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孙权驻扎在岸边,观察着事态的发展】
【诸葛亮看出了孙权的用意,便对他说道:
“曹操率大军已经基本平定北方,如今荆州又破,则江东危矣!
如果您不能早日做好决断,出兵以缓曹操的攻势,则江东之祸不久便会到来!”】
【孙权犹豫一番后,便又问道:
“如果真如你所说,刘备为何不投降呢?”】
【诸葛亮闻言,一脸正色:
“昔日田横为壮士矣,能为大义而死,况且我家主公乃是汉室后裔,英明神武,让得天下贤士登门求见,又怎么甘于屈居人下呢?”】
【见到刘备处于绝路却仍不投降,孙权也是被感染,但很快,他又畏惧于曹操的兵力,道:
“曹操率大军,势不可挡,且你家主公新败,我真能抵抗吗?”】
【诸葛亮起身,从容说道:
“我家主公虽败,但能善战者却还有数万之众,
曹操奔赴追逐三百里,必然疲惫不堪,北方之兵又不喜水战,
孙刘两家只需出猛将精兵,携手共御,便能将曹军击败,成功与否,就在今日!”】
【孙权十分高兴,当即便派遣周瑜等三万精兵强将跟随诸葛亮去救援刘备】
【很快,孙刘联军便在赤壁与曹操对峙】
【曹军水土不服,将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
【联军便采取火攻之势,直接将曹操的军队重创】
【恰逢此时,曹军中爆发了瘟疫】
【万不得已之下,曹军开始撤退】
【在曹操北归之际,诸葛亮又劝说刘备,此乃大好时机,可以一举将江南收服】
【于是,江南三郡尽数归于刘备之手】
……
春秋战国时期
孙武看着光幕中的火攻一计,眸子中倒映着闪烁的火苗,道:
“火攻一计,实为上策,以少胜多,可为战之楷模!”
……
三国时期
曹丕抬头仰望,嘴角也是不自觉地一撇:
“赤壁一败,使得父亲元气大伤,真是痛哉!
这东吴,该打,如今,孙权又率大军进攻合肥,不知道张辽将军能否给朕带来惊喜?”
……
明朝
朱元璋哈哈一笑,如此熟悉的一幕,让得他回想起了鄱阳湖大战:
“这陈友谅步了曹操的后尘,铁索连船,必定被大火而噬!”
……
【益州颇受张鲁的袭扰,而刘璋却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
【因此,他便想请求外援来解益州之祸】
【很快,法正带着出使的命令去迎接刘备】
【诸葛亮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决定和关羽坐镇荆州】
【而刘备则率先领着大军进了益州】
【可是,刘备的声望和威名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了刘璋的地位】
【于是,刘璋便对刘备动了杀心】
【得知益州发生变故之后,诸葛亮统领大军从荆州出发,沿着大江而上】
【一路攻克的郡县数不胜数,最后在巴东驻军,与刘备形成对成都的合围之势】
【不久,刘璋自知不敌,开城投降】
【成都平定后,诸葛亮便被任命为军师将军】
【之后,每当刘备外出征讨,诸葛亮便镇守后方,为其提供充备的后勤】
……
明朝末年
大西的旗帜之下,张献忠喃喃低语:
“这刘璋所作所为无异于引狼入室,虽解决了眼前之祸,但却留下了刘备这一更大的隐患,得不偿失。”
旋即,他又叹息一声,似乎是感伤自己的处境:
“如今李自成被杀,清夷入驻中原,南边的朝廷态度不明,我坐守这蜀地,又何尝不是作茧自缚?”
……
【就在这个时候,曹丕篡汉,称帝自立】
【于是,刘备的手下便劝谏他登基称帝】
【可刘备却一口否决】
【诸葛亮听闻后,便以昔日耿纯劝说刘秀称帝的典故告诫刘备】
【刘备常怀复兴汉室之心,加上诸葛亮这一番情真意切的说辞】
【最终,刘备称帝,国号为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可多事之秋已来,先是关羽被杀,后是张飞遇害】
【刘备感怀兄弟手足的情谊,不顾诸葛亮等人的阻拦,倾巢而动,攻伐东吴】
【但在夷陵之地,一场大火将蜀军烧得元气大伤】
【不多时,刘备便患了重病】
【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将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召集而来,托付后事】
【看到刘备病入膏肓的模样,诸葛亮也是泪眼朦胧】
【刘备微弱叹息一声后,便对诸葛亮说道:
“你的才能是那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安邦定国,兴复汉室大业,
如果我的子嗣可以辅佐,你便辅佐他们,成就大业;如果不能,你可以自行定夺。”】
【诸葛亮泣不成声,回道:
“臣必定竭尽自己的所能,报效忠贞之节,直到死为止!”】
【刘备又召见刘禅,让其认诸葛亮为父】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接着又让其接任益州牧】
【对于大小政事,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他定夺】
……
光幕上的这一幕,让得各朝代的一些托孤重臣深有所感:
汉朝
霍光顿时放声大笑起来:
“托孤啊,托孤,臣已经做得事无巨细了,奈何已经陷入权力的泥潭,想要脱身,只能以命相抵…但臣不负先帝之望!”
……
明朝
张居正脸色肃然,看到垂病的刘备和诸葛亮相握的那一刻,突然回忆起了隆庆帝病危的那一刻,自己也像这般被托付重任:
“臣做得问心无愧,足以见先帝!”
……
【原本安定的南中诸郡由于刘备的死而开始躁动起来,纷纷起兵叛乱】
【诸葛亮因为新君既定,没有加派人马,而是和东吴修好】
【到了第二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
【以攻心之计将南中的大小势力平定】
【其中,更是凭借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
【南中安定后,获得了大量的军资,蜀汉也因此变得更加富饶起来】
【而在这一阶段,又培养了无当飞军这一支劲旅,初步为北伐打下了基础】
……
宋朝
辛弃疾目光一凝,淡淡自语:
“要北伐了吗?唉,北伐,一段可歌可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