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虽然是京大下面的附中,等于一只脚踏入附高的大门,可还有另外一只脚呢?
现在升学压力重,老师们也累,但有什么办法,谁都想往好学校里面考。
云汀兰就是来走个过场,曦曦的成绩她和宋今寒就没操心过,再者,自家闺女也不存在就业压力的问题。
沈外公一早就盯着,家里的产业等着小姑娘继承呢,没少把曦曦带在身边,让她自己去看去听生意场上的人情世故。
手把手教导曦曦拿捏人性的权谋以及社会生存的变通之道,耳濡目染之下,不敢说小丫头多么厉害,但起点绝对不是这些还在学校里打转的学生,能比的。
宋老头没争,毕竟几代就这一个姑娘,别说宋老太他们不会同意,就是他自己也舍不得让软乎乎的曾孙女去当兵。
至于说宋琅以后也会生孩子?
沈外公和沈外婆已经放弃了,爱结婚结婚,不结拉倒,都快奔四的人了,还光棍一条。就算真结婚生子,也和曦曦差着十几岁,都快差出一辈了。
放着现有的合适继承人不要,去教一个奶娃娃?
他又不是脑子有坑。
所以,就算宋琅有孩子,曦曦继承人的身份也不会变,其他的孩子就老实拿分红吧,左右衣食无忧。
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曦曦年纪小可个子不低,和元宝同桌,坐在最后一排,她旁边坐的自然是宋二伯母。
宋二伯母一见到云汀兰,就拉着她的手说,“元宝那孩子不听话,你尽管打骂。”
元宝那成绩她看了,虽然只是摸底考,可挂的红灯也太多了,尤其是和曦曦的满分放一块比,更气人。
想到自己偷听儿子和儿媳妇说的那些话,宋二伯母气的心肝疼,咋能被一个小女生耍的团团转,一点也没曦曦机灵。
她自己下不了狠心,只能让小九夫妻帮着教,亲叔婶,又都是状元,她没什么不放心。
站在后面的元宝,只觉得未来暗无天日,哭丧着脸。
旁边的同学好奇的偷瞄云汀兰,用手指头戳曦曦胳膊,和她说悄悄话:“这真是你妈呀?”
也太年轻了吧,知道曦曦比他们小,可这阿姨怎么也得三十多,奔四十了吧!
站那儿,和曦曦说是姐妹花,也有人信。
“嗯哼!”曦曦环视一圈。
她知道自家老妈年轻还很漂亮,这两年她们一起逛街,经常被误认成姐妹,但在这些家长里尤其显得的年轻和漂亮。
邻桌的家长也是妈妈,看穿着打扮挺时髦,她主动攀谈,就问保养这些,宋二伯母估计是真的很无聊,自然得接过话茬。
云汀兰随手拿起曦曦的作文本,打开来看。
看到上面力透纸背的红色批语,她想,她知道老师让她家长会结束后,私下谈谈的原因了。
这小作文……
云汀兰抬头扫一眼,在讲台上正讲地慷慨激昂的班主任,还别说,那句“风起,头秃”,描写的特别形象。
班主任奇异的读懂了云汀兰眼神,那一刻他又气又急,要知道,他可是很仰慕这位学姐的。
是的,这位班主任也是京大的学生,比云汀兰低两届,对于状元夫妻,那可是久闻大名。
开学听说他们的女儿要跳级到自己班,他还是蛮激动的,作文课上,他就留了一个半命题作文。
我的_老师。
很荣幸那丫头写的是他,但气人就气在,她抓的角度太刁钻!原文他不想提,但其中有一段外貌描写,让他有些心梗。
什么“他是我见过最负责最操心的老师,以至于年纪轻轻就秃了,他的头发在衣服上,在作业本上,在教案上,在课桌上,在讲台上,就是不在自己的头上”!!!
这段描写好不好?好!
形象生动,将他秃顶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可真是太谢谢她了!
自己只是有轻微的秃顶,被那丫头描写成秃头。
尤其末尾那句:“很像一朵蒲公英,风起!头秃!”
简直让他抓狂。
那一刻的悲愤,云汀兰很好的接受到,扭头去看心虚的闺女,云汀兰想扶额。
她敢肯定,闺女就是故意的,就低声问曦曦:“你不喜欢你们班主任。”
曦曦对着手指,半响,吭吭哧哧:“也不是……人还是挺好,挺负责的,就是有点事妈。”
行了,明白了,这是嫌老师管的太多,烦了。
对于曦曦,她和宋今寒一向是画个框框,给出底线,只要不去触碰,三观也没问题,他们都是听之任之。
就像写作业,只要她会,一些常规的抄写作业什么的,她不乐意做,云汀兰也都不强求。
这是有些不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式。
云汀兰就道:“回头我会和老师说,只要你成绩保持,就不用做那些作业。但下不为例,知道吗?”尊师重道还是要有的,“自己去和老师道歉!”
“哦。”曦曦低头,脚尖蹭着地面,轻声应着。
云汀兰正教育闺女,突然有人声音拔高:“……怎么差这么多?刘奕,你给我过来!别人三百都够,你五百都打不住,钱都花哪儿了?”
被叫的孩子脸涨得通红,很不好意思,犟着脖子,语气邦邦硬:“我哪知道,我又没出学校。”
“是不是又偷偷的溜出去打游戏?”
这个锅,老师可不背:“刘奕妈妈,这个你放心,住校生是绝对不允许出校门的。”
“那怎么回事?”不止一个家长怀疑,这生活费多的不正常,“别不是被欺负,遭到学校霸.领了吧。”
钱是小事,就担心孩子被欺负。
班主任自然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次的班会就有那一方面的原因,但不好当着所有家长的面明说,但见那几位家长脸色都不善,只能含糊其辞:
“似乎是帮助其他同学了,孩子在学校的正常开支一跃三百足够,家长可以控制点孩子的花费。”他只能如此提醒。
最先出声的刘奕妈妈,可不是好不糊弄的:
“咱们班有几个贫困生?我算了一下,我们六家差不多超出近八百的开支,赞助三个孩子不成问题。不然这样吧,咱们捐款?班上五十七个学生,每人几块钱,也足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