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武大郎:最强帝王系统 > 第137章 夜宿草庐遇奇人(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7章 夜宿草庐遇奇人(2)

月光如练,洒落人间,透过那细格子窗,斑驳地映在静寂的茅草屋内。

这如银的月色,犹如利剑出鞘,划破了长夜的静寂。

窗外,夜莺啼鸣,声声入耳,如天籁之音,为这宁静的夜色增添了几分诗意。

窗外,轻风吹过金黄的麦田,如同仙子的素手,轻轻抚过张村的每一寸土地,拂去了一天的尘埃与疲惫。

这份宁静却难以抚平武百内心的纷乱思绪。

武百此刻端坐在简陋的木案前。

在摇曳的灯光下,望着对面神色淡然的罗隐,心中满是敬意。

罗隐的每一句话都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令人心生敬畏。

“罗先生,西夏的未来将是何般光景?”

武百之语,饱含期盼之意。

罗隐轻置茶盏于案,那精致茶盏上热气袅袅,似诉着历史的沧桑。

罗隐缓缓启齿,声音沉稳有力:“西夏者,如叶处狭缝,时刻面临风吹雨打。”

“西南之地,有那如狼似虎的吐蕃铁骑伺机而动。”

“东南之隅,宋王朝富庶繁华,文化昌盛,如山岳巍峨,屹立不倒。”

“而北方严寒之地,辽国精锐盘踞,如草原雄鹰,目光锐利,常注此土。”

武百闻之,若有所思,眉头紧锁,似在沉思。

久之,他点头感慨道:“如此看来,西夏岂非如被困之野兽,虽有力量,却难以施展?”

“正是如此。”

罗隐接口道。

“西夏虽强,然四面楚歌,唯在强国间寻求平衡,小心维护自身之存在。”

“或许能偏安一隅,享一时安宁,然长远观之,其命运恐难逃大国吞并之结局。”

武百听后默然许久,突然,他急切问道:“那义军又当如何?他们如今风头正盛,屡战屡胜,已占山东大半地区,如一股不可阻挡之洪流。”

罗隐微微一笑,笑容中透露出深不可测之智慧,他摇头道:“义军确实勇猛无比,装备精良,财力雄厚,此乃其优势。”

“然而世间万物盛极必衰,若急于扩张势力范围,势必与宋朝发生正面冲突。”

“宋朝虽在与西夏、辽国的战争中失却部分领土,然其根基深厚如同参天大树,实力不容小觑。”

“那依先生之见,宋朝将会获胜?”武百瞪大了眼睛,语气中充满了惊讶。

“然也。”

罗隐肯定地点头。

罗隐继续道:“义军目前所面对者,主要是宋朝之厢兵与乡兵,这些兵力虽非精锐,然数量众多。”

“而宋朝之主力尚未真正出动,一旦他们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义军,结果可想而知。”

武百不禁皱眉沉思,疑惑地问道:“但义军拥有铁骑与大炮,难道还敌不过宋朝?要知道宋朝连西夏和辽国都未曾完全战胜。”

罗隐哈哈大笑,笑声中透露出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已。”

武百道:“罗先生,愿闻高论。”

罗隐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缓缓开口:“两国交战,胜负之数,非但在于军力之强弱,更在于国力之厚薄。”

“义军与宋朝,恰如西夏与宋朝之对比。”

罗隐顿了一顿继续说道:“世人常说西夏乃小国,此乃大错特错。”

“西夏,实乃大夏国之谓,其疆域之广,东起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长达两万余里,何其辽阔!”

客栈内众人闻言,纷纷侧目,武百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罗隐,只听他继续道:“西夏自唐末便割据定难五州,盛产良马,其党项铁骑,号称‘铁鹞子’,勇猛无比,威震四方。”

“宋军虽众,却常常为其所破。”

说到此处,罗隐话音一转,又道:“然而,西夏虽强,却也有其弱点。”

“其兵力虽众,但相较于宋朝,仍是小巫见大巫。”

“宋朝兵多将广,且国力雄厚,无惧长期消耗。”

“西夏则不同,相比宋来说地域狭小,资源有限,每次征战都需倾尽全力,一旦战败,便可能动摇国本。”

武百闻言,不禁点头称是,“罗先生所言极是。”

“这西夏虽强,但终究难以与宋相抗衡。”

罗隐笑了笑,接着道:“正是如此。”

“以人口论之,西夏人口不过三百万,其中还包括了汉、回鹘、吐蕃等多民族人口,真正的党项人实则仅百余万。”

“因此,其可用人力及资源均甚有限。”

“长远来看,西夏兵力消耗难以与宋朝相抗衡。”

武百问道:“那西夏屡败宋朝进攻,甚至不断侵扰宋朝边境,这又如何解释?”

