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离开后,伏陇找来了韩乂。
韩乂是官门中最典型的第二人,蔡康作为持重肩负着管察南都府的重任,但实务都压在韩乂头上,因此韩乂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相当浅薄。
来到绣花厅时,韩乂甚至都忘了要向徐方行礼致意。
得知徐方要问南都府十九年民情军政大事,韩乂便战战兢兢地不敢应答。
徐方追问之下,韩乂才说公册繁冗,怕记不清楚数目坏了庭中大事。徐方应允韩乂去官房取来文册,韩乂回来时,领了六名书吏跟从,带来了三大箱文册。
对南都府民情,军政之事,韩乂一一应答,应答和蔡康先前所言那般无二。陈情完毕,徐方才发问。
“文奉说,都尹府六位长史皆是干臣,各有所长,长史匡婴主持商税,南都府商贸繁荣。长史乔庶专职教化,民风尚善。商贸繁荣,年赋却逐年下行,教民有道,刑司却又逐年上行……”
徐方目光尚未来到,韩乂便两股战战,颤抖着想要从三大箱文册中寻觅应答的对策。
“官政之事,刘持重如何看待?”
“令君所询之事,老臣认为官政重在实情,非是粉饰太平。幽慎庭搜录公册,皆是来自都尹府。州县官衙至都尹府,实情已去多半,到都尹府时,又去了大半,往来幽慎庭的公文,真真假假,着实难辨。”
唐奢脸上一阵讶异,持重刘简如此应答,实则已经将责任推卸到了都尹府去。
“往年若是查处不正不当之处,如何处置?”徐方又问。
“这……若是查证不对,轻则罚俸一年,重则去职收监,以候公法!”
见刘简如此说,韩乂想到这多半是要将他顶罪,不觉额上青白混色,冒出汗珠来。
“如此是好,只不过查来查去,不过是空耗时日罢了。南都府陈情有虚,以一月为限,着令各都府递补实情,若再有不实之处,则一干人等,皆以极刑处置。”
尽管语气严苛,但徐方眉目间却无丝毫动容,仍是淡然之色。
徐方只提及了南都府,刘简却知道自己管察的东都府比之无有不足之处。
他现在更忧心的还是另一个情况,东都府今年预算平增了五十万两,这五十万两白银,不是那么好拿的,指不定要死很多人。
但他很快就打消了这种忧虑,南都府去年预算足有一百五十万两,灵夷二十年的预算却只有一百二十万两。
徐方如此大张旗鼓,目的只是要韩乂精简这三十万两白银的预算。韩乂熟稔南都府事务,不消片刻就得出来了结论。
南都府官门冗员太多,只要精简官门中的冗员,加征商税,就能拿出三十万两的盈余。
最让刘简奇怪的还是,不管是东都府还是南都府的预算,徐方都没有说明追加和削减的预算是不是长期的,到绣花厅议事完毕,刘简就已经有了应对徐方的对策。
几位持重离开后,唐奢跟从徐方回到了绣花厅。
此前青云士鲁彻坐镇甲字厅,方便收发公文。见到徐方到来,连忙迎出来行礼。唐奢跟从在徐方身后,不自然地回礼。
鲁彻早就得知了唐奢跟从徐方去绣花厅的事,再见到唐奢的表情热忱不少。
“子通,庭中事务交接地如何了?”
孙奂和鲁彻不日就要去西都府,派出去的青云士要将任上的公务移交给其他青云士。
“我已经和政尧说清了,子阳事务太多,还没来得及说明,预计就是这一两日了。”
徐方问起孙奂的公务,得知孙奂要交接的是宫内的事,叹息了一声。
“刚才听范持重说,王族今年是大婚之年,要追加二十万两白银的预算。封地,俸禄,食邑,王族要亏空的预算,已经比得上一个都府了……”
“北都府的礼都尹在幽慎庭时曾经写过谏书,却被王族攻讦。”鲁彻猜测着徐方的心意说。
“是啊,要是当年玉夫把这件事做好了,我和你们要轻松不少。前人总把难处交给后人,以为放到以后一切就水到渠成,可不想后人未必就吃得那么多苦,做得那么多事……”
再抱怨时,鲁彻已经听出了这个话题的风险,只是叹息。
徐方恍然大悟一般,说:“让子通忧心了,我在子通之前,算得上前人,应当为你们分担更多才是!”
“申国有令君坐政,是申国之福,大治之兆!”
蒙鲁彻奉承,徐方点了点头,鲁彻突然记起还有公务没有交接,匆匆离去。
徐方看着鲁彻离开的背影,低声对唐奢说:“唐奢,今日让你在绣花厅观摩,你有何感悟?”
