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在始皇帝统一之前,刘邦在外游历,和给张耳当门客时,也结交了不少人。
如此人物,他被举荐为亭长,也是理所当然。
历史上他起事后有那么多人跟随,同样是理所当然。
“还请女郎勿怪。”刘邦见风烟看向他,便叹气道。
“彼无生计,确无粮填腹,还望女郎见谅。”说着,刘邦对风烟行了一个大礼。
“我代为赔罪。”
风烟侧身避开刘邦这一礼。
“我蒙义士搭救,应我道谢才对,怎有义士赔罪之礼?”
说着,风烟也对刘邦行了一个大礼。
“多谢义士搭救。”
虽然没有刘邦她也不会有事,但既然他帮了忙,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更何况,她还要接触刘邦。
见风烟没有因他放走几个劫匪而不满,刘邦明显有些微的放松。
倒不是他怕风烟,而是风烟若不依不饶的话,总归是麻烦。
刘邦:“我为此地亭长,分内之事,当不得谢。”
风烟对于刘邦放走那几个劫匪的原因,倒是能猜到一些。
一是因为那几人是刘邦的熟人。
二是那几人确实无田无地,靠赖人、或做工度日。当然,这几人也靠着‘无赖’生活得不错,至少比一般黔首过得好点儿。
三是刘邦清楚,这些混混无法杜绝,也罪不至死,若是惩罚会遭到这些无所顾忌的混混报复,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到时候,就不是打劫要些钱财这么简单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他从中调谐。
这时候就是最底层的官吏,也要权衡利弊,采取后果较轻的那一种处事方法。
虽然风烟能猜到刘邦放走几个劫匪的原因,但却不会在刘邦没提及时大大咧咧的说出来。
就是刘邦提及,这种心照不宣的事情也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说。
“无论如何,我皆受义士之恩。”风烟只说‘恩情’一事。
“我出门在外,身无长物……”
“此地离沛城不远,我请义士饮酒食肉,聊表谢意,还望义士莫嫌。”
话落,风烟又是一礼。
本来没想要什么谢礼的刘邦听到这话,立马把之前的想法抛开,同意了风烟请他喝酒吃肉的提议。
这年头,喝一次酒,吃一回肉可不容易啊。
……
沛县,某酒家之中。
风烟和刘邦一入内,店家便亲自迎了上来。
“亭长。”
听这喊声,风烟也明白店家亲自迎上来的原因是因为刘邦。
且……
风烟看看店家和刘邦,随后收回眼神。
店家对刘邦并无普通人对官吏的惧怕,他和刘邦反而更像是友人之间的相处。
这酒家,是史上刘邦未发迹前,混吃混喝不给钱的那家?
看店家这态度,怕是挺愿意刘邦常来的。
至于原因。
除了私底下关系好外,最主要的怕是因为刘邦镇得住场子,有他在,沛县的混混们不会来找麻烦。
店家与刘邦寒暄两句,随后眼神落在了风烟身上。
他又看向刘邦,面上浮现暧昧之色。
风烟:……
刘邦!你的作风即将波及到我了!
刘邦:……
“去去去……”刘邦连忙打断店家将要出口的话。
他面色严肃,“此乃吾之友人。”
他刘季确实好色。
风烟也确实长得好看,但他有分寸。
什么人能动,什么人会迎合他,他非常清楚。
风烟虽穿着麻衣,但她的行为举止和说话方式,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他一小小亭长,哪里敢打风烟的主意?
————
政治家+侠客+无赖+脑壳清醒=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