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80后视角的回忆录 > 第134章 乘凉记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80后记忆中的夏天,是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风扇都用得很少,暑假只有游泳、钓鱼和摸鱼主要活动,小伙伴们一般是拖到最后一天才完成的暑假作业,但是依然过得快乐,也许这就是属于80后的美好回忆吧。

让我们一同回溯时光,回到那个没有空调的七八十年代夏天,那些我们曾经历过的生活,不知道还有多少大朋友还有记忆?现在随米云一起回味那些美好纯洁的年代,重温那些留给我们深刻记忆的夏天岁月。

在那个没有空调和普及风扇的时代,我们只能用一把蒲扇和一个小凳子坐在门口,找一个大树下面乘凉。尽管夏日的炎热难以抵挡,但只要摇动蒲扇,就仿佛能吹走所有的热气,带来一丝丝的凉意,夏天暑假一般也是农忙时节,双重酷暑压力,人们又要劳作又要防暑,绿豆粥是那个年代的常用午餐。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天天吹风扇、空调,可是依然还是在抱怨天气热。事实也如此,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天气确实要热很多了,在三伏天38c以上的天气是十分常见的。

那在过去农村也没有风扇、空调,30多年前的夏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两句话确实不假,也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估计不下千年历史,在农村有很多的大树,而在村里的一些古老大树下,因为长得高,枝繁叶茂的原因,树底下就像是有空调一样。即便是在酷热的中午,依然还是很凉快的。

在当时,很多人就连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会端着碗到村口的大树下一起乘凉。一边吃饭,还可以拉家常。记得我们村的老槐树下面有一排大石头,因为经常有人坐,上面都被磨得非常光滑了。

当时的冰棍是真的便宜,一般只要一毛钱一根,就连有绿豆的也是贵几分钱。当时不像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冰箱,而且村里也没有商店。想吃冰棍有钱未必买得到,只能是等到有人来卖了才行,家长们也会鼓励小朋友们勤工俭学去买冰棍,只要会骑自行车就能在全村叫卖冰棍雪糕,那时候都有外村的人过来我们村里卖冰棍雪糕,也是米云印象深刻的一段回忆。都是最便宜的那种老冰棍。现在的冰淇淋一般都是四五块钱一个,但是却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乘凉的竹床这个在南方当时很多家庭都有,它就是纯用竹子制作的床,睡在上面会嘎吱地响,并且还很容易夹头发和肉肉,但不影响它的地位,虽然只有一米左右宽,但也是小伙伴们主要的乘凉场所。

睡在竹床上面非常的凉爽,到了中午睡午觉,或者是晚上乘凉了,就是直接把竹床抬到室外空旷的地方,然后一家人睡在外面。也是有了它,晚上才能睡得踏实。只不过竹床后来慢慢淡出视野,现在在农村也不多见了,在米云小时候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乘凉用具。

在炎热的夏天,怎么能少得了西瓜呢?大家都知道西瓜只有冰镇了才好吃,可是当时没有冰箱,但是农村里的水井还是有不少。把西瓜用水桶吊着放到水井打来的水桶里面泡会,几个小时后提上来,凉飕飕的,吃起来透心凉,那时候村里人种西瓜的少,都是外村人用板车和拖拉机拖过来卖的,只需要准备稻谷兑换即可。

现在农村和城市也基本禁止私自下塘下河洗澡了,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可是在过去,小孩子们一个个却非常的调皮,到了夏季正好是暑假,他们整天不着家,到处在外面疯玩,有很多就常去河里、水塘洗澡。

不过当时的孩子学习能力非常强,个个都是“游泳健将”,还会在水中摸鱼、抓虾,非常的快乐,现在可不提倡了,要远离,看到了也要阻止。当时溺水身亡的孩子也有不少,有迷信的说水鬼,我国的鬼神文化传统也不好说对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量不让小孩单独出去玩水,不能离开大人视线。

回忆到这里,冒险说几句题外话,不做解读,看客们自己揣摩米云想表达什么?说实话米云在农村的几十年,身边没有溺水身亡的小伙伴,倒是近十年来,河里主动寻死的大人和小孩不知道有多少,话题敏感,本来不想多说,就是在米云的家乡今年的前五个月主动投河的都有不下五例,米云亲自看见河里雷达搜救的就有两例,轰动全网的还是一个投河学生,米云恰好就在那个河里钓鱼两天,全身晒垮了皮,米云是空军回来,河边钓鱼的基本上都是县城城乡70岁左右退休的机关老师,有闲聊,河里每年跳河的太多,一天跳河几个的都有,河边钓鱼佬都是见证者,米云只去了两天,就亲眼目睹一例,非常的无奈和叹息,不被报道的一例,开餐馆的夫妇之一,下午跳河,第二天皮划艇雷达搜救半天,失踪的男主就是米云老家二十里范围的,钓鱼周边的几个退休教师刚好都是那里人,不说这个沉重话题了,回忆点开心的事。

