这是要测试蚱蜢跳吗?怕不是都够发射了吧……’

回到观测平台后方、半掩埋在山体内的指控中心里,邱睿环顾一圈,刚要招呼手下进入发射流程,却是在目光扫到那抹倩影的时候愣了一下。

“咦,什么时候来的?”

快走两步到突然出现在现场的小兔子身前,这货自然而然地拉起那只白白嫩嫩的柔荑。

“刚到,是工厂安保带我过来的。”见到正主,林瑾瑜甜甜一笑。

她今天穿了身春装,上身是白色衬衣外套米色毛坎肩,下身是蓝色牛仔裤配黑色马丁靴。

一头如瀑的青丝随意地从肩上滑落,几缕碎发还搭在胸前,为小姑娘平添了几分温婉与灵动。

妈的,为什么有些人穿什么都好看?

如此简单的一套春装,穿在她身上竟是如此青春洋溢……

某人如是想到。

“对了哥哥,我听小萌说你这几天作息不是很规律,就自作主张给你做了点吃的。”

接过她从单肩背包中取出的餐盒,邱睿心知她肯定不是为了送这口吃的才大老远跑过来的。

想想也是,上个月在上京那么久,回来后没在家休息两天,便又一头扎进了工厂这边,小妮子怕是有些想自己了。

不过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等待会儿实验完成后,自己也打算歇几天,晚上可以一起回市里去。

emm,顺便还可以给这套穿搭开个光啥的……

按耐住心底的骚动,邱睿拽着小手来到自己的指挥台后,让她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低声说道:

“小兔子你先在这边等我一会儿,等忙完手头这点工作,我再带你去转转。”

“嗯,我不急的,哥哥你去忙吧。”

宠溺地摸了摸兔头,邱睿这才转身,就看到整个指控中心的人员,都是一脸吃瓜相,就连那些岁数稍大一些都没能免俗。

轻咳两声,这货强忍住快要变成“w”形的嘴角,“咳咳,那啥,你们老板娘过来探班,今天这又是实验又是大过节的,回头让财务给大家这个月多发点奖金。”

一群人嘴角抽抽两下,心说愚人节也叫节啊?

老板你直说看到老板娘开心不就完了。

但不管咋说,谁还能跟奖金过去不……

“谢谢老板娘!”x n

这帮没良心儿的,光知道谢老板娘是个什么鬼?

拍了两下手,邱睿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住,“行了,别耽误时间了,咱们的蚱蜢还等着蹬腿呢!”

再次按照操作手册核对了两遍,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发射权被移交到了邱睿手中。

看着屏幕上比了个“ok”手势的小粉毛,邱睿点点头,“这次就不倒计时了,大家准备,蚱蜢火箭,芜湖!”

随着红色按钮被压下,竖立在简易发射架上的那根60米高的大号蚱蜢,菊花窜出一股子蓝火,咆哮着开始升空。

“报告,发动机工作状态良好,燃料与氧化剂消耗速率符合预期!”

“报告,目前推力稳定在251吨!”

“报告,飞行姿态稳定!”

“报告,……”

听着从下方阶梯传来的声声实时情况汇报,邱睿盯着前方大屏幕上、由无人机拍摄到的火箭发射画面,满意地“嗯”了一声,“持续跟进!”

很快,蚱蜢火箭便超越了“海蚱蜢”创下的1414米纪录,同时也是本次实验的第一个目标。

“报告,第一目标高度达成,请问是否继续攀升?”

邱睿想都没想,“继续!”

“是,老板!”

火箭在淡蓝色长长尾焰的推动下,一路向上加速。

2千米……

5千米……

张俊峰捏了把冷汗,“老板,已经超过我们报备的极限了,还继续吗?”

邱睿头都没转,“不需要管那么多,我说继续就继续。”

于是乎,直到突破了对流层,进入距离地表10公里以上的平流层内部,加速才慢了下来。

“报告,蚱蜢火箭目前高度10.5千米……”稍微顿了下,这位工作人员也跟着劝道:“老板,不能再提升了,否则燃料就不够着陆用了。”

虽然高度比预想中要低了些,但他们说的也对,还是剩下点富余燃料比较好……

想到这邱睿终于点头,“停下吧,然后按照流程进行返回测试。”

众人闻言终于长舒一口气,这位总算听劝了。

不然再往上一点,火箭还不知道要偏移到哪里去,能不能顺利落回返回场都是个问题……

是的,蚱蜢火箭现在的方位,已经不在发射场正上空了,而是偏移到了发射场以东二十多公里外的高空区域。

之所以会这样,就不得不先解释下火箭发射的流程。

大家在观看火箭发射时,都会发现一种现象,刚发射时火箭是垂直于地表的,越往后就越倾斜,到了最后甚至是平着飞的。

明明直着飞出大气层路程最短,为何还要转弯呢?

是被高空的横风吹歪了吗?

当然不是!

会这么飞是因为,火箭在垂直上升的过程中,由重力造成的速度损失会逐渐凸显出来。

如果不进行转弯,火箭将无法达到所需的宇宙速度。

因此,火箭会在升空十几秒后,进行转弯程序,通过斜着飞来弥补重力造成的速度损失。

最终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在天空中划出一条弧线的飞行轨迹。

这次的实验也是如此。

为了能达到5千米以上的高度,本次的蚱蜢火箭与其说是原地“起跳”,倒不如说是真的在按照正规发射流程斜着飞。

这才造成了与发射场水平方向上,距离渐行渐远的现状。

那它要怎么落回来呢?

只见大屏幕上,蚱蜢火箭停止了喷射。

不过它没有立即垂直下落,而是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沿弹道飞行数秒。

此时火箭与下方地表的倾角低于45度,如果不对姿态进行调整,它别说落回来了,而是会整体呈一道抛物线砸出去。

因此布置在箭体外壳上的冷气推进器开始工作。

一阵喷射过后,它们将火箭整体翻转,并且偏向着陆场方向。

然后发动机重新短暂点火,进行减速与反向加速,将火箭向原本行进方向的后上方推高,并重新按照落点位置规划好返回轨迹。

此时,火箭再次在惯性作用下,中途向着回来的方向上升一小段后,速度损失殆尽,沿着抛物线往回坠落。

从这开始,火箭的回收过程才正式启动。

由于这枚蚱蜢火箭箭体稍微有些庞大,即便消耗了绝大部分燃料和氧化剂,自重还是不小,下落的速度非常快。

这时候箭体头部的四只“苍蝇拍”栅格舵展开,并与冷气推进器以及发动机互相配合,不停地调整姿态,令火箭轴线与弹道平行。

之后就是在栅格舵的气动力作用下,令火箭不断轻微发生位移,校准着陆场方向。

在下落到1000米高度时,发动机再次被持续点燃,并动态控制推力。

发动机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矢量推进的喷口,在陀螺仪、加速度计和飞控程序的指挥下,不停的前后左右偏转。

这个过程,就像用手掌托住一根长管一样,360度全方向乱晃。

就这样,火箭保持竖直的同时,不断减速。

当距离地表50米左右时,四只折叠起落架被展开,并在很快之后,与距离发射场不远的着陆场地表,发生了接触。

至此,蚱蜢火箭的第一次合法却没那么合规的起跳过程,完美收官。

别看说得挺热闹,实际上整个过程在一分多钟内完成,简直比读完全过程都快……

看着指控中心中欢呼雀跃的众人,以及大屏幕上显示着的小于0.5米的实际落点精度,邱睿也是不禁感慨。

就这精度,不装个弹头,都特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