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又到腊月了,记忆中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起来,着手准备年货,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一般都会提前两个月准备年货。

我们那儿的习俗少不了家家户户杀猪,熏腌制腊肉,街坊邻里凑在一起打糍粑。打糍粑和切糖酥都是南方过年的一大习俗,90年代以前非常盛行,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两道食品待客,米云家也不例外,其他省份不了解,湖南和湖北两省肯定是会做的,米云亲身经历,经常吃到这两个省的糍粑和酥糖,糍粑和锅盔是湖北领先,糖酥偏向于湖南这边的口味,湖北的吃食比湖南出名点,湖南的烟比湖北出名,代表性的就是芙蓉王和硬软白沙烟。

糍粑,在南方地区也被称作年糕,是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的一种特色美食,打糍粑也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有着浓厚的乡村人情风味。

每当开始打糍粑,就预示着快要过年了,打糍粑也是农村家家户户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老少都高高兴兴参与,亲戚邻居们也都会互相帮忙。

糍粑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要经过几道工序,才能变成象征团团圆圆的糍粑。制作前,首先选取上等的白糯米,用井水淘洗净,然后用山泉水浸泡一晚,当糯米被水浸透一晚后,会变得又白,又胖。然后把泡好的糯米舀出,放在竹筲箕里,把水沥干待用。浸泡过的糯米会散发出淡淡的糯米味,浓郁的春节气息。

第二天准备蒸煮糯米时,先把一个木蒸桶放在一个盛有水的大铁锅上,然后把沥干待用的糯米倒进木蒸桶里,接着开始蒸煮了。控制蒸煮糯米的火候非常重要,如果火太大,糯米容易蒸成“干米饭”。如果火太小,糯米就容易变成“半熟米饭”,也就不粘了,所以把握好蒸煮的火候是制作糍粑的最关键步骤。

蒸煮时,一般先用大柴火蒸煮约40分钟,然后改用慢火小蒸10分钟左右,这样蒸煮出的糯米才会软硬适中,香甜可口。当“蒸汽”从蒸锅的四面溢出时,糯米的香甜味弥漫整个厨房,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过年的幸福味道。

接下来就是打糍粑了,打糍粑是一种春节活动,它融合了淡淡的米香,浓郁的人文情怀,古老的习俗“仪式感”。

当然打糍粑也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由男子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特制的石槽和水缸,再由身强力壮的男子,抡着特制的木锤不断旋转,揉打。打糍粑也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被捶打得均匀,出来的糍粑才能磁实,有韧性。

虽然手打糍粑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但是制作出来的糍粑,非常的柔软细腻,美味香甜,而且刚出锅的糯米和糍粑也是最好吃的食物。糍粑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直接用火烤着吃,可以汤煮,可以油炸,也可以与腊肉一起炒食……一时半会吃不完的糍粑,还可以用清水浸泡储存,慢慢食用。

糍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随着居住环境的大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糍粑迎新春的习俗也成了老一辈人心中,难以抹去的儿时记忆、家乡味道,年味传承,不论哪种感受,都饱含了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今广大的南方农村可能还保留着打糍粑迎接新年的习俗,只是不多了,机械化的时代淘汰了很多落后的手工产业。

百度百科介绍打糍粑习俗遍及南方十多个省市,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二年的江西祖籍。

除夕夜“祭以块粑支烛”的记载,可见传说不假,历史着实很悠远的。

手工锤打糍粑在近十年来,家乡已不多见,但是小时的我们却常见打糍粑的场景,那可是每年家家户户很重大的一件事情。市场上现在还是有大量的糍粑卖,粘米和糯米做的机器打的糍粑,口味和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已经不好说了,可能吃的心态不同了。

米云的家乡打糍粑通常都用的是糯米。在年尾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办年货。

准备打糍粑的人家通常要在天还没亮的时间就起来准备了。

女人们首先就开始将攒了半年的糯米淘洗干净,然后上到甑里,架在盛有水的大锅里开始大火蒸,这个时间可能要几个小时。而男主人则开始去准备邀请打糍粑的人,一般都是关系亲近的人。

在邀请到必需的人后,就一起去抬村里公用的地臼。地臼就是一个大石头中间挖了个坑,看样子是很费功夫做成的,一个村里也就一两个的样子。

在抬回地臼后,大家就在家里空地上也挖个坑将地臼放进去,周围踩结实,于是准备工作就完成了。打糍粑需要用力打的人,还需要一位能将打好的糍粑做成圆形的人,通常都是位有经验的老者。