唐奢知道徐方早晚会有此问,回甲字厅的路上已经思忖了许久,刚才鲁彻夸赞过徐方经略之才,自己不能如此空泛,便择取了一事来说。
“先贤有言,国之上者,君也。君者,令也。持重势大,令不得其心便难施行。令君有御人之术,先以华宁之事明示诸臣,令君有生杀之权。诸位持重不敢拂逆,隐藏实情。蔡持重以虚避实,令君唤来韩文奉对质,也是如此。”
虽然与实情相差甚远,徐方还是点头,又示意唐奢继续说下去。
“官者,观也。政者,正也。幽慎庭耳目闭塞,都府之事多有不察之处,所以令君着令都台再做调查。”
“这只是官字的释义,政字呢?”
徐方沉思片刻,直到鲁彻的背影消失在门庭之后,他才继续发问。
“正者,法也。法之公义在乎顺民之心,释奴,裁军二案可见幽慎庭正气。”
徐方摇头,不满唐奢对正字的释义,唐奢回想了许久,实在想不出来答案。
“唐奢,政者并非公法,法有所偏,为政者,当以信为先。信字,才是公政生命所系。诸位持重陈情不实,并非偶然,非是无明法约束,而是公法之侧,常有徇私弊情。公法之义,用而怯贵,不如白纸空文。”
“为何令君不当面指出弊政?”
唐奢很是好奇,毕竟徐方能在一日间推翻华宁,对待幽慎庭中的弊事应当更有手段才是。
“这便是我要教你的第一件事,入仕之前,无论有何抱负,衰颓之时,多半就如那几位持重一般,泛泛空谈,不成一事。唐奢,我与你说过,不要辜负了自己,不要行道日远。”
“第二件事,御人之术在威在急,官政之术却在精细。我赴任前,刻意遗漏书信,谈及华家旧事,华宁对我有疑,必然不愿我持政,再择机放出金案,他必要借机发难。”
“若华司寇不出手呢?”唐奢好奇地问。
“若他不出手便更好,说不定能为我所用。”
唐奢若有所思地点头。
“第三件事,官政之事在信而非公正。幽慎庭发令而都尹府不从,都尹府发令而州县不从,是司寇不察之祸。我借子家旧事敲打诸官,目的便是如此。”
唐奢恍然大悟,他本以为徐方提及旧案是为了让钱辨接管王都司寇府,却不想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
“最后一事,我卸任之前,会让你去东都府巡视。东都府往来公文,你当牢牢记住,年下再去时,再做比对。国当有保民之策,民损而国衰。”
“唐奢谨记令尊教诲。”
巢严是东府军副将,应幽慎庭邀请来王都商议先策军一事,巢严于前日便来了王都,先去拜访了青将垣右师杜以兴,又过了一日,才来幽慎庭拜会。
来幽慎庭前,巢严注意到虎丘驻军有调动的迹象,以此事询问跟从在一侧的参军李贞。
李贞自少年时便跟从巢严左右,对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军心思揣摩地极为透彻。
“末将听闻是北都府北甸发现了金矿,幽慎庭派遣火旗军去北甸防卫。火旗军参尉叫做马郁,此人早些年是国君护卫,在宫内军做十夫长,前年才提拔为火旗军参兵尉……”
李贞又将火旗军兵员数目,马匹数量以及武官的出身都陈述了一遍,巢严听完点头。
“火旗军不足五百人,护卫北甸,会不会人太少了?”
“北都府如今是前青云令礼元礼玉夫的属地,多半会从北都府再出兵,末将尽快做完调查。”
行步间,两人已经可以看见幽慎庭正门。
宋雎案时,因为幽慎庭门庭狭窄,进攻不便,进攻的言贺军拆除了一些门墙,幽慎庭重建时门庭得以扩宽,从远处看去更显稳重。
两人再往前走,看见前方有许多文生静坐,巢严侧目看向李贞,李贞连忙解释。
“昨日,前司寇华宁问审青云令,不知为何,华宁全被贬为庶民。华宁在鲸山颇有声望,这些文生是为华宁叫屈之人。”
李贞仔细看过去,又说:“其中多是六明馆的文生,六明馆多讲释法义,与华宁关系甚密。”
“如此愚钝,竟然是六明馆中人,着实可笑!”
巢严面露喜色,玩乐一般地看着文生们。
明眼人都知道华宁并非表面上那么大公无私,这些年接着华宁的名气往东府军跑的人可不少,巢严对这位华司寇的印象很不好。
两人绕着文生们走,走到一半,巢严蓦地停了下来。
李贞顺着巢厌的视线看去,只见一名身着便服的青年站在静坐的鲸山师徒面前,似乎是在说什么。
“此人是青云部第四席陈阵陈鸣贞,是鹿鼓人,就是龙霄军十六营驻扎的鹿鼓。此人幼时家贫,为鹿鼓一教书先生放牛,放牛时能背出教书先生教授的书册,因而被先生举荐至珑文馆,珑文馆以为此人言过其实,不愿破格收纳,是教习李壶见他天资聪颖,让他跟从在自己身边听教。陈鸣贞从未入过珑文馆,也不算鲸山子弟,是扶了青云才被珑文馆记名的。”
“此人年纪如何?”
