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 > 第80章 泰兴朝第一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气节、忠贞,在后世人眼里,也许是无法理解的东西,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它是可以用命去拼死守护的信念。

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

看着何景明的奏章,朱载圫长叹一声道:“这世上还真有不怕死的啊?”

严嵩微微一叹道:“对于白坡先生来说,死亡确实不可惧,先生在任职陕西提学副使时,清正廉明,一年后卸任,官囊不满三十金;先帝在位时,先生就曾上书谏言道:“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言辞有理有据,有章有节,看到奏疏的人无不为之缩舌,为之惊愕。”

“是啊,何景明确实有文人风骨,你知道他在奏疏中是如何骂朕的么?”朱载圫似笑非笑的问道。

严嵩大惊失色,连忙拱手拜道:“臣有罪。”

朱载圫冷哼一声道:“他竟然敢骂朕是“独夫”,还说朕将天下读书人视如牛马,朕的所作所为,有损大明百年文华。”

“大胆,奴才现在就把这个酸儒抓起来。”孟冲怒气冲冲的说道。

朱载圫苦笑一声道:“算了吧,你现在抓他,岂不是正合他意,他已经命不久矣了。”

“那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吧。”

朱载圫轻叹道:“那还能怎么办?朕不会跟一个将死之人计较的,再说何景明所言也不无道理,在养士这方面,我们大明确实不如前宋,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大宋养士三百年,最后的结果不还是崖山亡国,哪怕有十万军民跳海相随,但中原大地还不是被异族占领百年?

朕不希望大明步前宋的后尘,所以朕宁愿背上千古骂名,也要带领大明走出这个王朝兴亡的怪圈。”

“皇上圣明,臣定生死相随。”严嵩恭敬的拜道。

“既然何景明觉着朕不重视文治,那朕便做给他看,孟冲。”

“奴才在。”

“在国子监旁设立“文烈祠”,将历朝历代为国牺牲的文官们的灵位都放进去,文官至此不许乘轿,武将至此不准骑马,四时祭拜,不得怠慢。”

“诺,主子。”

朱载圫来到书桌前,挥笔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朱载圫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将朕的这幅墨宝放进文烈祠内。”

“主子的书法又大有长进了。”孟冲谄媚的说道。

朱载圫淡然一笑道:“严嵩,你记住了,气节这东西虽然虚无缥缈,但却极其重要。

就像文忠烈公,在救国这一条路上,他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整个华夏历史上,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元人曾经以其妻女来威胁他,他挥泪写下《得女儿消息》一诗,“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令人读之落泪,说实话,要是朕处在文公的境遇,也未必能做到。

舍家报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所以这种人其实很稀少,也就是因为稀少,我们才更要珍惜。”

“皇上的教诲,臣铭记在心。”严嵩很严肃的回道。

“算了,你去见一下何景明吧,朕不想让他带着遗憾离开。”朱载圫沉默片刻,方才缓缓说道。

“诺,皇上。”

而此时的何景明,已经穿戴好官服,端坐在家,等着锦衣卫上门。

李梦阳等人想来送老友一程,但都被何景明给拒绝了,此事风险很大,何景明不想连累老友。

此次的文人集会活动,本意是为了让朝廷取消对文人们的严刑酷法,但后来事情却慢慢的变了味。

一场士人盛会,最后却成了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的角斗场。

也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何景明方才心灰意冷之下,独自一人上书的。

看着时辰已经不早了,何景明不知不觉间,开始怀念起了自己的家乡,这个时候,老家门口的那棵桂花树也该开了吧。

就在此时,小童小心翼翼的走进来说道:“先生,朝廷来人了?”

何景明长出了一口气,笑道:“知道了,老夫这里还有些盘缠,你拿好回家吧,告诉夫人,就说老夫今世愧她良多。”

小童低声回道:“先生,没有官兵,也没有锦衣卫,是一位书生自己来的,他说他叫严嵩,是奉了皇上的命令,来看望先生的。”

“快快有请。”

很快严嵩便笑容满面的走了进来。

“罪臣何景明拜见钦差大人。”何景明不卑不亢的行礼道。

“哈哈,先生何罪之有啊?”

“老夫的奏章,难道皇上没看见么?”

严嵩点了点头道:“先生的奏章,皇上已经读过,但皇上看完后并没有龙颜大怒,而是喟然长叹。”

“这么说来,皇上是接纳老夫的谏言了?”何景明兴奋的问道。

严嵩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哦,既不是来抓老夫的,也没有采纳老夫的谏言,难不成钦差是来此羞辱老夫的?”

严嵩轻叹一声道:“何先生,本官是来问你几句话的?”

“老夫知无不答。”何景明的内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你上这封奏章,可有人指使?”

“无人指使。”何景明坚定的摇了摇头。

“那你是不是因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为了博一个身后名,所以才这么做的?”严嵩继续问道。

“老夫对天发誓,此事只是因为公义,并无半点私心。”何景明怒吼道。

“既然如此,那本官把皇上对你的评价告诉你吧。”

“钦差请说。”

“何景明,弘治十五年进士出身,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有国士之风。

你对朕的谏言,朕会记在心里,但朕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朝廷律法。

为官者当修身为民,正所谓“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终不为邪暗小人所惑而易其所守”,此乃为官之前提,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涉足官场,否则只会误国误民。

而要想实现政通人和,根本在于安民,关键在于治吏。

所以朕登基以来,便极度重视吏治,吏治不清,大明将永无天日,朕年少继位,小心翼翼,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就是为了大明国泰民安。

朕之良苦用心,还请先生听之、待之,朕也希望大明能多一些像先生这般的忠贞之士,此乃大明之福也。

朕已在国子监外设立“文烈祠”,以祭奠我汉裔历代先贤,今日朕想让先生为“文烈祠”作序,还请先生不要拒绝。”

“臣遵旨。”何景明痛哭流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