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长孙 > 第570章 老朱的长远布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明有兵两百余万。

除开各地的常用兵外,主要的兵员集中在哪里?

没错,便是草原边关。

朱元章从来没有轻视过草原,哪怕是对于北元,一直都有很强的防范意识。

只是限制于草原的情况,而没有办法做到一举深入的歼灭。

现在的边关,总计有兵五十万余。

在朱元章一道谕旨之下,除开留守城池的兵力,其余所有卫所,军镇,全面出动。

共计大军四十万数。

四十万的大军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对于整个北元来说,现有的人口总数,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这里头是包括老人,小孩,妇女在内。

四十万的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如果全部行动起来,完全可以直接横推整个北元。

当然,声势是很浩大,不过其代价也是非常的高昂。

四十万大军所需要的口粮,也是一个同样的天文数字。

至少对于蒙古骑兵来说,不算是太大的威胁,完全可以先行跑路。

自古以来这也是中原王朝拿这些游牧民族没有办法的缘由。

不过四十万大军,铺天盖地的气势,依旧是给了草原这边很大的压力。

茫茫草原之上,在数日之前,便就已经是约定好了一个地方进行会谈。

其中主要的关键,自然便是关于大明燕王的事情。

“我劝你们快点释放我大明燕王殿下,包括其将士一人不可落下。”

“如若不然,我这身后四十万大军将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后果。”

一处偌大的营帐内,中间是一条长桌。

长桌的两边,分别是北元和大明的朝臣们。

谈判一开始,大明这边的一位户部侍郎,便就直接开始先声夺人,气势十足。

彷若不像是来要人的,倒像是来打人的。

北元这边为哈尔台吉带头,不过主要的成员也都是汉人。

当这户部侍郎的话音刚落,北元这边立即有一位汉人大臣站了出来,毫不客气的反驳道:“李元林,可别在这里胡扯的了。”

“大家心里头全都是明白人,说这些废话有什么用,还不如是直接点,干脆点,咱们把事情明明白白的给说清楚了。”

“你要是再这样说,可别怪我翻脸了。”

被称作李元林的户部侍郎,稍稍侧头望去,见到那汉人大臣顿时面色一变,随即是破口大骂:“我道是谁呢,原来是仇文程你这个瓜娃子。”

“怎的,当初在书院混不下去,我还以为你跑哪里去了,原来是去给蒙人当狗了?”

“看你这模样,当狗挺多年了吧,给爷爷叫唤两声听听,看看是熟稔不熟稔。”

“若是叫得爷爷心里头欢了,指不定还给你两赏钱。”

“哈哈哈哈!

!”

随着李元林的大笑,顿时汉人这边全部都跟着大笑了起来。

包括是这次代表大明的齐泰,也跟着抚恤而笑。、

齐泰目前也算是朱英的人了,在前年的时候,齐泰就曾经被朱英派遣到河南调查关于饥荒的事情。

后来高产作物的种植加多,自然各地饥荒也逐渐的减少下来,即便是有什么天灾人祸的,也可以很快的把流民安定。

齐泰当时去河南巡查,是以暗中的身份进行,回来之后朱英也没有急着将其进行一个升职。

毕竟有些东西没必要是这么的着急,职位升太快了,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一直到最近的事情,关于选定这次跟草原谈判带队的负责人时,是朱英定下让齐泰来负责的。

齐泰对于边关很是熟悉,他过来主持的话,不会跟当地边关造成什么矛盾冲突。

这一点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类似于这样的谈判,自然是需要边关将领的配合才行。

比如说这次的造势,对于大明来说,就比较有所影响力。

而便是在大明这边大臣对北元大臣嘲笑的时候,即便是北元大臣心里头极为难受,也没有办法发泄出来。

毕竟,他们在这个时候,属于汉奸的身份。

自小就是从中原王朝长大,本身也是汉人,最后却选择去辅左北元做事。

这在他们自己看来,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他们在大明没有得到重用,自然就是选择去辅左北元,从而得到认可和施展抱负的机会。

这样的人,从来就不少。

只是他们没有想过,大明其实已经给了他们太多的好处了。

这些人最次也是秀才级别,能够有读书的环境,也完全是依赖于中原。

只不过曾经蒙元入住中原,于现在的时代,对于汉奸来说没有这般大的排斥。

但是嘲笑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之中,大部分其实并非是最初效忠的蒙元,除了少数一两人,多数其实还是在北元事情才投奔过去的。

“各位其主,就不要来说这些陈年往事了。”

“咱们现在需要聊的是,关于大明燕王。”

“我看你们这次,很是没有诚意呀,要不要谈判先暂停两天再说。”

“反正燕王在咱们那边,吃得好,睡得好,也不用是过于担忧。”

一名年岁颇大的北元老臣,咳嗽两声之后,慢悠悠的说道。

这般话语,好像是燕王正在遭受什么折磨一般。

不等大明大臣们说话,这老臣继续道;“届时我也跟燕王聊聊,说是大明这边,好像不是很急着让他回去。”

“大概燕王也比较喜欢草原的风光。”

当这老臣说话的时候,周边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即便是哈尔台吉,脸上也露出几分恭敬。

似乎这位效忠于北元的汉人老臣地位颇高。仟仟尛哾

齐泰没有说话,而是紧紧的盯着这张老态龙钟的面容,上面是一圈圈的皱纹。

但论年纪来说,怕是没有八十也有七十好几了。

半晌,齐泰带着几分不可置信的语气问道:“您是...欧安民欧御史?”

