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黔首就算集全家之力,也不一定能供养出一个读书人。
有这样的条件在,能进学宫的普通黔首数量已经可以猜测得到了。
只那么几个而已,贵族们还不至于忍受不了。
也不至于为了这几个人吃力不讨好的去和朝廷对着干。
相比于咸阳学宫招收普通黔首为学生的事,他们更关注咸阳学宫招女子入学。
秦时上层社会中女子读书是很常见的事情。
女子学识关系着家族颜面、两性联姻合作、子女教育、管家……
若是女子学识太差,在上层社会反而会混不下去。
只是……
这种专门培养政治人才的学宫里,很少出现女子。
此时‘女子不得参政’的观念虽没有根植在人们脑海,但要让女子来和男人们争权……
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的。
“此,乃策易使上议,陛下采纳,朝中各臣均无异议。”
此话一出,再也无人再置喙。
风烟是女子,她要提拔女子谁都能理解。
至于她是用什么方法让始皇帝和一众朝臣同意的,他们不清楚,但既然成功了,那这事儿就没有更改的可能了。
学宫收女子入学的事儿,确实是风烟提议的,但她却没花费什么力气去劝解、周旋。
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点。
一是秦时女子地位本就不低,二是有风烟之前拿出的书籍刺激。
秦的三军分壮男、壮女、老弱,其中壮女为女子。
军队有女子,医官有女子,王后、太后掌权者不少,少府中掌管帝王琐事的也有女官,再有风烟、吕雉在前朝为官……
秦的制度下,女子本就不会只安于内宅,男人们也习惯如此,若再加上他们揣测风烟背后势力,惧怕那势力给大秦带来伤害……
危机感之下,什么男女争夺权,那都得靠边儿站。
发展,让大秦有自保之力才是他们真正要做的。
学宫招生之事,就这么平稳的定了下来。
相比于上层社会关注于学宫,底层黔首更关心春耕之事。
学宫向黔首招生虽让他们惊讶,但交不起学费的他们,也只是为此感慨一番而已。
蜿蜒道路上,一身影杵着一根竹篙往不远处的小村子走去。
村口有不少人,他们正望着那条蜿蜒的路。
“里正归矣!”
有人眼尖的看见了那杵着竹篙的人。
“里正!”
所有人都冲了过去。
“如何?”
“可有消息?”
里正在半道上被人围了起来。
围着他的人一脸紧张,眼含期盼。
里正停下脚步,喘了口气,“明日,入乡领南瓜、玉米、土豆之种!”
他语气中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喔!良种!有良种也!”有个年纪不大的干瘦少年欢呼起来。
“哈哈哈哈……”
“终是,盼种至矣。”
有人大笑,有人眼中泛出泪花。
“阿母,种下新种,待粮收,我是否能饱食耶?”一个小娃娃歪头问抱着他的母亲。
那母亲伸出布满口子的手,摸了摸娃娃的头,“能,待新种收粮,我儿便可饱食矣。”
“嗯,我……可一日一餐否?”
母亲点头,“可!”
新粮产量那么高,一日一餐完全不是问题,甚至……
他们说不定能做到一日两餐,且每餐都能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