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 第46章 削藩大计(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卿乃是社稷功臣啊!”

太极宫武德殿外,李晔主动降阶相迎,从鄜坊率八千多步卒抵达长安的张濬。

之前城外政变,参与的只是高仁厚所领一千五百骑兵

李晔控制住了局势,就连忙下旨召张濬率保大军主力入京,彻底巩固了自己的政变成果。

保大军主力抵达长安后,彻底宣告了李晔的胜利。

京畿周围的全部神策军,甚至包括许多杨复恭的义子、亲信,都纷纷倒戈,接受天子旨意的指挥。

而西北方向,李业的认可,又为长安新朝廷提供了外部认可背书

李晔大喜过望,主动相迎张濬这个他眼中的“头号功臣”

张濬自然是姿态做足,头戴进贤官,紫袍玉笏,肃然下拜

“恭贺陛下,扫清阉宦专擅之弊,再振我皇唐威严!”

李晔志得意满,主动扶起对方,挽手相入殿中,并摆宴请群臣庆功,一派君臣相得之相。

席间,专门令宫中使女,奏《秦王破阵乐》,演绎舞蹈

引得酒兴上头的许多官员大臣,纷纷拍案吟诗,好不痛快

毕竟,清除宦官专权,他们可以说是除了皇帝外,最高兴的人了。

以前太监秉政,事实上,分得就是相权,如枢密使、神策军中尉这种职权,都应该是属于大臣的。

李晔酒过三巡,亦是上了头,面色微醺,主动笑着相询于张濬

“此番若无卿与高将军,勤勤恳恳,忠心王事,练得如此一万精兵,朕焉能扭转乾坤?而保大军之事,又是卿首倡,此间事,卿居首功,朕为人君,岂能赏罚不明?”

诸多臣僚虽然都喝了酒,可毕竟是御前,不至于烂醉如泥,都保持着清醒,听到这话,知道是天子准备论功行赏了,各自竖起耳朵。

真正严肃正式的封赏,肯定是在过几日的大朝会上作为旨意宣布,但在此之前,天子还是要露个口风的。

这可不同于以往,现在天子掌握了实权,意味着大臣的职务,可都是实打实的权力。

说起来此番政变,本来也就是文官集团,与皇室,还有宦官中被排挤的部分合作的结果。

“三位先生,以为如何?”

李晔又看向了一侧身旁,坐位最靠前的三个宰相。

大唐是群相制政体,宰相一般都是三到五人不等,即三省六部中的三省长官,以及中后期出现的“平章事”、“同平章事”。其中以目前韦昭度担任的中书令,为名义上地位最高。

所以韦昭度率先出言,君相几人之间明显是商量过的,直接拱手道

“张尚书此番定乱有功,又兼善于兵戎纵横之道,当今天下骚乱,藩镇割据,正是朝廷用武之时。”

“既然权宦已清,神策各部已然重归中枢掌握,何不以张尚书为枢密使,以代权宦,重整神策诸部?”

张濬在出任鄜坊节度使时,被加检校兵部尚书衔,故而以尚书相称。

他听到这话,一副严肃恭敬的面容下,却不免有些慌张。

张濬虽然刚愎自用不假,但对自家的本事也是知道的。他其实根本就不知兵,也不懂什么“纵横之道”。

当初被韦昭度推荐,只不过是因为早些年夸得那些个海口和大言罢了。

同时自己心中,也存了些投机的想法。

他原本就是打算凭借此次功劳,在朝廷里混个同平章事、侍中之类的宰相衔,也就算功德圆满了。

可如今韦昭度又提议他做枢密使,继续带兵,虽说宦官清除后,枢密使也算是宰相了,但却意味着,他不止要统摄保大军,还要统摄整个目前长安还能直辖的全部禁军系统。

李晔在旁亦是笑道

“如此甚好,张卿有经纬之才,怎能空置?”

