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九年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早。
不平静的北凉王庭里和大雍的朝堂之上一样的有许多不满的声音。但是两位年轻的主宰几乎是一个性格。不同的是大雍的朝堂里一帮武人出身的官员已经和赵崇站在了一条线上。
而北凉,能够动用的只有已经派往了南方的五万精锐加上各自主将步卒利凑出的一万骑兵,以及就地征召来的七万部族骑兵。再有就是老可汗留下的一万护陵军以及还在大都附近的剩余五万薛怯军。
总兵力达到了十四万,全部都是马背上能纵马挽弓的勇士。
至于各地的附庸以及数量更多的南军,这样的硬仗是指望不上的。平日里跟在北凉骑兵的马后,打打顺风仗才是他们所习惯的方式。
黄淮一带以及河套,甚至西至陇右,西凉等地被六大部族分别驻守的广大的土地上,已经再也抽调不出多少兵马来了。
北凉百万户,经过数十年的征服如今能上马的青壮骑兵不过数十万。如今半数都已经压在前线了。万一这场大战失利,中原地区恐怕也挡不住南朝的那位同样年轻的皇帝了。
北凉铁骑,已经不复先辈们的赫赫威势了。再也不不能复制出数万铁骑就能扫灭数国的壮举了。
而大雍的近况似乎要好的多。经过数年的安定,不仅常备的大军又扩充了十数万,加上各州府的备军,已经不下百万。有了这样的储备,抽调出十数万人北上,万一失利,后方也还是有力量迅速的补充的。
虽然骑兵的数量一直维持在了两卫十万人马,加上皇家亲卫,控鹤军,白虎卫以及驻守在兴元府,暂时没有“名分”的李文朗部万骑等等,全部也不超过十三万!这样的数量已经是大雍所能承受的骑兵数量的极限了。
要维持一人双马的规模,光是战马的饲养,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一般,每年都要吞噬大雍巨量的财富!兵部的一位侍郎就说过,大雍全年的军备费用,半数都被这些战马消耗了下去。
这还是在李文朗部几乎是自筹战马并且在最近几年内向朝廷陆续供奉了两三万匹战马基础之上的极限。
而且大雍骑兵的最早的一批战马,已经超过了十岁!几乎就是要更换的档口,对于大雍来说,如果再没有稳定的战马饲养之地,那么不用数年,骑兵的数量就不可避免的要开始下降了。
赵崇似乎并知晓北凉王庭里的哪位可汗的难处。独自在垂拱殿里抚摸着鸟架上一只刚刚回归的神骏非凡的鹘鹰时,眼神里是异常的温柔。纯白玉爪,乃是鹰中的上品。据说为了驯养好它,可是费了宋大少不少的心血。
派往江口负责熬鹰的小珊果然不负众望。经过数年的努力,也多亏了那位平日里飞鹰走马惯了的宋家的大少的协助,已经驯养好了数十只能够长途飞行的鹘鹰了。
用来送信,最是快捷无比,而且安全性也远比信鸽来的高的多。一来鹘鹰的飞行高度远超信鸽,二来对手专门驯养出来,针对大雍信鸽的海东青们也就没有了捕猎的目标了。
远在蜀中的严成化在接到鹰信后,毫不犹豫的就将手边能够集结的步卒几乎全部送往了利州路。除了自己奉命坐镇成都,王浩然亲自守瞿塘关以外,蜀中的四万精锐步卒让司马英带走了三万!
只是瞿塘关内的五千人马未动,以及自己身边留了五千步卒之外,几乎算是倾巢出动了。好在蜀中各州府还有些备军可用,使得蜀中在玄武军北进之后才不算是空无一兵一卒的空城。
司马英亲率的三万步卒,带有几乎相同数量的马匹。虽然不是战马,但是骑乘行军还是远胜脚步的。大军并没有在利州和兴元府停留,过成仓道,出大散关,一路席卷了十数州府,兵锋直逼京兆府。
李文朗和南宫藏更是在临安的第二封鹰信到来之后,趁着司马英北出岐山,三万步卒充实了渭水南北的时候,又加紧调集了兴元府的步卒五千,西进金州,一路攻占了小城平利。
一万步卒将这两座临江的小城防守的滴水不漏。而李文朗的一万骑兵,更是将金州府几乎踏成了白地。
那一万驰援而来的部族骑兵,被困了一个冬天,耗尽了补给之后,便开杀马吃肉。没有了战马之后,再面对大雍轻骑,就再无机动优势可言了。
阿拉坦在大雪尚未完全融化之前就开始兵发金州,但是南北两路在洵阳和平利两座小城之下,均不能寸进。野战悍勇的凉军骑兵,在两座小城的城墙之下,遇上了最善守城的大雍步卒,其结果当然是在李文朗算计之内。
更何况,那一万步卒之中足足有四成是南宫藏嫡系麾下,是成建制,自重庆府转入到兴元府的陌刀手!
除了利州方向的两支大军突入了京西南路以外,驻守在潭州的朱雀卫右将军宇文空也突然亲率两万朱雀卫进驻岳州,并在湖口驻守的水军协助之下,做出了一副随时渡江攻击江陵府的态势。
阿拉坦空有七万大军,也被这三面的紧逼,弄得手忙脚乱。驻守江陵府的不过是两万部族骑兵,战力自然不能和自己身边的两万五千薛怯军以及自己部族中精挑细选的五千精锐相比。
面对突然渡江的宇文空,虽然不惧,但是也没有过多的兵力来支援襄阳了。
七万大军能够机动的不过是只余五万了。减去已经西进的一万援军,伤亡不明,阿拉坦身边只余四万骑兵,要面对两个方向的攻击,只能开始收缩,准备固守了。
唯一报希望的就是潼关,函谷关两座险关可千万不能让那三万步卒从背后一举破开。
若局势到了那一步,自己恐怕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东进两淮路,和扎那的六万大军,背靠背的抗击南朝东西两路的攻击了。