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的事情说完后,始皇帝便询问扶苏来找他的目的。
见谈到正事,风烟便起身告辞,但却被始皇帝留下。
这是,让她参与政事的意思?
风烟:……
政治上的事,无论是做得好,还是做不好,都会弄得一身骚。
这些事,她实在不愿意沾惹。
就让她当个未来的钱袋子,提供提供些基建物品不好吗?
非要她接触这些。
可始皇帝不让她走,她也走不了啊!
没办法,风烟只好跪坐在始皇帝旁边,听着始皇帝和扶苏讨论政事。
而他们讨论的,是秦国未来要走的路线——
郡县制与分封制。
先按下郡县制不表,此时提出分封制的大臣,也并非全因为私心。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私心的肯定也是有的。
(声明:以下内容没说分封好,只是对当时支持分封的大臣一个分析,先写分封是为了写郡县的好处,和解决一些秦朝弊端。)
但至少,此刻是丞相的王绾,和一些即使提出分封,也没惹恼始皇帝的大臣,确实有为大秦考虑。
否则,这些人不可能没被始皇帝批判。
秦刚一统,弊端很多。
一,六国遗民还念及故国。
二,宗室和一些有功之臣盼望分封。
三,秦国因为地盘扩展得太快,缺基层官员,而且是极度缺乏。
据秦简《迁陵吏志》所记载,某段时间迁陵县的基层官员缺失数是这样的。
啬夫定员10人,缺2人。
校长定员6人,缺4人。
官佐定员53人,缺7人。
长吏定员3人,缺2人。
一个国家的吏治极其重要,大量的官员缺乏,会让中央无法掌控地方,还会让有异心的六国人乘虚而入。
四,秦国的军功制,在统一后没了用处,甚至成为了负担,在无仗可打,无法依靠军功制上升的情况下,军心不稳,民心不稳必然会出现。
始皇帝后来向外征战,征发徭役,其中一部分原因未尝不是为了转移和压制国内的矛盾。
而若是分封,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毕竟把压力分摊给各诸侯,中央自然安稳。
而且若诸侯反,那秦国的军功制刚好可以再度延续下去。
可是这后果却是回到周朝,甚至退回商朝。
这种有着巨大缺点的制度,始皇帝自然不愿意用。
他好不容易平定战乱,怎能让自己的心血白费,让天下再度陷入战乱?
而且,继续实行分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继续敌对,继续发展自己的文化,那以后的华夏,还是华夏吗?
始皇帝是坚决的想要实行郡县制。
而扶苏,既不反对,也没觉得分封制不好。
他能看到分封制的缺点,也能看到目前大秦实行郡县制的阻碍。
他也不否定郡县制的好,同时也知道分封制的优点。
在他眼里用哪一种制度都好,只要让大秦平稳的延续下去就行。
这思想没什么不对,但现在是要下决定的时候,是二取其一的时候。
若此刻的扶苏是君王,那他这模棱两可的态度,会出大问题。
在始皇帝眼里,扶苏还需要历练。
商谈半天,两父子也没商量个稳妥的政策。
虽是如此,但始皇帝面色却没怎么变。
他看向一旁一直没说话,仿佛已经消失的风烟,“烟以为,大秦当行郡县制?又或分封制?”
——注——
扶苏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态度属于私设,并不代表历史里的扶苏就是这样哈。
感谢‘柳絮纷飞可缓缓归矣’、‘聆听幽噤’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