不一定都会用地臼,用水陶瓷缸打糍粑也行,我家用的就是水瓷缸,记得我家河对岸仅剩的唯一一户有编制的守村人就过河来我家帮我家打过糍粑,比较有力气的年轻人,三十年前是40岁左右,现在估计也退休了。

在糯米蒸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是最高兴的。大家都围在甑旁边候着,为的是开甑后能吃到一碗香极了的糯米红糖饭。糯米熟了,男主人会装上一大脸盆的糯米,倒在地臼里或者水缸里,其他人就开始用木杠用力踹和捶打,直到糯米不再是一粒一粒的,而是粘成一整块。

此时有人便喊了声:“搞起来,起!,于是众人一起用力将打好的糍粑撬起,快步走到圆粑师傅那。圆粑师傅赶紧用毛巾将糍粑撸下来,放置在预先撒好石膏粉的桌上,快速地揉搓成圆形,不然手会被烫伤的。我以前一直怀疑为何要用石膏粉,后来在书上才了解到石膏粉是去热清火的,用于此估计是降温之用。

糍粑也就基本做成了,晾摊上几日便可以切开食用了。而守候在地臼旁边的我们赶紧趁糍粑离臼的那会儿冲上去,用浸过凉水的小手在臼底一抓,剩余的糍粑便抓了起来可以吃了。刚出炉的糍粑虽然有些烫,但还是感觉很香,一般食物的残渣都会有余香。

糍粑在现在,仍然经常可以吃到,但是现在更多的是用机械制作的糍粑,少了些手工制作的味道。现在的物质条件当然比以前好得多,可是当年那种打糍粑的场景却难得一见,像小时候那样抢着吃糍粑的的机会估计也不会再有的

来自百科介绍:打糍粑是中国春节庆祝的一个民间风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上海,浙江,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西藏,广东,海南等省、市和自治区都有,又以江西吉安井冈山、福建南平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

糍粑是以糯米,土豆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每年腊月,湖南和湖北的旅游地区都会有一项重要的年俗活动,打糍粑。其他南方民族旅游景点也会有常年手工捶打糍粑的景点。

打糍粑时邀邻居们一起,才热热闹闹,那浓浓的人情味和年俗混在一起,特别让人回味。小时候我们只是看长辈们打糍粑,精精有味的看着,也可以象征性的亲手抡起木槌为家人打一块糍粑。

打糍粑的基本流程如下3个,各地大同小异:

一、蒸糯米

先将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后浸泡24小时沥干备用,浸泡后糯米加入沸水煮至七成熟,再舀出放在竹筲箕里把水沥干,放入甑子里蒸半个小时左右,糯米饭就蒸好了。两个土家汉子,一人一根木槌。糍粑要趁热了打,配合好的默契,把握好的节奏,每一次的用力,都不能乱打一通。

▲蒸糯米时,最好选用大锅、大灶和木甑,用猛火将糯米蒸熟,这样蒸出来的糯米更香更糯。

二、打糍粑

将蒸熟的糯米饭盛出来,倒入特制的石槽,一人抡着特制的木锤搓打糍粑,另一人置一盆冷水在旁边,把双手沾上冷水后,趁木锤提起来的时机翻揉糍粑。

糍粑要趁热了打,配合好的默契,把握好的节奏,每一次的用力,都不能乱打一通。面团不停的轮番捶打,保证均匀受力。

这带有温度的捶打,不是机器可以代替能做出来的。里面讲究的每一分火候、力度的拿捏,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

▲打糍粑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三、捏糍粑

将打好的糯米团放到铺好的簸箕里,一捏一拧一搓,就做成了圆溜溜的糍粑,这样就可以食用了。湖北和湖南在90年代以前喜欢制成方块形状的糍粑,像一块门砖,那时候可能主要为了省时间,捏成小小的形状太费时间。

糍粑有大中小之分,大的直径有30厘米左右,小的五六厘米不等。

糍粑的吃法

糍粑的吃法很多,烙着吃、糍粑炒肉、煮甜酒水、烤着吃...口味各异,食用方便。

糍粑的保存方法

糍粑冷却后切成各种方块或圆形小块,然后泡在水缸或水桶里,吃的时候捞出来就可以了。小时候的记忆里,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块热乎乎的糍粑,那简直就是山珍海味都不换。

