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村的老家就有一台风扇车,分别在两个村子里各生活了十年以上,而且都用到了,至今还在用,一年打一次大米,就用一次,平时都是买米吃,年前会打几百斤米过年吃,天气刚好可以吃几个月,最近不久跟家里人通话,说父亲才回老家去打米,正好过年用,一年也就能用上一次,那个风扇车质量还可以,三十多年过去了,一点也没有弄坏的迹象。
风扇车是学名,在农村都是直接简称风车,风车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常用的一件农具。
我家小时候也会经常用到,不确定是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风车,毕竟这个东西用的次数少,完全可以几户人家共用,不用一年四季都车谷子,它主要用来过滤谷物等农作物中的杂物(瘪粒、秸秆屑)。一般一次性大概可以处理60斤左右的稻谷,也就是一箩筐的稻谷,倒完一箩筐稻谷后,再把箩筐放在下面来接住掉下来的稻谷,这样车完一箩筐再车另一箩筐。车谷过程中会有很多灰尘纸屑乱飞,小时候被动吃了不少灰,那时候没有口罩戴,戴口罩车谷会好上不少。
风车有几个漏斗,风车前面的漏斗是饱满的稻谷落下的通道。通过风把叶子吹走后,饱满的稻谷就会从前面这个口掉落下来。风车最上面的漏斗就是用来装含有石子、树叶和杂草的大米。
风车下面有个大喇叭口是稻叶、灰尘等杂质被风车吹出的口,这里一般是不用接住的,直接掉落在地上。
这里掉落下来的叶子杂质可以用来当柴火烧,也可以用来喂牛,用水泡湿后,就可以给牛吃了。这个漏斗是稻谷颗粒不怎么饱满的下落口。我家一般用这里下落的稻谷喂猪、鸡鸭等小动物。
一台风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风箱、漏斗、分离室。风箱有一个圆形的外壳,里面安装有风叶,外置一铁摇把。摇动铁摇把驱动叶片旋转便产生了风。漏斗在风车的左上方,是一个上大下小的梯形体。下面的梯形口位置安装有合页开关,能控制开口大小。分离室在漏斗下方,有稻谷出口、瘪粒出口、秸秆屑出口。
风车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将不同重量的饱满稻谷、瘪粒、秸秆屑分离。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每年夏季早稻、秋季晚稻在晒干归仓前,各家都会抬出自家的风车,摆在禾场上的谷堆边,开始过滤谷物(过滤谷物是我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写的词,其实在农村,就叫“车谷”),平时家里打米完也会用风车过滤一下米粒,分解出来的细米和碎米就喂鸡鸭和猪。
风车车谷的具体操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用撮箕将含有杂物的稻谷倒入漏斗中,一般来说漏斗一次可容纳三撮箕稻谷,大约六七十斤吧。然后,均匀地转动风叶,风持续不断吹向分离室;打开合页开关,漏斗里的谷便流入分离室,饱满稻谷、瘪粒、秸秆屑由于其轻重不同,在风的作用下会飘出不同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饱满稻谷、瘪粒、秸秆屑,分别由不同的出口分离出来。饱满干净的稻谷由最近的出口落在箩筐里,然后被运到谷仓里,其它分解的杂物喂鸡和喂猪都可以。
也许有人会觉得车谷很简单,其实这还是有一定的技术技巧的。车谷需要操作者控制好风力大小,风力太大会把饱满的稻谷也吹到瘪粒出口,风力太小,瘪粒则会落入饱满稻谷一堆;操作者还要通过合页开关来控制谷物的流量,流量太大,谷物里的杂物不能清除干净,流量太小,又费时间。车谷需要操作者把风力和流量二者较好地配合起来。一般来说,一开始,操作者先要“试机”,找到二者的最佳搭配后,便可顺利操作了。
童年时,风车被我们当玩具玩。有时我们会比赛摇风车,看谁摇的风大,一人在出风口感受风力做裁判。看到站在风口的裁判被吹得头发凌乱,被风车里吹出来的积尘搞得灰头土脸的样子。
在当时的农村,男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四五岁左右,就算得是家里的正劳力了,就开始干打谷、挑担的重活了。每次车谷,我就负责装填稻谷,偶尔帮着手摇几下,父亲在家的时候,基本不用我干,只是偶尔帮下忙,扫地和装填稻谷进风车漏斗。
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后,农活渐渐干得少了,我与风车的接触也少了。
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吧,农民开始把田地流转给大户。种田大户农场主采用机械化种田,农民各家的老式农具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风车也被扔进杂物间里,挂落满灰尘,我家的风车仍然在使用,不过也就是打米前使用一回,平时都是放在杂物间闲置。
若干年后,风车这些老式农具会彻底老化破损,直至消亡。人们再见风车也许要去一些博物馆里。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介绍:
扇车即风扇车,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清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及瘪粒等的一种农具。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
公元前2世纪, 中国人就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扇车是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以前在农村“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扇车实质上是一架手动鼓风机, 它的作用是将碾压过的谷类作物的籽粒和杂余分开, 使粮食变得纯净。
风扇车又名风车,飏扇、扬谷器或扬车,用途:清选粮食,清选稻谷。农具风车在农村有多重要?从历史、结构、功能和意义,了解一下。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中国已有扬去谷物中的秕糠用的风车(扇车)。欧洲约一千四百年后才有类似的风车。 扇车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粮食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风扇车的组成是在一个轮轴上安装若干扇叶,转动轮轴就可产生强气流。西汉时长安有名的机械师丁缓发明了“七轮扇”,是在一个轮轴上装有7个扇轮,转动轮轴则7个扇轮都旋转鼓风。《武经总要前集》中绘有一个以轴上曲柄转动的风扇车。王祯《农书》所绘的风扇车,轮轴上亦装曲柄连杆,以脚踏连杆使轮轴转动。以上所述,都是开放式风扇车,它们没有特设的风道,因此,风扇产生的风是向四面流动的。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则绘有了闭合式的风扇车,从中可见,在装有轮轴、扇叶板和曲柄摇手的右边,是一个特制的圆形风腔,曲柄摇手的周围圆形空洞,就是进风口,左边有长方形风道,来自漏斗的稻谷通过斗阀穿过风道,饱满结实的谷粒落入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
中国古代开放式扇车只有扇叶,没有封装外壳,采用立轴转动,有两种子类型。
一类是对开式扬(飏)扇,将两把扇子对称往复摆动清选粮食,仅得见于汉代文物。据统计,四川成都、双流、泸州、绵阳、德阳、宜宾,山东滕县,江苏徐州等地共出土了20余件手持扬扇的汉代陶俑或画像砖石,,部分曾被认为是铡刀、筛子或容器。
另一类开放式扇车是轮扇。将扇子组装成扇轮连续转动鼓风,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带出土了多件由陶扇车和陶米碓组成的粮食加工作坊明器,时代为西汉末至东汉。
这些陶扇车都安装了卧轴式扇轮,可以连续转动,利用了扇轮转动惯量,节省人力;在轴两侧加装挡板,引导部分气流吹向粮食;轴部没有进风口,属于扇车的不成熟类型。七轮扇与半敞式扇车最早的证据都在西汉末,究竟哪个更早,不好定论。但那时扇车已经广泛使用,出现时间可能更早。
封闭式扇车是中国古代扇车的较先进类型,共同特征是轴部有进风口,扇轮柱面方向有效密闭。
第一种子类型的共同特征是采用方形箱体,第二类封闭式扇车的共同特征是采用筒形封装,木质结构,可以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