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鹿灵继续放出斥候,将尚志国派出的斥候全部斩杀,休整一日后,立即开拔去尚志国“增援”。
尚志国内一看吴军撤退,而且损失惨重,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在发起战争。
内部又开始纷争,大将军西门绝的意思是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但是皇后担心吴军有援军,先做休整再说,西门绝也没有办法。
就在此时,鹿灵率领部队前来增援,要帮助尚志国收复失地,西门绝一看,并没有直接请进都城,而是让他们在城外驻扎,鹿灵一看这样,有些失望。
但也不着急,只要他们不知道吴军的情况,就还有机会。
这时都城的三兄弟一看鹿灵来了,有的人坐不住了,特别是二皇子常玉龙,他的母亲就是武来国的公主,就是鹿当今陛下的亲姑姑。
常玉龙知道武来国陛下亲自前来增援,大喜过望,立即出城探望自己的表哥。
鹿灵知道也是十分开心,两人攀谈许久,最后鹿灵提出,要帮助二皇子夺得皇位,常玉龙一听直接跪拜,道:“如若哥哥助我荣登大鼎,我必厚待武来国”。
就这样,二人达成协议,当晚就制定了计划,次日午夜时分正是二皇子的亲信守城,到时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拿下尚志城。
到了约定时间,城门果然大开,鹿灵直接率队杀了进去,里面二皇子所能控制的部队也是立即响应。
大将军西门绝得到消息,二皇子常玉龙出城会见武来国王,很晚才回来,他预感不好,便多留意了一些,但他没有想到,武来国速度如此之快,接到被偷袭的消息后,他立即组织人马,兵分两路,一路抵御武来国,一路直奔二皇子的寝宫。
由于二皇子的府兵数量不多,很快就被缉拿,但是二皇子手下的几名将军并不在附近,而是直奔大皇子和三皇子的寝宫去将他们击杀。
就这样,尚志国不能一致对外,内部开战,三位皇子全部殒命,倒是成全了鹿灵,短短一夜的时间,就拿下了尚志城,除了几个与武来国交好的大臣外,其余全部坑杀。
鹿灵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安顿兵士,几名与武来国交好的将领重新整编尚志国被俘虏的士兵,让他们将所有尚志国的皇亲国戚斩杀,交了投名状。
就这样,鹿灵的部队扩充了不少,鹿灵又开始南征北战,收复北方属于尚志国的大片土地,期间鹿灵熟读兵书、兵法。
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鹿灵彻底掌控了原尚志国的国土,又开始讨伐吴国和其他国家,鹿灵现在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了,因为无论是砝码大陆还是这武来国,都犹如梦一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很快,周围的国家都送来了国书,愿意归附于武来国,每年上供,但是鹿灵并不满足,还是将他们全部收编,过往降为郡主。
鹿灵看着自己国家的版图,点了点头,但是他并没有知足,而是重新划分各个城市,实行郡城制,国家分为21个郡,每个郡下辖7、8个城市,每个城市下辖大概11个县,统一个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轴,路同宽...
而且尊敬学者,善待大儒;军人采取军功制,严禁贵族世袭;开设科举,选拔文武状元;重法度,治贪腐,短短几年,国家就空前强大,鹿灵又开发水路,造大船,准备开发海外领土...
就在这时,鹿灵突然回到了天梯之内,武来国的一切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但是又显得如此真实。
这时系统的声音响了起来,恭喜选手第十层的五个关卡。
鹿灵听到这个,有些蒙圈了,自己什么时候过了五个关卡了,印象中就去过武来国一段时间啊,便问:“请问是不是搞错了,我只通过了一个关卡”。
这时系统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考验通过,这第十层的五个关卡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你在武来国对待老将军白良能够主动让其养老,是视为仁;抓到众多俘虏不杀,视为义;尊重大儒,视为礼;武来国屡战屡胜,一统天下,视为智;最后告诉我其实只通过了一关,视为信。
鹿灵这才明白第十层的五关是怎么回事,赶忙拱手道:“多谢前辈”。
一瞬间,鹿灵的修为便提升至神者5级,手中多了一件法宝,应该就是血脉追踪。
白光一闪,鹿灵便出了天梯,立即熔炼了血脉追踪,附着在自己的左手手指上。
这时,朱雀惊讶的看着鹿灵,没想到这孩子居然过了,真是不可思议。
还有一件事朱雀没有告诉鹿灵,能够通过天梯10层,就是整个极南之州的主人,这是九天神宗开宗立派时定的规矩。
不多时,周围立即出现了很多人,都是九天神宗的高层,有人通过天梯10层,大家都想看看此人是谁。
这时,出来一位手持法杖的女子,这女子长得是真美,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娴静以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明眸皓齿、肤若凝脂、柳叶弯眉、冰肌玉骨,犹如仙女下凡、冰清玉洁明艳动人。
不知道为什么,鹿灵对这位女子感觉很亲近,莫非他就是神宗的圣女?我的母亲?
女子看向朱雀,道:“见过老祖,敢问是有人通过了天梯10层的考验了吗?”
朱雀道:“圣女猜的不错,就是此人”。随后,朱雀指向鹿灵。
众人都看向鹿灵,议论纷纷。
女子看向鹿灵,也是一惊,因为他长得神似一人,多年不见,自己都差点认错,只是她清楚,那个人永远也不会出来了。
女子微笑着化解了刚才的失神,问道:“看来少侠的确是天资过人,能够闯过天梯10层,不知来我极南,有什么要事?那都可以提出来。”
鹿灵道:“敢问您可是极南的圣女?”
女子道:“不错,我就是极南的圣女”。
鹿灵道:“那我确实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