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长城电脑的股权结构中,除了国资以64%的持股稳坐第一大股东宝座外,其余皆是些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有了王志这位重量级人物的鼎力支持,说服国资的过程便如顺水推舟般,变得异常顺利。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谈判拉锯,长城电脑终于痛下决心,进行业务精简,只保留了个人电脑及外设业务这块核心阵地,而将电脑显示器、电源、网络产品以及多媒体应用软件等边缘资产,悉数剥离给了长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深开发科技公司。(注1)
与此同时,长城电脑还大手笔地吸纳了王迪手中持有的启迪电脑69%的股份,并置换出第一大股东长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手中29%的股份。而王迪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气魄,额外出资一亿美元,将长城科技所持的另外10%股份也纳入囊中。
不仅如此,长城科技还郑重其事地许下承诺,将无偿转让15%的投票权给启迪电脑公司,并在未来的减持过程中,赋予王迪和启迪公司优先收购的特权。
至此,长城电脑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资产重组,成功实现了华丽蜕变,成为了一家由启迪电脑控股29%、王迪个人持股10%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也随之变更为王迪。国资长城科技则继续以30%的持股比例稳坐第二大股东。启迪电脑的电脑业务全面融入长城电脑,股票名称也顺势更名为“启迪长城”。
然而,尽管协议已经尘埃落定,但相关资产的过户手续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此期间,长城电脑已停牌重组,而重组的风声早已不胫而走。短短数日之内,长城电脑的股价便如同脱缰之马,连续涨停,市值一举突破了历史高位,飙升至200亿以上的惊人水平。
与长城的股权谈判如火如荼的同时,启迪公司的发展势头也是势不可挡。
截至上周22号,短短六周时间内,启迪电脑的总销售量便如同一道闪电般突破了七十万台大关,零售的防水键盘等外设产品更是额外售出了三十多万套。
公司营收如同坐上了火箭,成功突破了三十亿大关,将长城电脑那不足二十亿的营收远远甩在了身后。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的一部分营收还是得益于启明星网吧的贡献。否则,按照历史轨迹,1999年长城的总营收将只能勉强维持在十六亿多一点的水准。
启迪电脑的热销对其他电脑品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些本就市场份额有限的小品牌,在这一个月的残酷竞争中,销量甚至跌至个位数以下。尤其是当昔日龙头长城电脑都选择转让电脑业务时,许多早已摇摇欲坠的电脑品牌更是直接宣告退出个人电脑市场。
而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联想电脑,其销量也几乎被腰斩。若非还有国企订单的强力支撑,其数据恐怕会更加惨淡不堪。
面对这绝境般的困境,联想除了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外,只能选择跟进电脑分期销售策略。
然而,当王迪从王志那里得知柳迈班举报自己的消息后,即便正忙于与国资进行紧张的谈判,也抽空让刘卓虎将他与工商银行的分期担保协议透露了出去。
“不是说我王迪损害国有资产吗?”
王迪心中暗道,“那你联想要搞分期,柳迈班你也必须要跟我一样,个人担保分期合同。否则,我王迪趟出来的路,岂能让你柳迈班白白捡了便宜?”
由于启迪电脑与工行的担保协议在先,其他国有大行也对与联想的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不惜展开激烈的竞争。最终,建行凭借最优惠的条件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但就在建行与联想即将签署协议的关键时刻,启迪网却突然爆出了王迪与工行的担保协议。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不仅彻底消除了之前关于王迪损害国资的负面传闻,还让老百姓、股民和资本都看到了王迪对启迪电脑的坚定支持和看好。这对新合并的“启迪长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若非公司仍处于停牌状态,“启迪长城”的股票恐怕早已被抢购一空。
然而,建行和联想却因此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建行还算庆幸,尚未签署合同,否则主导与联想合作的主管领导必将受到上级的严厉批评。
而联想则倍感郁闷。柳迈班向来行事谨慎,做事滴水不漏,对于签署这类高风险协议,他内心充满了抗拒和担忧。
更何况,目前启迪电脑仅涉足台式机领域,而联想在笔记本业务上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
这给了柳迈班一种可以再等等、再看看的错觉。
于是,联想暂时中止了跟进分期购物的计划,转而计划从产品层面入手,靠英特尔的性能和质量来击败使用Amd芯片的启迪电脑。
只是,柳迈班不知道的是,启迪电脑在继续扩大产量的同时,已经在着手研发新一代的笔记本电脑。
王迪从未想过能一举击败联想。毕竟,此刻的联想仍然有着国资背景的强有力支撑。
联想从来就不是王迪真正的敌人,柳迈班和杨美心才是他心中的刺。
要想击败柳迈班和杨美心,就必须从联想内部瓦解国资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启迪电脑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以敌之矛,攻敌之盾,让敌人自相残杀。
就在这时,王迪在启迪电脑公司内,以极其热情的姿态接待了今天到访的联想前总工程师倪广南先生。
倪广南已于今年6月从联想黯然离职,随后应邀加入bbt公司。这家由日立芯片代工业务起家的企业,其创始人李德雷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他继续投身国产芯片自主研发的浩瀚征程。倪广南不仅倾尽心力,以他的声誉招募大批国内芯片研发的精英,还自掏腰包,投入巨额资金。然而,这一切努力仍如杯水车薪,难以填补资金与技术的双重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