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姑姑求见”众人还在玩闹呢!便见袁顺进了殿中,先给在坐的众人见了礼,而后才在明心耳边开口道。
“苏麻姑姑来了”明心特意重复了一遍,就是为了提醒众人,而后才赶紧笑着开口“快请进来”阿哥和格格们的洗三、满月和周岁,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帝不一定会亲临,但一般会让身边得用的奴才将贺礼送过来。
此刻苏麻喇姑既然出现在了景仁宫,想必就是将太皇太后替重孙备好的贺礼送过来,这也意味着太皇太后并不会亲自来参加胤禶的周岁宴了。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苏麻喇姑了,那时候他们满人的国号还是大金,当时的大明王朝正是走到末路的时候,但人总是不甘心就此灭亡的,因而一旦涉及了生存、生命问题,大明王朝的上位者也是誓死反扑。
熟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一个国家,故而尽管大金已经是大明王朝的强敌,但还是没办法灭亡大明王朝,哪怕大明王朝是一个已经走到了末路的国家,或许正因为走到了末路,因而大明王朝的更是豁出了性命去挣扎,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故而大金的统治者为了能用最少的损失完成利益最大化,故而决定和实力更为弱小的蒙古结盟,为了表达诚意,努尔哈赤令自己的第八子皇太极——后来的清太宗,取了蒙古部族最为强盛的科尔沁部落的公主——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后来的孝端文皇后。
但凡联姻,最重要的当然是联姻对象能够诞下继承了双方血脉的子嗣,但这位孝端文皇后,十多年间,先后就诞下了三个公主,即固伦温庄长公主、固伦靖端长公主、固伦永安长公主。
且孝端文皇后虽然受太宗皇帝的信重,然而只一点,她并不得太宗皇帝宠爱,不得太宗皇帝宠爱=诞下科尔沁血脉阿哥的机会少=不能尽情发挥联姻的作用,这怎么能行呢!
科尔沁的王公就盼着在太宗皇帝的膝下能有一个留着科尔沁血脉的阿哥呢!孝端文皇后不能生,那就换一个人生呗,反正科尔沁王公最不缺的就是闺女了,因而知会过孝端文皇后之后,科尔沁王公便选择了送当时的太皇太后进了太宗皇帝的后院,由她来延续她姑姑孝端文皇后未能完成的使命——生下一个留有科尔沁血脉的阿哥。
苏麻喇姑就是是太皇太后当年进太宗皇帝后院时的陪嫁侍女,后来到了年纪也没出宫嫁人,而是选择了自梳成为姑姑,继续伺候太皇太后,她也十分得太皇太后信重,此话先不提。
当年太皇太后进了太宗皇帝的后院之后,当时确实得太宗皇帝宠爱,所以她连着诞下了太宗皇帝行四、行五、行七的三位公主,即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惠长公主和固伦淑哲长公主,而后才诞下了先帝爷,当时太宗皇帝的后宫里又进了一位出自科尔沁的嫔妃,即后来的敏惠恭和元妃,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关于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爱情故事,现代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偏题了,继续说苏麻喇姑,可以说,就是太皇太后自己的子女和太宗皇帝与太皇太后相处的时间,都没苏麻喇姑与太皇太后相处的时间来得多,在太宗皇帝的后宫倾轧中,就是她陪着太皇太后一路走过来的,就是太皇太后所出的三位嫡公主和先帝,也可以说是她一双眼睛看着长大的,太皇太后最信任的人,非她莫属,可以说苏麻喇姑是慈宁宫中除太皇太后之外的最得意的人。
更重要的是,康熙登基的时候年纪还小,由太皇太后教导着为君之道,与太皇太后相处的时日颇多,而苏麻喇姑作为太皇太后跟前最得用的奴才,对康熙也是照顾有加,因而康熙待她十分信重,就是佟贵妃在她的跟前都得客气几分,不敢拿乔,因而后宫嫔妃遇到了,也会尊一句苏麻姑姑,故而也就不怪明心这么热络了。
“奴才见过诸位娘娘、阿哥、格格并诸位福晋”苏麻喇姑是个长得十分和善的人,她比太皇太后的年纪要小,但如今也已经老了,这份老态,反而让她的气质更加的宽容。
她待人也是温和有礼,并未因自己的资历而显得倨傲,进了殿里之后,先按照规矩,给在坐的宫妃、阿哥、格格和福晋行礼,这样一个人,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明心在心中下了结论。
“苏麻姑姑快请起”佟贵妃与明心一左一右的,赶紧将人扶起来,同时开口道。宫里都是这么干规矩,对于务必要给面子的奴才,在奴才行礼的时候,便会由身边的奴才、或是亲自把人扶起来,这意味着喜欢过人对其以及其身后的主人的看重。
由于明心与佟贵妃地位的尊卑,本来在平日里,明心按照潜规矩是不能与佟贵妃一道扶苏麻喇姑的,但今日的主场是在景仁宫,说起来明心才是景仁宫真正的主人,不能叫佟贵妃喧宾夺主,又不能下佟贵妃的脸面,因而就变成了明心和佟贵妃同时将苏麻喇姑扶起来。
“多谢诸位娘娘、阿哥、格格并诸位福晋恩典”对于众人的礼待,苏麻喇姑的眼中并未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洋洋得意,依然温和有礼地向众人谢恩。
“可是皇玛嬷想念重孙儿,这才叫苏麻姑姑前来瞧一瞧”裕亲王福晋是皇家正经的儿媳,因而对于太皇太后她能够唤一声皇玛嬷,这一句皇玛嬷,就是佟贵妃也是不能唤的,贵妃再贵重,也只是个妾罢了,谁家的老封君会越过正经的孙媳给一个妾做脸呢!
裕亲王福晋就不同了,她换一句皇玛嬷天经地义,且太皇太后对于裕亲王这个孙儿也是疼爱有加,顾此及彼,裕亲王福晋与太皇太后也正经相处过,并且和苏麻喇姑相处的时间也不少,因而她才能直接问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