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而且还不少。”
本来为张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做的监事行动,以及在临行前核查过的燕王府人事变动,这些细节情报逐渐在徐仪华脑中串联成线。
她认为,张氏、郭氏与皇太孙一党一定是达成了某种约定。
不知情的外人,总是在传燕王朱棣迟迟不立世子,是因为他更中意次子,想要废长而立后者。
但其实不然。
朱高炽的‘燕王世子’身份早就被朱棣秘密请封,其皇帝祖父更是等着他十八岁生日当天将圣旨颁布出去。
为了老爷子的兴致,和为父亲的惊喜和考验,这世子一事被瞒得死死的,自家人都不清楚更何况是外人。
如今可不兴侄子继叔叔的妻妾,与虎谋皮的张氏、郭氏争的,无非就是燕王妃、燕王太妃,以及世子妃的位子。
自以为除去高煦,高炽就能在她们的‘帮助’下拿到世子之位。
以此居功为傲不说,再污蔑高炽嫡妻小张氏,让盛怒中的朱棣将她发落了,妾室郭氏就能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家室被提拔为继妻。
毕竟当年皇太子朱标的原配去世时都未另娶妻妾,而是择一有子有功的妾室提拔为继妃,作为侄子、还不是世子的高炽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又怎么好另聘贵女。
郭氏有了身份,她徐仪华人尽皆知的生孩子伤了身子,与这张氏里应外合再做个局。
以身体不适与长媳的由头从她手里分了掌家之权,趁着朱棣远征时拿个帕子把她捂了都能对外说成是病故。
届时,朝堂那边再以带兵不利的莫须有罪名将朱棣发落,搜家时再找出来点所谓的通敌文书……
燕王府就此可以消失在大明王朝中了。
呵呵。
皇太孙那边,只需要用少许利益做鱼饵勾着、吊着,她们就会像池子里的鲤鱼一样发了疯的扑腾,殊不知对方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帮衬’而是要燕王府从内到外的溃烂。
出此计谋的人,简直是兵不血刃的好手,当真可怖!
从头到尾不曾出面,只是假借他人之手许以张氏、郭氏蝇头小利,便足以让她们化身疯狗。
起初,朱棣只是想听听。
毕竟将燕王府的后宅争斗,代入到朝堂争斗之中,他觉得有些夸大其词。
那两个妾室能翻出什么风浪。
可是,在听完妻子说的衍生问题,和做局之人的目的以及利用她们二人浅薄的心思后,朱棣就觉得可太有道理了。
一切太顺理成章,一听就像是朱允炆那小子养的那帮江东鼠辈们能想出来的阴招。
让人恨得牙痒痒,恨不得拿刀去把他们的骨头都给剃了。
“我这就去查,如果是她们通敌里应外合,以她们的本事最多才刚刚准备灭口,来得及。”
朱棣的话,换而言之就是说,
无论有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要往她们身上查,牵扯到了死人,就直接将这两人定罪。
而张知微要的就是这句话。
就像是以此话为令一般的,燕王府那边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布局。
作为一切的主谋,张知微这一次布下的网不可谓不大。
因着这次的任务者和土着都有些脑子、或能力,她的意图不在于直接绞杀而是引蛇出洞。
兜了这么一大圈子,张知微就是为了看龙虎斗顺便坐享渔翁之利的分析战力调整战术。
尤其是郭晴和马清也的本事。
借着朱允炆幕僚大胆的派出刺杀小队的时候,临时做起了局。
将朱高煦的心思算准,动用一点点修仙强者的小手法将帐篷划破,从韦氏手中将她藏匿好的微型炸弹抢走,引爆燕王府、南京城中的棋子……
而后便有了能够炸死朱高煦的古代火器,便有了一口咬死主谋是她的匪寇,便有了魔怔着将‘活着’的韦氏杀死的父母,便有了正好赶到现场瞧到了诡异凶杀现场的马清也。
这还不够。
此时的水,只是浑浊在暗潭。
所以还需要韦氏的‘遗物’,让朱允炆幕僚下场,向外界的有心人坐实他才是操刀鬼的猜测。
只有朱允炆是操刀鬼,作为聪明人、已经在暗中筹谋动用燕王府势力给大张氏挖坑的徐仪华才会发现问题。
问题往往是彼此牵连着的。
自以为可以趁着徐仪华不在,可以将燕王府中的势力重新洗牌,找一些能为自己所用人手日后和她来宅斗的郭氏,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拖下了水。
徐仪华对王府中细枝末节的变化必有所察觉,杯弓蛇影下肯定会无限联想。
如此她们在朱棣心里就挂上了号。
而在南京城察觉到了危机的马清也肯定会趁着此时出手。
趁着她张知微还没到北平的这么一段短暂的空白时段。
马清也不出意外的对她的‘傀儡师’一职业十分的忌惮,自从她在宫中‘暴露’以后,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马清也外散的势力在以一股奇快的速度回流入南京城蛰伏起来。
最为明显的,便是前段时间的官员调动。
也正是借着马清也收拢势力的调动,才让她的两位兄长不声不响且合理的拥有了一份职务。
事儿是马清也自己挑起来的,就算察觉到她们家的目的,也为时已晚、张氏在地方的运营必然已成气候。
借马清也的手,去观测郭晴的手段,她若是命大能躲得过她与马清也的二连袭击,那么等待她的将会是由朱棣宣判的‘郭晴’社会性死亡。
抵抗也好、逃跑也好,她都会失去燕王府这一势力的庇护。
而失去了身份的任务者,只能隐姓埋名的篡国,所有的任务者想要追杀她都不需要再忌惮些什么。
郭晴如此,更弱的张氏张白榆,在这一连串的汹涛骇浪之中,凭借着自己那小舟都驾驭不稳的水平,只有被浪潮吞没这一个不变的结局。
燕王一党会更加坚定造反的决心,势力的笼络也会比历史中的靖难更为熟络一些。
目的没有达成,反倒是落了一身臊的朱允炆,日后行事会愈发的激进,而对激进战争有需求的马清也不会阻止朱允炆的暴戾。
大势所趋之下,藩王要么死、要么投靠燕王,靖难便不止‘清君侧’这样一个单纯的名义。
而是‘建文暴政,大明兴,朱棣王,揭竿而起乃众望所归也。’
如此,才是朱高煦死亡这一事所牵连出来的一张完整的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