罗隐摇头道:“这便是西夏的高明之处。”

“他们深知自己国力有限,因此常以小股兵力骚扰宋朝边境,试图引发宋朝的慌乱。”

“然宋朝国力雄厚,兵员物资充沛,即便偶遭败绩,亦能迅速恢复元气。”

“西夏则不同,一旦战败,便可能元气大伤。”

武百闻言,不禁感慨道:“罗先生果然高见!”

罗隐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神色凝重地说道:“宋朝看似羸弱,实则强悍。”

“你说,义军比起北方的辽国如何?”

武百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辽国建国之人为契丹人,他们是游牧民族,以弓马立国,骑兵尤为强悍。”

“据说,他们精良的骑兵有近二十万,若是义军与之交战,恐怕难以匹敌。”

罗隐闻言,微微一笑,摇头道:“你所言非虚,但你也别忘了,宋朝却能与如此强大的辽国长期对峙,不分高下。”

“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宋的实力吗?宋并不弱,只是周边国家太过强悍罢了。”

武百听后默然许久,最后长叹一声:“罗先生所言极是。”

“看来,我对宋朝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啊。”

罗隐与武百的对话愈发深入。

罗隐神色严肃道:“义军之所以没有被宋灭,完全是宋没有时间。”

“若宋朝施以重兵攻打义军,义军充其量只能抵抗半个月。”

罗隐的话语犹如冷水浇头,让武百感到一阵寒意。

武百皱了皱眉头,他并不想轻易认同这个观点,“罗先生,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义军完全可以借助泰山地势,据险而守,一年也是可以撑住的。”

罗隐轻轻地摇了摇头,“宋如果封锁山东全境,然后死死围住泰山,义军所有的贸易活动停止,后勤补给也被切断,怎么守?”

武百心中一震,他明白罗隐所言非虚。

如果宋朝真的采取这样的策略,那么义军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有些庆幸,庆幸宋朝周边有辽和西夏的牵制,使得宋朝无法全力对付义军。

“罗先生,依你之见,宋何时会动真格?”武百沉声问道,神色凝重。

罗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稳住西夏和辽后,我认为宋军一直没有大规模攻打义军,应该是派出使臣访问这两国去了。”

“他们需要先确保后方的稳定,然后才能腾出手来对付义军。”

武百闻言,心中一紧。

罗隐的分析很有道理,义军必须做好应对宋朝攻击的准备,如今义军面临的形势比自己想象中还要严峻。

武百端坐桌旁,神色凝重地注视着对面的罗隐,沉声说道:“罗先生,不瞒你说,我就是义军首领武百。”

罗隐闻言,轻轻一笑,捋着胡须说道:“哦?武大元帅竟有闲心亲赴这乡野小栈,真是难得一见。”

武百愣了愣,他见惯了人们对他身份的惊讶,但罗隐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

这位高人似乎早已洞悉一切,却仍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

武百心中暗赞:此人果非凡人。

武百回过神来,接口道:“此番下乡,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

“俗话说得好,‘高筑墙,广积粮’。”

“没有稳固的后勤保障,何谈争雄天下?”

罗隐哈哈大笑,拍手称赞:“武大元帅所言极是!行军打仗,粮草为重中之重。”

“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武百趁机问道:“罗先生,我义军虽占据山东一隅,但志向远大。”

“不知先生有何高见,能助我义军一统天下?”

罗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一统天下,非一日之功。”

“但义军若想成就大业,联辽灭宋或许是个可行的策略。”

武百闻言,眸中闪过一丝精光,“联辽灭宋?愿闻其详。”

罗隐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辽国自从和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得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们的统治阶层开始沉迷于享乐,内部逐渐腐烂,辽国境内已是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这已经动摇了他们的国家根基。”

“再加上金朝的崛起,对辽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南方,宋朝也是虎视眈眈。他们现在急需一个同盟,但是,义军目前的地盘还太小,恐怕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武百听后,猛地一拍桌子,说道:“那我就先占领山东全境,再向周围扩张!只有我们足够强大,才能引起辽国的注意,与他们结盟。”

罗隐点了点头,赞赏地看着武百,“武大元帅果然有魄力。”

“不过,扩张地盘并非易事,需要精心策划,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