到了暑假的时候,也经常会有人来村里放电影。因为以前农村还没有通电,娱乐节目非常少。而一遇到放电影了,那整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出动,隔壁几个村子里的人也会闻讯而来。如果听到哪里放电影了,再远的路也要赶过去。那是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天不黑,大家就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抢位置,手摇露天磁带幕布电影就在学校前面,大家只能坐在河堤斜坡上看电影,会有各种卖小吃的过来,大黄花梨和西瓜都有,趁着天黑,胆大的小伙伴还能偷点吃的,米云见证过,没有参与偷盗,但会有小伙伴给米云分享。因为村里看电影都不花钱,夏天是最热闹的,当时放电影的人员都是有编制的,就和村支书一样,我外公干了三十年村支书,米云右边的邻居村支书干了二十年,这两人干了半个世纪有编制的村支书,后面的村支书基本就没有编制了。

小孩子抓萤火虫,这在当时基本每个人都有干过。一到了晚上,不仅到处都是青蛙的叫声,而且田野里还能见到闪闪发光的萤火虫。

而孩子们就喜欢用玻璃瓶,或者是塑料袋把萤火虫抓起来,米云还喜欢用自制的纸灯笼抓萤火虫,有些还把它放在蚊帐里面,照得非常的亮堂,然后一起伴随着入睡。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了,偏远农村地区可能还能看到。抓萤火虫和抓蜜蜂都是那个年代夏天经常要干的事,白天抓蜜蜂,晚上抓萤火虫,因为农村过去有很多土墙屋,方圆三五里范围都能寻到一家土墙屋,蜜蜂都会在土墙洞里转来转去,你只需要把瓶口对着蜜蜂洞等蜜蜂退出来即可,那时候纯粹就是为了好玩,蜜蜂对小伙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后来条件稍微好一些了,村里也通电了,电视机、电风扇也就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了。而在当时多数的家庭都是安装吊在房梁上的吊式风扇。米云记忆中家里的电视是熊猫牌子黑白电视,用了几十年,后来当废品卖了,还有一台红色半残几十年的落地扇。

三十年前,夏天晚上睡外面席上,只能用扇子,屋里热,外面很凉快,外面蚊子还多,屋外睡竹床,点稻草把子驱蚊。到天凉有潮气了,早晨五点钟左右回房间里睡,到了黄昏时段就把一张张的竹床抬到街旁路角用冷水降温,满身的痱子粉,打个竹扇,遥远的记忆了。那个时候家家都睡外面,门开着,也没有小偷偷,现在你敢开大门每天晚上睡觉吗?

也可能是当时的人心态不一样,很多人都回忆说那个时候的夏天虽然啥都没有,但是却真不如今天的天气热。

小时候是这样的晚上搬个凉席床就在马路上乘凉;那时没有空调,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热了就在外面的马路上睡。那时车很少,点两个蚊香一前一后地就行了。看书的看书、聊天的聊天、就这样困了就睡觉了!

小时候我们就睡在外面空旷的地方,搭床挂帐子。家家户户都这样很凉快过去农村天热吃井水西瓜,打蒲扇,去河里洗澡,晚上睡露天院子里,有条件的睡楼房平台上。夏天睡大门口,睡房顶,都睡过。

那个时代虽然大家都穷,但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都很坦诚相待,傍晚的时候基本都是每家每户在门外场地 上把大门搭好当餐桌,一眼望去全村人都在门口吃晚饭,而且邻里之间都是有说有笑的。

那时候有个最大的一个特点,夏天晚上大部分跑路上睡觉,那年代车不多,也很少跑夜车的,大街上架个竹床,打着蒲扇,年复一年的这么度过夏天。

那时在乡下,房子当西晒。那时没电,仅凭手扇扇子,在树阴下,不断浇井水洗澡好一点。打点水放桶里睡前泡一泡,家里水泥地摊上凉席,开吊扇。井水泡西瓜,晚上吃。那个年代在家里是很难安睡的,床上都是高温,翻来覆去睡不着,只能去外面乘凉,没有空调的时代就是那样。

晚上大家伙都搬个竹床在门口乘凉,竹床上放着收音机,手里拿个蒲扇,睡着看满天繁星,收音机里播着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村里的小孩很多,大家你家坐一下,我家坐一下。到了晚上10点多钟,大家才回屋里睡了,不怕冷的人,就盖个被单在外面睡一宿。那种其乐融融的景象现在只能回忆了。

在七八十年代夏天没空调,电扇,各种树全有,特别清晨各种鸟儿叫得好听,布谷鸟,黄璐的清脆鸣叫声。

米云推测在1993年左右年我们家也买了第一台落地扇雪花电扇,雪花电扇质量很好,后来搬迁过来后都还用了一段时间,由于在第一个村子就被打坏了,脖子被打断了,还坚持用了十几年,只能说那个年代的电器用品质量很好,经得起折腾,风力大,质量好,机座也重,从来不会倒,全铁质的,用几十年了,油漆都没有掉一块,如果不是人力破坏,估计用个三五十年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只记得是红色的电风扇机身,至于人力破坏的故事就不说了,是个悲伤的故事,不愿意提及,农村也是个多是非的地方,有时也会有误会,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那么无奈。