要说,这可是天字第一号的大权,张濬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

可他清楚的知道,天子还有韦昭度等人这般信赖,可不是白来的,人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是要为削藩做准备。

想到此处,张濬也只能硬着头皮咬牙,出身下拜

“濬任凭陛下吩咐,愿效犬马之劳!”

-------------------------------------

果不其然,庆功宴后,不过三日,年轻的天子再次召开朝会,正式对政变的功绩,以及作为胜利者的处置,做了个了结。

以张濬为枢密使兼同平章事,韦昭度为中书令、司徒,孔纬为侍中、司空,崔安潜为尚书仆射兼门下侍郎。

并商定改元明年,为大顺,以示新朝气象

本来韦昭度和张濬等人,是建议处死杨复恭的,但崔安潜却制止了,并表示

“如太激烈,恐会激起其他宦官和藩镇警惕之心,内宦专权、外藩强横之弊,于国朝已有百年,非一朝一日可以解决,当缓缓图之!”

不止如此,崔安潜对李晔的许多激进举措,都表示了反对。

比如,李晔在张濬等人支持下,要对神策军军官进行清洗,同时把保大军编入其中,重新扩军,保持七万人以上的规模。

崔安潜表示,首先,原本的神策军虽然是宦官所建,但不能否认,杨复恭、杨复光兄弟,在军中还是颇有威望能力的,所提拔的军官中,不少颇有能力,岂能一概废止?

而且如此行动,会不会激起神策军哗变?

在对待削藩问题上,崔安潜提议缓缓图之,至少要以十年至二十年为周期。

先从藩镇势力最薄弱,但在财政上却又相当重要的江南地区、蜀中地区、岭南地区下手。

通过类似于“推恩”的方式,逐渐拆分这些地方已有的军阀,同时在江陵、兴元等地驻扎训练禁军,逐渐增大威慑。

江南等地,本来就是黄巢起义以后,才陷入割据的,其间军阀势力普遍不强,其实认真起来,并非长安中枢的对手。

而对待河北、中原、河东河西这些盘踞日久,实力强横的军阀,应该尽量先以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尽可能保持平衡,不要轻易插手。直到朝廷重建江南地区的财政,能够养得起正经大军后,再慢慢图之。

此番规划,可谓是呕心沥血的老臣之言了。

若此时的朝廷君臣们,真能听从并一贯而行之,十年二十年之后,说不定还真未必不能,弄出一个如元和中兴那样的振作局势出来。

只可惜,年纪轻轻,又刚刚才饱尝权力滋味,与明君圣主瘾的皇帝而言,实在是太慢了。

李晔逐渐对已经年过半百的崔安潜,渐有不耐起来。

以前也就罢了,如今天子既然掌握了实权,朝中心思活泛的官员和大臣,自然也就看到了投机的机会。

很快就有人看出了年轻皇帝的不满

户部侍郎孙抟,是个激进削藩派,趁机私下奏对向天子言道

“崔相公为凉藩丈人,恐怕怀有私情。”

言外之意,就是崔安潜“缓图之计”,恐怕是受其女婿,凉王李业的影响,不想朝廷太早削藩,对他女婿不利罢了。

这让天子多疑起来,亦觉得大有可能

随即又召韦昭度、孔纬、张濬等人奏对。

只有年纪最长的孔纬表示存疑

“崔相公虽与凉王姻亲不假,但对社稷拳拳之心无异,陛下怎能因一面之词,而见疑宰相?”

但对于韦昭度和张濬二人,却不一样。

宰相和宰相之间,也是分权力大小的,少一个人,就多一分权。

且此之前朝中诸相,就以崔安潜地位最稳固,连杨复恭都不敢轻易得罪,为何?不就是因为人家女婿厉害嘛。

韦昭度心中早有不满,却是道

“不若两全其美,前年朝廷就有议论,说是河北不稳,近些日子又闻魏博、平卢均有内乱,契丹、渤海亦有异动。朝廷既想削藩,河北便是硬骨头。”

“何不按照惯例,遣崔相公出河北,为平卢节度使,兼监管新罗渤海两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