“据我所知,应当是稚合十九年年生人,今年当是二十六岁。”
经过李贞的介绍,巢严对陈阵有了兴趣,便隐在一旁,想看这位东府的同乡要如何处置这些师傅同门。按巢严想来,莫不是将这些师徒棍棒打出去,可李贞说他见到虎丘的火旗军已经开拔,去了北甸金矿,巢严颇有玩味地看了下去。
“各位师长,非是幽慎庭有意要针对华司寇,只是华司寇一案内情幽慎庭决定不再透露,此案已结,各位枯坐于此也无益处,天气尚寒,不如暂行退去吧。”
静坐的人听到陈阵如此推脱,脸上生出怒色,好在来时师长已经有了告诫,却也无人起身,只是怒目看着陈阵。
“黄师,郑师,我在珑文馆时蒙师父指点,才能有今日成就,尊师教导从未忘怀。今日申国巨变,实非徐令君之过,只是都内官官相护,幽慎庭每有政令下达,便是处处掣肘,数月不得执行之事常有发生。申国官政限于内耗,多年来未有实绩,黄师于珑文馆中每每谈及怠政之事,莫不是义愤填膺,累累教诲,实不敢忘。为政者,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志在财帛之间,流目于筵席之内,每有庶务,敷衍推塞,非扶危解忧之臣。青云令身出珑文馆,十三年时,西府江河泛滥,沥涝成灾,又逢疫病,七十万生民涂炭,哀鸿遍野。西府官吏不济灾情,反而擅离职位,以至盗贼四起,滋生兵变。青云部数次下文,要求都内各府派驻专员至西府衙门,重肃吏治。各官门推诿责任,所派官员亦步亦趋,久不赴任。青云令礼元不得已请徐平至西府安民,徐平到任,三月内,召集河工疏浚河道,清淤良田,起用干臣,清明吏治。西府四十三县民怨休宁,三十万人请允徐平为西府都尹,统管西府。鲸山听闻此事,鸣钟十三响,以为纪念。谈及徐平,皆是溢美之词,称为人杰,为何转圜数年,昔日之少年英杰,今日竟成仇雠,不除不快呢?”
“非也,华司寇为人正直敦实,为官慎而严明,为友信而赤诚,昨日逆威而上,审查青云,证据确凿,却去职还乡,青云之变已昭然,如何叫人袖手旁观?”回应陈阵的是珑文馆的讲师黄捐,黄捐已年迈,说话间须发扶动,气势十足。
“黄师历任重职,见多识广。应知机事贵密,定谋贵决。华氏本为都内小姓,稚合年前,官门中华姓人氏历历可数。可昨日间华宁去职,各官门华姓官吏纷纷称病,不下百人。若是华姓子弟才行并备,为何稚合年时难见名臣,而灵夷年间又如此出彩呢?”
陈阵的这句话堵得黄捐说不上话来,见众人不言语,眉目间有愤恨之色,陈阵又说:“鲸山为育人之地,数十年人才辈出,为他国远不能及。各位师长领众徒来此,所欲传教者,又为何事?莫不过为人为臣之道!可若实情有别,师长教授之言又何能服众?鸣贞身在官场,不能详叙内情,以至今日师长为心中正气所驱,以述公正,想到他日师长要失信于人前,失义于天下,实为惭愧!李师有言,闻他国之政,三岁不敢妄言。实乃为政在一时,所得却需时日。”
在场的几位师长神色皆有动摇,多半是理会到了陈阵意指。陈阵见话已说明,便跪在地上,又从怀中取出匕首,将手掌划破,正色说:“今日鸣贞许下血誓,若是华宁一案一月内仍有疑义,鸣贞当以命衅钟,警醒世人!”
黄捐心中已然有了退意,又见到陈阵立下誓约,震撼之余竟然一时无措,在旁人的提醒下才连忙起身,扶起陈阵,说:“我等老朽,久疏官门,况且世间是非实难辨明,我等意气用事,实乃感念华司寇之德。鸣贞为申国重臣,往后切不可如此意气用事。”
众人会意,纷纷起身,不多时便只剩下鲸山的几名讲师和照顾这些讲师的生徒还在原地。众位讲师站在原地,显然是想知道华宁一案的内情,可陈阵只是询问了几位讲师的近况,以此事涉及太广推诿了过去,众人见问不出来消息,便问起武醴,礼元之事,陈阵一一回答。
“此人是东府人,可我记得鹿鼓并没有姓陈的大户?”
看到陈阵处理完虎丘的这场变故,巢严对陈阵更加来了兴趣。几年前青云士的身份一直是迷,宋雎案后,青云士不再聚集于幽慎庭,而是会被青云令派驻到各都府去,为了保护青云士,青云部允许青云士向该都府的都尹表明身份。
“是,将军说的正是,陈在鹿鼓不是大姓。”李贞马上回道。
“那他的这个阵字,可是取自鹿鼓七阵山的阵字?”
见到巢严对陈阵来了兴趣,李贞只好说马上去查。巢严点了点头,直到陈阵送走几位鲸山讲师,他还是站在原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