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回忆的物品,也许现在用不着了,但在过去的几十年,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很多老物件都给80年代出生前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我们一起回味那个纯真而美好的时代吧。

小时候写作业,搬个板凳出门写,搭个桌子就可以完成任务,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前,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晚餐后,人们纷纷搬出凳子谈论家常。现在,人们却习惯了关上门,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

回想起小时候的经历,虽然贫穷,但是人们的生活简单,人心没有那么多复杂,那是值得怀念的时光。

乘凉这一词汇,现在人们已经很少使用,夏日的晚间,即便有露天人群流动,都是说“纳凉”晚会什么的,或者是大妈广场舞,或者是养生保健者那种急匆匆的跑步,绝大部分的现代人还是待在自家空调间,看电视、上网玩手机。我们这般年龄的人,却再也找不到那年头露天乘凉,人们面对面亲切交往、谈笑风生、自由自在的感觉了。

以前的人久经严寒酷暑,比较抗折磨,如今的人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肯定是受不了了。那时到处是土路,不象现在不是水泥路就是柏油路自然温度高,土路一到太阳下山温度降下了,现在的地面估计让温度降下来也快天亮了吧!

日沉月出,夜幕降临,鸡鸭鹅排成纵队回到各自家中。在田间劳动的大人们,有的扛着农具,有的牵着水牛或山羊,有的背着草篮,也陆续回到家中。

男人们到家后,马上跳进了门前的河中,或者去学校前面的几口天然水塘冲凉,一边游泳一边洗澡,进屋后,穿上木屐凉鞋和短裤,赤着膊,上身全裸也是常见的事,女人们戴着肚兜,盘着头发,儿童们束上饭兜兜,光着屁股,身上扑满了白白香香的痱子粉,一家男女老少来到场上团聚在一起吃睌餐。

晚饭都是中午有意识多烧剩下的,粥是下午烧后凉着的。菜多为蔬菜,如韭菜、虹豆、扁豆、蕃茄、茄子、毛豆、土豆、鸡毛菜、冬瓜、丝瓜、黄瓜等。这些有机蔬菜都是自己种的,纯绿色,无污染,现摘现炒,新鲜清香可口。那时候做完早饭,都会煮上一大锅粥,中午和晚上都能喝,有的还喜欢喝锅巴粥。

还有家家门前场地上一隅高架酱缸中的酱瓜,作为每天的吃粥菜。那时候的西瓜皮都可以成为美味的酱菜,少有鱼肉类晕莱,偶尔吃的黄蟮、蟹、河虾、鱼、蛤、蛙肉、螺蛳等,也是自已到稻田或河沟渠里抓的、捉的或捡的,鸡蛋是自家鸡生的,也不能常吃,一般过生日和过年才能享用鸡蛋。较富裕的人家,每月也只买一、二次猪肉。

晚餐后,全村人多在自家门前场地上乘风凉,悠闲地摇着蒲扇,聊家常,嘎山河,或集体在某一家的门前观看电视剧,印象深刻的就是观看莲花争霸,晚间男女老少坐在一起乘凉看电视,特别是东家长西家短成了聊天中的永远话题,一天的劳累得到了充分缓解,如释重负,悠然自得。

米云喜欢躺在藤椅或竹床上,仰面朝天,观看星空。由于没有高层建筑物的遮挡,蓝天一望无垠,繁星尽收眼底;也没有电灯光折射的影响,星星显得分外明亮。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纺织娘的轧织轧织、蝉的知知知、蝈蝈的括括括、蟋蟀的蛐蛐蛐和青蛙的呱呱呱等昆虫的鸣叫声。这些鸣声交织在一起,似在演奏着一场特别的交响乐章。

那场景确实值得怀念,可惜渐行渐远了。夏日的风吹过来相当凉爽。但是却没有以往那么热闹了,人们多的是外出了或搬离了农村,剩下的就是各自关门在屋里看电视吹风扇或空调了,往事不堪回首,浮现在回忆里,却永远也回不去了。现在年轻一代很难理解属于我们的那个年代,一代代人的生活模式各不相同。

有些人喜欢怀旧,收藏各种的老电影、老照片、老式收音机等等,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些老物件多值钱,而是因为那些时光确实美好而令人难忘。

现在想想,童年的我们多么容易满足,我们吃着一毛钱一支的冰棒,一块钱十根的粘牙糖,如果哪个小朋友有五块十块,那就是传说中的大钞了,简直就可以当孩子王收小弟了。

现在,大家眼睛里的看不到过去的童真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堪和无奈,小时候享受过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是一辈子的财富,米云庆幸自己能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也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因为长大后的人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挫折,有一个完美无瑕纯洁的童年时光对一生的影响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