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热热闹闹,李哲很开心,可惜,他一大早就起来干活了。
今天是军政大朝会,他必须参加。
自从新政之后,朝会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
不过,朝会一般是三月一次,并不多,但参与人多。
李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帝京或者返回帝京述职的官员能见到他,不想把自己搞得很神秘,或者高高在上。
这样的形式会议,与其说是朝会,不如说是茶话会。
自从当了皇帝,李哲大部分时候在看文件,处理事务。
比他前世忙多了,他前世只是个地理老师,课程大部分在中尾部时间,根本不用早起。
那时候看电视总觉得能当皇帝多少,三宫六院,万千粉黛。
现在,他只能感叹,真是不当皇帝不知道皇帝到底有多忙?这样的生活到底有多枯燥?
他虚数才十六啊。
何况,他是改革皇帝,身上的担子更重。
尽管李哲已经将很多权利下发给了各院各部门,可依旧还是有数不完的公务被堆上了他的案台。
改革中的帝国,大方向需要李哲审批的事情很多,林焕文、叶梓浚、廖远达等能力很强,却有时代的局限性。
这一天,四院及外来的官员齐聚,勤政殿坐不下,有些官员站着。
今日,李哲本以为又是一场笑话开局,没想到李昭率先跳出来,开口一句话,震得李哲懵逼了。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陛下登基已有四年,在陛下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向好,更是打得外敌连连投降,算算时间,陛下已然十六岁,该考虑立后了。”
李哲拳头紧握,昨晚他看戏,这回旋镖早上打回来了。
这个五叔该敲打敲打了,有点飘了啊。
林焕文一听这话,马上想到了什么,带头行礼,“陛下,为了帝国江山社稷,为了安抚朝内朝外,黎民百姓,恳请陛下下令选后。”
李志安、叶梓浚等大臣纷纷带头请愿,其他官员跟进。
大殿上出现了古代才有的事情,皇帝被集体催婚。
看着满殿的大臣,李哲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没想到被李昭这货提前了。
但他必须拒绝,他真的还小。
“诸位爱卿,朕才不到十六岁,你们别听燕王胡诌,他是在拉朕下水。”
“陛下虚岁已到十六岁,按照皇室传统,十六岁便立后选妃,陛下理应遵守皇室传统。”李志安是皇族旁支,又一直跟随着李哲,之前他就想提这件事,但国家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他不好提。
如今,短期内无战事,帝国经济发展平稳,立后的时候到了。
皇帝一日不立后,一日无子嗣,总感觉有些不稳定因素。
“对于选后一事,朕自有主张,你们不要催朕了。”李哲有些为难的挠了挠头,我是要自由恋爱的人,怎么能包办婚姻,我是皇帝好不好。
可是这话,李哲说的却毫无底气。
前世,他只是一条单身狗,没谈过恋爱,是羡慕别人的路人甲,他想要谈谈一场甜甜的恋爱。
老话说的好,最美不过初恋,最甜是优酸乳。
这一世,有最尊贵的身份傍身,他必须好好利用,什么家世背景,在他这里通通不考虑,他是皇帝,找一个最漂亮贤惠的人做皇后,不过分吧。
李哲要求不高,来一场选美,现场亮灯。
找对了人,恋爱慢慢发展。
他不希望自己的皇后是这群官员选出来,如果交给这些人来选的话,出现在他面前的,肯定是一大片勋贵之后,而这些人也绝对是国色天香。
“陛下,若立后您有其他的考虑,那可以先选些妃子。”有一个年龄大,留任的官员提出建议。
这话把李哲雷得外焦里嫩。
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有人提一夫多妻呢,李哲早就下过圣旨了,实行一夫一妻制度,若不是看他年龄大,是旧时代官员,李哲真想派人去教育教育他。
这种思想要不得。
“现代社会,还有几个国家妻妾成群的?朕下圣旨实行一夫一妻制,若朕开了这个头,又怎去约束黎民百姓?”李哲说道。
“陛下,一夫一妻制自然没有问题,实行得也非常好,民间百姓人人有机会结婚安家,但您是皇帝,应当多生育后代,从多个后代中挑选出更适合继位的皇子,这是对帝国的负责,对百姓的负责。”李昭站出来说道,李哲,他是坑定了,他要堵李哲的后路。
李哲一看李昭这货恐怕早有心思,他自己三十多岁不结婚,凭什么来催他,莫非他有别的想法,想把躲在暗处的人娶回去?
有可能,表面上看起来越老实的人,暗地里可能很多花花肠子。
李哲反问道:“燕王,你想纳妾?”
李哲一句话,将李昭击退,也击退其他人,谁提谁想,那李哲要派人去查查了。
大夏帝国官员,若涉及道德伦理之事,那是要上法庭的。
李昭不敢说话,作为皇族,要以身作则,皇帝可以超脱规则,皇族不可以。
李昭尴尬地看看楼顶,今天天气不错。
李昭装傻的样子,让官员大笑。
这场闹剧算是别开生面的开场,让大殿中的氛围热闹起来,李哲找一些官员谈谈心,特别是外地进京的官员。
当然,李哲知道,这件事有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立后跑不了的。
大朝会结束,李哲让侍卫逮住李昭,让他吃一百个放了大量食盐的胡萝卜。
李哲亲自看着他吃。
不收拾一下,总觉得他这个皇帝很好欺负是吧。
“陛下,能不能减免一点?我愿意出钱。”
李昭求饶,大朝会,他本来想一石二鸟,有话题,还能逼婚,多好的计划。
可惜,李哲官大一级压死人。
“想得美,不吃完,别想离开。”
“陛下,听说胡萝卜吃多了会放屁,您不会让皇宫充满屁味吧。”
“不怕,朕给你准备了箱子,若你放屁,直接罩住,让你自己闻。”
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