现如今,糍粑也好买,市场和超市里随处可见,真空包装的都有,机器代做的糍粑,却没有了童年里糍粑的香味,苍白而没有灵魂。糍粑历史悠久,在南方流传千年,本身也是我们古代的楚国人发明的。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为纪念守卫楚国的将军伍子胥衍生而来的一个古老习俗。

伍子胥建城时,将大量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作为城墙的基石,也储存好了备荒粮。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来以此纪念他。湖南和湖北农村的糍粑做成方块砖型就不奇怪了,我以前还以为是为了省时间和力气。

在湖南和湖北两省,各个地方都有打糍粑的风俗。湖南常德和长沙,湖北恩施,当阳,荆州,武汉新洲,孝感等。各地手工打?糍粑方法差不多,大同小异,只不过吃法可能不同,糍粑的做法吃法更是五花八门。

手工糍粑和机器做的糍粑有几大不同。这第一,是选材。手工糍粑选择上好糯米,清甜的泉水(或井水)。

第二是工艺,“泡”、“蒸”、“打”、“揉”等人工工序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少了一步就会少掉一份味道。

特别是手工糍粑经过千次捶打,韧劲十足,有时候,要达到好的效果,就要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火候,这就是传统手工的要义。看这软糯,像芝士一样可以拉丝,十分糯软有嚼劲,就如同身在异乡的游子剪不断的乡愁!

但是,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少了那份恬淡和耐心。尤其是城里的人们,996的生活节奏,加上没有条件,无法做出手工糍粑,只能在超市买机器做的,疗愈乡愁,遥想家乡的味道。

手工打糍粑的传统做法

原材料选取,把糯米,玉米,高粱作为糍粑的原料。我们湖南和湖北这块,主要是做白糍粑,是一种用纯粹糯米做成的传统年货。

这个传统古老中国式的绝活,诀窍是四个字,“泡”、“蒸”、“打”、“揉。

先将精选的糯米舂洗干净后,放在木盘里浸泡一整个晚上,待次日把糯米在柴火炉上用木甑蒸熟。如果比较急,时间紧,可以用温水进行浸泡。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要有好的味道,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建议还是用井水或山泉水浸泡一晚,效果最佳。

糯米泡好后多清洗几遍,然后上甑蒸。农村的柴火灶来蒸,整个灶房都弥漫着糯米饭的香气 ,蒸好的糯米饭也是一道美食,糯米饭团蘸红糖,糯米包油条,这些美食,是小时候最爱吃的,只是现在这种东西很少见了。

热腾腾的糯米倒进石臼,到了重要的“打糍粑”环节。讲究捶打的“力度和默契”!讲究巧劲,不是蛮力可为之的。

一般会找两个力气足的汉子,一人一根木槌,打糍粑就正式开始了。

糍粑要趁热了打,彼此要默契,把握好节奏,每一次的用力要均匀,要拿捏到位,火候要把握好,都不能乱打一通。

面团不停地轮番捶打,保证均匀受力。

每锅糯米至少要捶打2个小时以上,捶打千次才能形成糍粑的韧性。被敲打的次数越多,糍粑吃起来的口感就越是软糯。

“揉”打好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撒上些糯米粉,一捏一拧一搓,厚薄均匀,糍粑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

糍粑的保存。糍粑冷却之后,用山泉水或是井水浸泡着。

特别是冬天,水浸是特有的保鲜剂,隔五至七天换一次水换水的滋养,手工糍粑放很久都不会发酸,更流失它的鲜味。

不建议用冰箱冷冻,那样糍粑的内部组织就会发生变化,影响口感和味道。

手打的土家糍粑,随便煎、炸、煮、烤都好吃。用油两面煎黄,撒上红糖汁或蜂蜜,就好吃得不得了!

或者放在烤箱上烤两分钟,外焦里糯,入口酥香,恰到好处韧劲感,越嚼越香。

小时候没有烤箱。天寒地冻的腊月,把糍粑放在炭火盆子上烤,大家围坐在一起边烤火,边烤糍粑,炉子上烤的是醇厚的亲情,蘸的是那甜如蜜的生活。边家长里短的聊天,别提多惬意。

还有一种吃法。记得小时候,右边隔壁邻居的奶奶独创的一种。就是把糍粑用油在锅里煎得两面金黄,再加水,加红糖来煮,这样外焦里软,红糖成了糖汁,这味道也是一绝。

以前最让人回味的是除夕之夜,烧着火炭守岁时,把糍粑放在炭火和火盆上烤,看其形态变化,闻之清香扑鼻,再蘸点白糖吃起来,那种美味和惬意,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隔着屏幕都似乎都闻着香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