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跟太后又连忙召集众臣议事。
只是……望着底下几乎少了一半的大臣,皇帝的脸色黑如锅底。
皇帝怒气冲冲地质问:“这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今日不知怎的,许多官员告假,说是家中有急事,臣等不好阻拦。”
此话一出,皇帝脸色更黑了。
怎的?还能怎的,不就是找借口不上朝吗。
穆铮还没打进来呢,一个个就想着逃命了。
中书令道:“陛下,逆贼连破数座城池,京城危在旦夕,还请陛下太后早做打算。”
太后愁眉不展道:“如今,孤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众卿家以为呢?”
底下大臣都止不住地摇头,看这样子,穆铮攻入京城是早晚的事,他们做臣子的又能怎么办。
太后将目光投向秦骄阳,“秦相。”
秦骄阳敛眉低头,“臣在。”
“你可有良策?”太后问道。
秦骄阳摇头,“臣无能。”
现在知道着急了,晚了!秦骄阳腹诽道。
中书令提议道:“陛下,臣认为,为今之计唯有迁都方可保全我大渊百年基业。”
“迁都?”太后喃喃道。
秦骄阳微微挑眉,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中书令。
这个老家伙,竟是由他提起?是太后的默许还是他早就有此打算。
迁都跟出宫避祸本质是相同的,不过迁都要将所有文武大臣全部带上,另择新城定居,还要举行祭天典礼,昭告天下。
而避难要悄悄的进行,不能被人知晓皇帝的行踪。
两者天差地别,一个是丧家之犬的躲避,一个是龙遇浅水的暂时失意。
倘若皇帝迁都他城,假以时日未尝不可东山再起。
而穆铮到底还是镇北王,他不可能真的盘踞京城,四十万大军光粮饷都不是个小数目,他并非君主,没有资格开四大粮仓,而且他也不敢开。
否则便会尽失民心……
到时候……就算是拖,皇帝也能拖垮他。
皇帝明显有些激动,“顾大人,依你看,应当迁往何处?”
中书令:“江南金陵。”
“好啊!”皇帝当即就拍板同意。
“皇帝,”太后不悦地提醒。
皇帝顿时就蔫了,“但由母后做主。”
太后道:“顾大人,此事稍后再议,今日先退朝吧。”
虽然太后没有同意中书令的提议,但所有人心里都有数,此事多半是定了。
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没有不贪生怕死的,迁都不仅能保住性命,更能维持现在的尊荣富贵,何乐而不为。
他们也要提前准备了,朝臣心照不宣地快速朝着府中走去。
至于那些没来上朝的大臣,自会有透露消息,要走要留……想必他们早有决定。
晚间的时候太后一道懿旨将中书令,左右相,禁军正副统领,六部尚书,御史中丞,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一干重臣进宫议事。
几位大臣直到天色大亮才出宫,同时迁都金陵的圣旨也跟着传出皇宫,昭告天下。
三日后,皇帝太后带着文武众臣以及十万禁卫军,二十万京郊城防兵向着金陵而去。
大渊历代国主定居了几百年的京都最终还是被放弃了……
消息传到幽州城,城防将军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
皇帝都逃了,他们还拼死拼活干嘛。
能活命谁也不想死对吧。
穆铮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幽州城,后面几个城池亦是如此。
所以他们一路南下很是顺利,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来到了京城。
穆铮脱下战袍换上便装,带着青松几人先去城内一探究竟。
此刻的京城哪还有一点昔日的繁华景象,城门大开,不断有出城的马车,偶尔见几个背着包裹的百姓也是行色匆匆。
城内大街小巷全都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两边的屋舍也是大门紧闭,不知是有心躲避还是早已人去楼空……
青松小声地说道:“大王,看来那些官员富绅早就已经离开了。”
皇帝都跑了,有权有势的自然也要跟着离开,留下的都是些普通百姓,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让他们背井离乡去哪啊,倒不如留下来生死有命。
几人在城内转了一圈便回了大营。
崔路显得很激动:“大王,大军何时进城?”
他们从北境一路打到现在,总算到了京城,如今皇帝已经弃城而逃,只要他们占据京师,一旦大王登基,他就是开国功臣,封王拜相指日可待。
崔路在边城就投靠了穆铮,这么多年尽心尽力,为的就是将来有一日能凭着军功搏一个前程。
其他人同样很激动,一双双眼睛亮亮的。
穆铮勾唇一笑,淡定吩咐:“青松,崔路,樊虎,杜舍,陆则。”
“末将在。”被点到名字几人声音洪亮地回应。
“你们各领兵五千,明日随本王进城,其余人驻扎在城下等候。”
“末将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