欧安民笑呵呵的说道:“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认得老夫。”

这句话说完。

大明这边半数大臣顿时面色有了几分变化。

欧安民是蒙元时期,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三品的官职。

御史台可谓是蒙元时期,最高监察机关。

其主要负责人,便就是御史大夫。

听上去好像并不是很高,实则要知道,于蒙元时期,汉人的官职是有着很大的限制,即便是有再高的才学,再好的政绩,也很难说升得上去。

正一品到正三品这里头,几乎鲜有汉人的身影。

而欧安民,自然是个中翘楚,不然也没有可能说做到御史大夫这个级别。

欧安民的名声,其实算是不错的,在处理很多事情上,对于汉人蒙人相对比较公平。

加上本身就是儒家圈子里的出名人物,所以知名度很高。

只是在蒙元溃败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先前蓝玉和朱棣对于蒙元的俘虏,欧安民也没出现在里面。

没曾想这次谈判,竟然出现了。

齐泰叹息一声,恭敬作揖之后,这才开口说道;“当初大明初立,陛下遍寻天下人才,共同治理大明。”

“吾当时虽年幼,却依然记得那人才之名目上,欧御史极为靠前。”

“然而便是宗族亲友,也无人得知欧御史之踪迹,最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今日看到欧御史精神矍铄,吾深感欣慰。”

“只是心中疑惑,为何当初欧御史不肯入大明共事,是有何等难言之隐吗?”

欧安名的名声,可是比之现在翰林院的刘三吾,还要来得更为厉害。

毕竟当初在蒙元那般情况下,欧安民依旧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为汉人谋取福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从政的能力。

这样的人才对于最初成立的大明来说,是极为渴求的。

尤其是作为御史大夫。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相当之重要。

如果当初欧安民效忠大明,到现在至少也是个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

欧安民闻言,轻轻一笑,看了看大明这边大臣们一眼后,这才平静的说道:“哪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过是前朝旧臣,又何必再忠新朝呢。”

“老夫年岁也大了,心思比较直接,不想做那服侍两朝之人。”

“曾经年少,吃的是元朝的饭,读的是元朝的书,当的也是元朝的官。”

“不管别人是如何看的吧,反正老夫这年岁也大了,半截身子入了土,没必要再去想那么多了。”

这一番话,很清楚的表明了欧安民的想法。

简单点说,就是他的心思,还是在于蒙元。

从其称呼上,便就可以看出一二,只有真正心慕蒙元之人,才会按照曾经的称呼为元朝。

这样的情况,其实就现在而言,并不属于特例。

蒙元自建立起,一共存续了九十七年,也就是常言的胡无百年之国运。

按说蒙元是典型的异族统治,灭亡之后,长期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汉人,应该是

“翻身农奴把歌唱”“载歌载舞谢朱明”。

但实际情况却少许有些出入。

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是个纯正血统百分百的汉人,可是在国破家亡之后,怀着“报国每惭孙武策,匡时空草贾生书”的悲愤之情四处逃亡,最后甚至宁肯自杀也不事二主,投效大明。

留下了“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的诗篇。

这和现在的欧安民有些相似,毕竟出生在元朝,吃老元家的饭长大,有着感恩念德的心也算是正常。

可是元代诗人戴良,却是个的彻头彻尾贫下中农,即便是有这读书的能力,然家里头可算不得富裕。

蒙元灭亡后,也对大元朝念念不忘:“风尘澒洞遗黎老,草木凋伤故国秋。”

后来朱元章找他出山做官,这哥们不从,居然死在狱中。

类似的诗人还有王逢。

对于朱元章,一直称呼为南朝天子,其下意识就是窃取了元朝之人。

洪武七年的时候,买的里八剌,也就是元顺帝嫡孙,被朱元章册封‘崇礼候’,而后被遣返蒙古,也就是北元时。

王逢还特意作诗:“火流南斗紫垣虚,芳草王孙思怆如。”

买的里八剌是洪武二年,李文忠攻陷应昌时抓到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李文忠才得以册封公爵。

这才有了今日的曹国公李景隆。

而这曾经的买的里八剌,便就是现在的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也称作额勒伯克可汗。

蒙古人的名字,向来是比较多,这是各类翻译的缘故。

杀人如麻,剥皮充草的老朱,当然不是这么好心。

洪武二年的额勒伯克只有七岁,朱元章封了侯爵,赐给宅第,还安排儒家名士教其学问。

到洪武七年遣返的时候,其已经在大明生活了五年。

从七岁到十二岁这个年纪,正是建立三观的年纪,而额勒伯克一直都在大明生活,显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加上五年的循循教导,也体现出了朱元章的想法。

额勒伯克走的时候,不仅是安排了厚礼,还特意选择了两个蒙元宦官,咸礼、袁不花枯木儿护送。

走的时候,朱元章对其说道:“尔本元君子孙,国亡就俘。曩即欲遣尔归,以尔年幼,道里辽远,恐不能达。今既长成,咱不忍令尔久客于此,故特遣归,见尔父母亲戚,遂骨肉之爱。”

又对两个宦官交代:“此是故元之嗣也,不幸至此,长途跋涉,尔善视之。”

不同于绝人后代的司马懿,朱元章这也是显示出自己作为大一统君王,庶不绝元之祀的宽宏大度。

也同时能够让其回到北元之后,能够有所影响。

他日因,今日果。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被俘虏之后,还是同样的享受到了王爷的待遇,甚至是高得有些过分的缘由所在。

否则曾经就藩北平王府,长期跟北元打仗,杀了不知道多少蒙古人的燕王朱棣,哪里会有现在这么好的处境。

说到底,还是做老子的朱元章曾经布下的局。

这个事情,其实朱英也是知道的。

在对付北元,最早实行禁运条例的时候,朱元章当然会将这里头的关系告诉。

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朱英就非常的清楚,假若朱棣被俘虏的话,身家性命会得到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